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83836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容器组件。使电容器主体(12)以横向放置的方式收纳于下支架(32)并由上支架(34)进行按压,设置了从将电容器主体(12)的引线(21)在轴方向上引出之后朝向布线基板(300)折弯、然后焊接于布线基板(300)的脚部(24)。并且,形成有:在下支架(32)具有向外侧伸出并设为固定状态的支承部(102)的第1夹持部(36)、和在上支架(34)具有向外侧伸出并在一对的发生弹性变形的臂(202)之间被悬架的桥架部(204)的第2夹持部(38)。第1、第2夹持部(36、38)朝向电容器主体(12)侧施力,将引线(21)的脚部(24)的一部分夹持在轴方向上。通过该构成,能够防止由于振动所引起的引线在焊接部的破损,故能够提高耐振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电容器安装于布线基板的电容器组件
技术介绍
近年来,为了考虑化境、提高燃料利用率,市面上正在出售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这种车辆在使用过程中若发动机驱动则断续地消耗大电流,因而蓄电池的电压会暂时性下降。其结果,向汽车音响或车载导航、车辆控制系统的电子控制部等其他负载供给的电压也会下降,因而存在其动作变得不稳定的可能性。针对这些情况,作为在暂时性的蓄电池的电压降低时用于向负载供给充分电力的辅助电源,公知一种使用 了电容器的电容器组件。图11是表示以往的电容器组件的支架的夹持的上方立体图。以往的电容器组件利用下支架501和上支架502将多个电容器503夹持在上下方向上。利用下支架501的收纳部来保持电容器503的机体部,利用上支架502的收纳部的压接部将该电容器503的机体部从上方向下方按压。电容器503的引线504从下支架501和上支架502的侧面引出后被折弯,引线504的端部被焊接于布线基板505上。另外,作为与本申请专利技术相关联的在先技术文献信息,例如公知专利文献I所示的内容。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5300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这种以往的电容器组件为了在装配时易于将电容器收纳于下支架、上支架,而在电容器的机体部与下支架、上支架的收纳部之间设置了间隙。由于这种间隙的存在,使得电容器的机体部根据车辆的振动而振动,故存在着引线的焊接部附近的引线断裂或者焊接部破损等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正是为了解决这种以往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作业性优良且能提高耐振性的电容器组件。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具备:电容器,其具有电容器主体、和从电容器主体的一端引出的引线;下支架,其具有第I夹持部;上支架,其具有第2夹持部;和在基板面固定有下支架的布线基板。并且,在由下支架以及上支架所形成的空间内收纳有电容器主体,弓丨线具有朝向基板面折弯的脚部,引线的脚部的端部与布线基板连接,第2夹持部以使引线的脚部朝向电容器主体侧的方式施力。由第I夹持部以及第2夹持部在电容器的轴方向上夹持引线的脚部的一部分。如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由第1、第2夹持部将引线的脚部朝向电容器主体侧施力并将脚部的一部分夹持在轴方向上,由此可发挥能够抑制引线的脚部的振动、防止引线在焊接部附近的破损、提高耐振性、进而在确保良好的装配作业性的同时能够抑制装配时的电容器的损坏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收纳于支架的电容器组件的上方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电容器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1中的电容器组件的3-3线处的剖面的图。图4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电容器收纳于下支架的状态的上方立体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下支架的上方立体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下支架的下方立体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上支架的上方立体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上支架的下方立体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电容器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中的电容器组件的剖面的图。图11是收纳于支架的以往的电容器组件的上方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I)下面,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电容器组件。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收纳于支架的电容器组件的上方立体图,图2是电容器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所示,电容器组件10具有在绝缘性树脂的封装壳体400、402内被电连接的多个电容器,经由连接器304将外部电源的电力蓄积至多个电容器11,并将所蓄积的电力从连接器304供给至外部的负载等。