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头及使用该钻头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686942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6: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钻头以及使用该钻头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钻头具有本体部和圆柱状的切削部,切削部具有在前端部相互离开配置的两个切削刃、分别与两个切削刃连续且向后端部螺旋状延伸的两个槽、从前端部侧向后端部侧螺旋状延伸且在剖视下以切削部的外周为基准向内侧凹陷的间隔部,切削部具有切削部的两个槽中的至少一个与间隔部汇合的第一汇合槽,所述第一汇合槽在剖视下底面为向外侧凸起的曲线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以往,例如在日本特开2007-307642号公报中公开了以下的内容,即,在本体的前端具有两个切削刃和与各切削刃相连的两个弯曲的槽的钻头中,两个弯曲的槽在从本体的前端后退规定量的位置汇合成一个槽。然而,在如此槽汇合的钻头中,从各切削刃生成的切屑在两个槽汇合的部位有容易堵塞的倾向。其结果是,由于起因于堵塞的切屑而引起汇合部位发热,有被切削件变质或加工孔的内壁变形(表面粗糙度劣化)之虞。另外,若切屑堵塞于槽的汇合部位,则在加工中施加于该部位的应力(切削扭矩)增大,有钻头折损之虞。另一方面,在槽的汇合部位由于槽彼此交叉引起槽形状产生变化,因此通过各槽而来的切屑的流动在汇合部位产生变化,有损伤加工孔的内壁之虞。因此,需要兼备优异的孔加工性和优异的耐折损性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钻头具有本体部和圆柱状的切削部。所述切削部具有:在前端部相互离开配置的两个切削刃;分别与两个切削刃连续且向后端部螺旋状延伸的两个槽;从所述前端部侧向所述后端部侧螺旋状延伸且在剖视下以所述切削部的外周为基准向内侧凹陷的间隔部。并且,所述切削部具有所述切削部的两个槽的至少一个与所述间隔部汇合的第一汇合槽,所述第一汇合槽在剖视下底面为向外侧凸起的曲线状。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钻头具有本体部和圆柱状的切削部。所述切削部具有:在前端部相互离开配置的两个切削刃;分别与所述两个切削刃连续且向后端部螺旋状延伸并且相互汇合的两个槽。另外,所述两个槽分别在与所述汇合的部位相比靠所述前端部侧,在剖视下随着离开一端而以所述切削部的外周为基准的深度D变大而达到所述切削部的底部,且随着从所述底部朝向另一端而所述深度D变小。并且,所述切削部在与所述汇合的部位相比靠所述后端部侧具有在剖视下底面为向外侧凸起的曲线状的第一汇合槽。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包括:使所述钻头绕旋转轴旋转的工序;使旋转的所述钻头的所述两个切削刃接触被切削件的工序;使被切削件和所述钻头相对离开的工序。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各实施方式涉及的钻头,由于槽及间隔部汇合而得到的第一汇合槽为在剖视下底面向外侧凸起的曲线状,所以能够在较大地确保钻头的芯厚(内切圆)的同时,减少通过各槽排出的切屑彼此在汇合部位堵塞,因此能够兼备优异的孔加工性和优异的耐破损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钻头的图,(a)是整体侧视图,(b)是放大表示切削部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钻头的图,(a)是放大表示切削部的侧视图,(b)是前端图。图3是表不图1所不的钻头的各截面的图,(a)是Xl-Xl线的首I]视图,(b)是X2-X2线的剖视图,(c)是X3-X3线的剖视图,⑷是X4-X4线的剖视图。图4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的图,(a)是表示使钻头朝向被切削件而接近Y方向的工序的图,(b)是表示使钻头接触被切削件的工序的图,(C)是表示使钻头从被切削件向Z方向离开的工序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钻头〉(第一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 图3对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钻头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钻头I具有被机床的旋转轴所把持的本体部20和设置于本体部20的一端侧的切削部10。本体部20为根据机床的旋转轴的形状而设计的部位。切削部10为接触被切削件30的部位。切削部10为在被切削件30的切削加工中具有主要作用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圆柱状。即,在切削部10的与旋转轴O垂直的截面中,在将前端部IOa的直径设为Tl,且将前端部IOa以外的部位的直径设为T2时,Tl及T2具有Tl = T2的关系。另外,在切削部10的与旋转轴O垂直的截面中,其直径从前端部IOa至后端部IOb为恒定。如图2所示那样,在切削部10的前端部IOa形成两个切削刃11 (第一切削刃Ila及第二切削刃lib)。第一切削刃Ila及第二切削刃Ilb配置成以切削部10的旋转轴0(轴线)为基准成180°的旋转对称。即,第一切削刃Ila及第二切削刃Ilb相对于旋转轴O相互为二重对称。通过形成这样的配置,能够使加工被切削件30时的直进稳定性提高。