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84875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4: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包含电力传送端、第一传输单元、电力接收端、反馈调节单元、接收控制单元及第二传输单元。电力传送端用以产生电力,第一传输单元用以无线方式传输该电力传送端产生的电力,电力接收端用以接收并整流来自该第一传输单元的电力,反馈调节单元用以接收来自该电力接收端的反馈信号以产生交流的控制信号,接收控制单元用以接收该控制信号以产生驱动信号,第二传输单元用以无线方式传输该控制信号至该电力传送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ー种无线电カ传输装置,尤指ー种具有反馈控制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应用无线电カ传输的非接触式无线充电技术已广泛使用于家电产品以及智能型手机与平板电脑之类的移动装置。请參考图1。图1为现有技术无线充电模块100的示意图。无线充电模块100包含电カ传送端102、电カ接收端104及传输单元106。传输单元106利用感应线圈108及110作为天线,发送及接收电力。无线充电模块100的设计并加入无线射频辨识系统(RFID),利用感应线圈108及110将反馈的RFID信号由电カ接收端104传递至电カ传送端102,以控制电カ传送。由于反馈的RFID信号的工作频率位于百万赫兹(Mhz)等级且是通过与发送及接收电カ同一组的感应线圈发射及接收RFID信号,所以感应线圈需要同时传送感应电压及RFID信号,造成RFID信号会因为感应线圈上电カ传输的感应电压造成波形失真,进而干扰反馈的RFID信号导致反馈控制发生错误与不稳定,且当传输电力的瓦数越大时这种干扰会越加严重,使得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而无法做到较大瓦数的电カ输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ー实施例公开的无线电カ传输装置包含电カ传送端、第一传输单兀、电カ接收端、反馈调节単元、接收控制単元及第ニ传输单元。电カ传送端用以产生电力,第一传输单元耦接于该电カ传送端用以无线方式传输该电カ传送端产生的电力,电カ接收端耦接于该第一传输单元用以接收并整流来自该第一传输单元的电カ。反馈调节単元包含反馈接收电路及命令调整电路。反馈接收电路耦接于该电カ接收端用以接收来自该电カ接收端的反馈信号,命令调整电路耦接于该反馈接收电路用以产生交流的控制信号。接收控制単元包含反馈判断电路及控制调整电路。反馈判断电路用以接收该控制信号,控制调整电路耦接于该反馈判断电路与该电カ传送端之间用以产生驱动信号。第二传输单元耦接于该反馈调节单元及该接收控制单元之间用以无线方式传输该控制信号至该电カ传送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公开的无线电カ传输装置包含电カ传送端、第一传输单兀、电カ接收端、反馈电路、相位反馈电路、控制电路及稳压调节电路。电カ传送端用以产生电力,第一传输单元耦接于该电カ传送端用以无线方式传输该电カ传送端产生的电力,电カ接收端耦接于该第一传输单元用以接收并整流来自该第一传输单元的电力。反馈电路耦接于该电カ接收端用以检测该电カ接收端整流后的电压产生反馈控制信号,相位反馈电路耦接于该电カ接收端用以检测该电カ接收端输入电压的相位产生相位信号,控制电路耦接于该反馈电路及该相位反馈电路之间用以根据该反馈控制信号及该相位信号产生补偿电压,稳压调节电路耦接于该控制电路及该电カ接收单元用以根据该补偿电压产生调节电压以同相或反相调整该电カ接收单元整流前的输出电压。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实施例无需额外使用无线射频辨识系统(RFID)设计即可将控制信号由电カ接收端传输至电カ传送端,且不需与电カ传输使用相同的第一传输单元,可減少干扰,进而減少反馈控制发生错误与不稳定,提高无线电力传输的稳定度与提升传输功率。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无线充电模块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ー实施例说明无线电カ传输装置的示意图。图3A为电カ传送端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B为电カ传送端另ー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A为第一补偿电路的ー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B为第一补偿电路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A为电カ接收端ー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B为电カ接收端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A为反馈调节单元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B为反馈调节单元另ー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C为反馈调节单元另ー实施例的示意图。图7为接收控制单元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另ー实施例说明无线电カ传输装置的示意图。图9为反馈电路ー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OA为相位反馈电路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OB为相位反馈电路另ー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OC为相位反馈电路另ー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OD为相位反馈电路另ー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OE为相位调整电路动作的示意图。图11为控制电路ー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2A为稳压调节电路ー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2B为稳压调节电路另ー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2C为说明稳压调节电路动作的示意图。图12D为说明稳压调节电路动作的另一不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0无线充电模块102,202,802 电カ传送端104,204,804 电カ接收端106传输单元108、110 感应线圈200,800 无线电カ传输装置206,806 第一传输单元2062,8062 第一感应元件2064,8064 第二感应元件212反馈调节单元2122反馈接收电路2124命令调整电路214接收控制单元2142反馈判断电路2144控制调整电路216第二传输单兀2162第一导电兀件2164第二导电元件d距离302 全桥式转换器304第一补偿电路312 半桥式转换器306 P型晶体管308 N型晶体管Vtjuta交流电源502 全桥整流装置504第二补偿电路512 半桥整流装置Vdca直流电源Sfb 反馈信号S。