布线基板300具备对多个电容器11的充放电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在实施方式I中,如图1所示,电容器组件10构成为:将6个双电层电容器并联地配置,并利用布线基板300的布线串联地电连接。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I中,使用配置6个电容器11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但是电容器11也可以是单数。电容器11并不限定于双电层电容器,能够使用电解电容器、电化学电容翌坐-nfrO其次,参照图9来说明电容器11的构成。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电容器的立体图。如图9所示,一对圆棒引线21从电容器主体12的一端向轴方向突出。在这里,将电容器主体12的纵长方向设为轴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容器11而使用双电层电容器进行说明,双电层电容器使用了具有箔状的集电体的正电极、负电极,引线21与集电体接合,且具有正电极、负电极隔着隔离器被卷绕的电容器元件。在电容器主体12,在有底筒状的金属壳体13的开放端,利用深冲加工被橡胶弹性的封口体14封口,从而电容器元件和电解液收纳于金属壳体13内。而且,将一对引线21插通至封口体14的贯通孔。其中,电容器主体12和金属壳体在图9中公开为相同的部件。引线21由从电容器主体12向轴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2、和在弯曲部23被折弯的脚部24而构成,且形成为L字状。在引线21的突出部22与脚部24之间,也可以对引线21施加其他加工。例如,也可以按照在笔直地突出之后相对于轴方向而言以V字状水平地扩展的方式进行加工,或者稍微向下方倾斜的加工。其中,电容器主体12除了圆筒型形状之外,也可以设为扁平型、方型等。其次,参照图3来说明引线被夹持的样态。图3是表示图1中的电容器组件的3-3线处的剖面的图。如图3所示,从电容器主体12看去,引线21的突出部22贯通圆形开口 40并向轴方向引出,引线21的脚部24以相对于基板面302大致垂直的方式朝向基板面302折弯并与布线基板300连接。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引线21朝向轴方向引出,但是并非必须要向轴方向引出,也可以向下方或上方倾斜地弓I出。在引线21的脚部24被插通至布线基板300的过孔之后,将引线21焊接于布线基板300上。下支架32被安装于布线基板300,若使上支架34和下支架32嵌合则能形成空间,并在该空间内收纳电容器主体12。此外,在图3中,关于与参照其他附图在以下说明的构成相同的构成部分,赋予同一符号。其次,参照图4 图8来说明下支架以及上支架的构造。图4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电容器收纳于下支架的状态的上方立体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下支架的上方立体图,图6是下支架的下方立体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上支架的上方立体图,图8是上支架的下方立体图。其中,图4、图5、图6所示的下支架相同,图7、图8所示的上支架相同。另外,在实际的电容器组件中使上支架盖在电容器之上,但是为了易于理解收纳的状态,在图4中没有公开上支架。下支架32、上支架34由绝缘性树脂构成,利用树脂成形将下支架32、上支架34的各构成部分形成为一体。如图5所示,下支架32具有以横置方式收纳电容器主体12的第I收纳部110。如图8所示,上支架34具有设置了按压部232的第2收纳部210,该按压部232通过从上方施力由此对电容器主体12进行横向按压。如图5、图8所示,第I收纳部110、第2收纳部210为半圆筒状,多个第I收纳部110、第2收纳部210相对于轴方向而在正交方向上并排设置。第I收纳部110、第2收纳部210具有U字部112,212和侧部116、118、216、218。U字部112、212的内面在与轴方向垂直的剖面中形成为半圆状,侧部116、118、216、218在U字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电容器,具有电容器主体、和从所述电容器主体的一端引出的引线;下支架,具有第1夹持部;上支架,具有第2夹持部;和布线基板,在基板面固定有所述下支架,在由所述下支架以及所述上支架所形成的空间内收纳有所述电容器主体,所述引线具有朝向所述基板面折弯的脚部,所述引线的脚部的端部与所述布线基板连接,所述第2夹持部以使所述引线的脚部朝向所述电容器主体侧的方式施力,由所述第1夹持部以及所述第2夹持部在所述电容器的轴方向上夹持所述引线的所述脚部的一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0.28 JP 2011-2368891.一种电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容器,具有电容器主体、和从所述电容器主体的一端引出的引线; 下支架,具有第I夹持部; 上支架,具有第2夹持部;和 布线基板,在基板面固定有所述下支架, 在由所述下支架以及所述上支架所形成的空间内收纳有所述电容器主体, 所述引线具有朝向所述基板面折弯的脚部, 所述引线的脚部的端部与所述布线基板连接, 所述第2夹持部以使所述弓I线的脚部朝向所述电容器主体侧的方式施力, 由所述第I夹持部以及所述第2夹持部在所述电容器的轴方向上夹持所述引线的所述脚部的一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夹持部具有向所述空间的外侧伸出的支承部, 所述第2夹持部具有:向所述空间的外侧伸出的至少一对的发生弹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田一树二宫彻井上健彦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