电力输送系统、以及该电力输送系统中采用的送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88223 阅读:2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8: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即使在电力输送过程中人体等异物接近了的情况下,也能够确切地检测出异物的接近,不论因受电装置的形状、尺寸等而不同的耦合电极的尺寸、相对位置如何,都能够高效率地输送电力的电力输送系统、以及该电力输送系统中采用的送电装置。包括:受电装置,其具有用于经由静电场而相互耦合的第一耦合电极(第一主动电极以及第一被动电极);和送电装置,其具有第二耦合电极(第二主动电极以及第二被动电极),以非接触的方式从送电装置向受电装置输送电力。送电装置具备与第二耦合电极隔开配置的第三耦合电极,第三耦合电极由第三电极构成,具有比第二被动电极高、且比第二主动电极低的电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以未进行物理连接的方式对电力进行输送的电力输送系统、以及该电力输送系统中采用的送电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以非接触方式输送电力的电子设备开发了很多。在电子设备中为了以非接触方式输送电力,多采用在电力的送电单元和电力的受电单元双方均设置线圈模块的磁率禹合方式的电力输送系统。但是,在磁耦合方式中,通过各线圈模块的磁通量的大小会大大影响电动势,为了高效率地输送电力,对送电单元侧(初级侧)的线圈模块和受电单元侧(次级侧)的线圈模块之间的线圈的俯视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控制要求高精度。并且,由于采用线圈模块作为耦合电极,因此变得难以实现送电单元以及受电单元的小型化。进而,在便携式设备等中,需要考虑因线圈的发热而对蓄电池的影响,故还存在有可能成为配置设计上的瓶颈的问题。因此,例如开发了一种采用静电场的电力输送系统。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通过在送电单元侧的耦合电极和受电单元侧的耦合电极之间形成强电场从而实现高的电力输送效率的能量输送装置。在专利文献I中,在送电单元侧具备大尺寸的被动电极和小尺寸的主动电极,在受电单元侧也具备大尺寸的被动电极和小尺寸的主动电极。通过在送电单元侧的主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11.25 JP 2010-2628391.一种电力输送系统,包括:受电装置,其具有用于经由静电场而相互稱合的第一率禹合电极;和送电装置,其具有第二耦合电极,该电力输送系统以非接触的方式从所述送电装置向所述受电装置输送电力,所述电力输送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送电装置具备第三耦合电极,该第三耦合电极与所述第二耦合电极隔开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I禹合电极由第一被动电极以及电位比该第一被动电极高的第一主动电极构成, 所述第二耦合电极由第二被动电极以及电位比该第二被动电极高的第二主动电极构成, 所述第三耦合电极由第三电极构成, 所述第三电极的电位比所述第二被动电极的电位高、且比所述第二主动电极的电位低。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力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二主动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比所述第二主动电极和所述第二被动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小。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力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电装置的所述第二主 动电极和所述受电装置的所述第一主动电极对置, 所述送电装置的所述第二被动电极和所述受电装置的所述第一被动电极分别被配置在所述第二主动电极和所述第一主动电极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 所述第三电极被配置在所述第二主动电极的周边部。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力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电装置具备: 设置了所述第二主动电极的底座部;和 设置了所述第二被动电极的靠背部, 所述第二主动电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土屋贵纪市川敬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