控制信号Vdcl 第一直流信号GND參考准位Dl 第一ニ极管D2第二ニ极管 Cl 第一电容FMl数字频率调整器Vfrel第一频率信号C2第二电容LI 第一电感OPl第一放大器Rl 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DMl 工作周期调整电路L2第二电感Ql 开关单元Vdc2第二直流信号Vfre2工作周期信号0P2第二放大器R3 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Sdrv 驱动信号CMPl比较器Vphase相位信号Vamp振幅信号812 反馈电路814相位反馈电路816 控制电路810稳压调节电路Vin 输入电压Vtjut整流前的电压Vdc 整流后的电压Vfb反馈控制信号0P3 第三放大器R电阻Vcom 预定电压准位信号Vp相位信号0P4 第四放大器0P5第五放大器0P6 第六放大器PRl相位调整电路Vphe相位调整信号Vz方波信号Vd 补偿电压Ml乘法器0P7 第七放大器OPA第八放大器Vreg 调节电压PRI—次侧线圈SEC 二次侧线圈具体实施方式请參考图2。图2为本专利技术ー实施例说明无线电カ传输装置200的示意图。无线电カ传输装置200可包含电カ传送端202、第一传输单元206、电カ接收端204、反馈调节单元212、接收控制単元214及第ニ传输单元216。第一传输单元206可包含第一感应元件2062及第ニ感应元件2064,反馈调节単元212可包含反馈接收电路2122及命令调整电路2124,接收控制単元214可包含反馈判断电路2142及控制调整电路2144,第二传输单元216可包含第一导电兀件2162及第ニ导电兀件2164。电カ传送端202为可将直流电源转换为具有预定的频率与电压振幅的交流电源的装置。图3A为电カ传送端202 —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A包含全桥式转换器302及第一补偿电路304。图3B为电カ传送端202另ー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B包含半桥式转换器312及第ー补偿电路304。P型晶体管306与N型晶体管308可为金氧半场效晶体管(MOSFET)、双载子晶体管(BJT)或绝缘栅双载子晶体管(IGBT)。Vwta为电カ传送端202输出到第一感应元件2062的交流电源。图4A为第一补偿电路304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A的第一补偿电路304由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电力传送端,用以产生电力;一第一传输单元,耦接于该电力传送端,用以无线方式传输该电力传送端产生的电力;一电力接收端,耦接于该第一传输单元,用以接收并整流来自该第一传输单元的电力;一反馈调节单元,包含:一反馈接收电路,耦接于该电力接收端,用以接收来自该电力接收端的一反馈信号;及一命令调整电路,耦接于该反馈接收电路,用以产生一交流的控制信号;一接收控制单元,包含:一反馈判断电路,用以接收该控制信号;及一控制调整电路,耦接于该反馈判断电路与该电力传送端之间,用以产生一驱动信号调整该电力传送端产生的电力;及一第二传输单元,耦接于该反馈调节单元及该接收控制单元之间,用以无线方式传输该控制信号至该接收控制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9.28 TW 1011359981.一种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电力传送端,用以产生电力; 一第一传输单元,耦接于该电力传送端,用以无线方式传输该电力传送端产生的电力; 一电力接收端,耦接于该第一传输单元,用以接收并整流来自该第一传输单元的电力; 一反馈调节单元,包含: 一反馈接收电路,耦接于该电力接收端,用以接收来自该电力接收端的一反馈信号;及 一命令调整电路,耦接于该反馈接收电路,用以产生一交流的控制信号; 一接收控制单元,包含: 一反馈判断电路,用以接收该控制信号 '及 一控制调整电路,耦接于该反馈判断电路与该电力传送端之间,用以产生一驱动信号调整该电力传送端产生的电力;及 一第二传输单元,耦接于该反馈调节单元及该接收控制单元之间,用以无线方式传输该控制信号至该接收控制单元。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反馈信号为直流或交流型 式。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反馈信号为电压或电流型式。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传输单兀包含: 一第一感应兀件,稱接于该电力传送端;及 一第二感应元件,耦接于该电力接收端,其中该第一及第二感应元件为线圈且藉由磁场耦合方式感应电力。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反馈接收电路包含: 一整流电路,耦接于该电力接收端,用以整流该反馈信号,包含: 一第一二极管,具有一第一端耦接至该电力接收端以及一第二端耦接至一参考准位;一第二二极管,具有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耦接至该第一二极管的该第一端;及一第一电容,具有一第一端耦接至该第二二极管的该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耦接至该参考准位。6.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命令调整电路包含: 一数字频率调整器,耦接于该反馈接收电路以及该第二传输单元之间,根据该整流后的反馈信号产生一频率信号;及 一谐振电路,耦接于该数字频率调整器,用以根据该频率信号产生该控制信号。7.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命令调整电路包含: 一数字频率调整器,耦接于该反馈接收电路以及该第二传输单元之间,根据该整流后的反馈信号产生一频率信号;及 一放大电路,耦接于该数字频率调整器,用以放大该频率信号以产生该控制信号。8.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反馈接收电路更包含: 一工作周期调整电路,耦接于该整流电路;ー电感,耦接于该整流电路 '及 一开关单元,根据该整流后的反馈信号产生ー工作周期信号。9.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电カ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命令调整电路包含: 一放大电路,耦接于该反馈接收电路,用以放大该工作周期信号以产生该控制信号。10.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カ传输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晃蒂李岳翰李宗勋刘家维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