如图2所示那样,与两个切削刃11对应,在切削部10的外周沿着旋转轴O螺旋状地形成以排出从两个切削刃11生成的切屑为主要目的的两个槽12 (第一槽12a及第二槽12b) ο具体而言,第一槽12a及第二槽12b分别与第一切削刃Ila及第二切削刃Ilb连续,并且螺旋状地配置于从切削部10的前端部IOa至后端部IOb (本体部20侧)。在本说明书中,切削部10的“外周”是指在图2(b)及图3中用虚线表示的部位。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槽12a及第二槽12b也可以形成为经由后述那样的后刀面14等其他结构而分别与第一切削刃Ila及第二切削刃Ilb连续。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那样,在切削部10的最前端部IOa侧配置横刃llc(llcl、llc2),该横刃Ilc具有与第一切削刃Ila及第二切削刃Ilb —同切削被切削件30的作用。根据具有以上那样的基本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钻头1,在切削加工时,在第一切削刃Ila生成的切屑通过与第一切削刃Ila连续的第一槽12a向后端部IOb侧排出,在第二切削刃Ilb生成的切屑通过与第二切削刃IIa连续的第二槽12b向后端部IOb侧排出。即,在各切削刃11生成的切屑通过对应的槽12分别向后端部IOb侧排出。另外,在与第一切削刃Ila连续的横刃Ilcl生成的切屑及在与第二切削刃Ilb连续的横刃llc2生成的切屑经由与各自对应配置的第二后刀面14b而通过第一槽12a及第二槽12b向后端部IOb侧排出。需要说明的是,箭头a表示钻头I的旋转方向。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钻头I如图2及图3所示那样,在切削部10的前端部IOa且除去切削刃以外的部位构成在前端视或剖视下以切削部10的外周为基准向内侧凹陷的间隔部17。在本说明书中,“剖视”是指与旋转轴O垂直的截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部17为向外侧凸起的曲线状或圆弧状,从前端部IOa延伸至后端部IOb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将间隔部17的上述圆弧形状形成为与切削部10的曲率半径相同。间隔部17具有减少钻头I与被切削件30的加工孔31的内壁的接触的作用且为有助于提高切屑排出性的部位。需要说明的是,钻头径(外径)与形成间隔部17前的切削部10的大小相当。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 (b)所示那样,在前端部IOa中存在两个间隔部17a、17b,两个槽12和两个间隔部17分别至少局部汇合而构成第二汇合槽12d。在本说明书中,“至少局部汇合”是指两个结构/部位没有完全汇合,而是在能够分别取得各个具有的主要特征、目的的范围内局部一体化的状态。例如,第一槽12a和第二槽12b的局部的汇合是指虽然具有一体化的部分但位于两者之间的槽壁面维持充分的高度,因此通过各自的内部排出的切屑不相互往来那样的状态。在此,如图2(b)及图3所示那样,优选在剖视下间隔部17的底面(17al、17bl)距外周的距离C在后端部IOb侧比前端部IOa侧大。优选距离C在第一汇合槽12c中为最大。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各规定区间使距离C阶段性地变化,也可以使距离C连续平缓地变化。另外,可以以在前端部IOa侧和后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01.31 JP 2011-0183061.一种钻头,具有本体部和圆柱状的切削部, 所述切削部具有: 在前端部相互离开配置的两个切削刃; 分别与所述两个切削刃连续且向后端部螺旋状延伸的两个槽; 从所述前端部侧向所述后端部侧螺旋状延伸且在剖视下以所述切削部的外周为基准向内侧凹陷的间隔部, 所述切削部具有所述切削部的两个槽的至少一个与所述间隔部汇合的第一汇合槽,所述第一汇合槽在剖视下底面为向外侧凸起的曲线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钻头,其中, 在剖视下,所述第一汇合槽的所述底面为向外侧凸起的圆弧状。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钻头,其中, 所述切削部在与所述第一汇合槽相比靠所述前端部侧还具有所述两个槽的一个与所述间隔部至少局部汇合的第二汇合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钻头,其中, 所述第一汇合槽为所述第二汇合槽与所述两个槽的另一个汇合的槽。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钻头,其中, 所述切削部在与所述第一汇合槽相比靠所述前端部侧还具有所述两个槽相互汇合的第三汇合槽。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钻头,其中, 所述第一汇合槽为所述第三汇合槽与所述间隔部汇合的槽。7.根据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钻头,其中, 剖视下的所述间隔部的底面距所述外周的距离C在所述后端部侧大于所述前端部侧。8.根据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钻头,其中, 剖视下的所述间隔部的所述底面距所述外周的距离C在所述第一汇合槽的区域为最大。9.根据权利要求1 8中任一项所述的钻头,其中, 剖视下的所述两个槽的以所述外周为基准的深度D在所述后端部侧小于所述前端部侧。10.根据权利要求1 9中任一项所述的钻头,其中, 在剖视下的所述后端部侧,所述间隔部的所述底面距所述外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川浩
申请(专利权)人:京瓷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