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圈组件的制作方法,包括:一形成步骤、一摆设步骤以及一包覆步骤,形成步骤形成彼此连接的一第一线圈与一第二线圈,第一线圈位在所述第二线圈内侧;摆设步骤将第一线圈的一尾端线段部分的沿第二线圈的一末圈线段的轮廓摆设在末圈线段上;包覆步骤包覆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因此,内侧线圈的尾端线段与外侧线圈的重迭面积增加,使得线圈绝缘层较不容易脱落或破损,进而提升线圈组件的耐用度及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线圈及其制作方法,特别关于一种。
技术介绍
线圈组件是用途广泛的基本电子组件,其可作为电感器,也可作为变压器或马达的电磁线圈绕组。图1A是一线圈组件I的上视图,图1B是线圈组件I的内部透视图,如图1A与图1B所示,线圈组件I具有内外两层的线圈11、12、两个电极接脚13、14以及一包覆体15。其中线圈11位在线圈12的内侧且线圈11、12彼此连接,线圈11、12的尾端则分别当做电气连接用的接点,用来和电极接脚13、14连接,而包覆体15则包覆线圈11、12。线圈11、12是缠绕为立体螺旋状,其绕线方式是先绕出内层螺旋线圈11然后再绕出外层螺旋线圈12,因此外层螺旋线圈12的尾端位在线圈组件I的外侧,而内层螺旋线圈11的尾端位在线圈组件I的内侧。为了要将位在内层螺旋线圈11的尾端向外电性连接,如图1B的虚线标示处,内层螺旋线圈11的尾端需直接跨过外层线圈沿着径向往外侧延伸。然而,线圈组件I使用一段时间后,从内层线圈11往外跨接于外层线圈12的重迭部份容易因线圈的绝缘层破损,而造成线圈组件I无法正常运作使用,使得线圈组件I的耐用度不佳及使用寿命不长。另外,若不将内圈的尾端直接往外跨接,则需要另外制造电极导线,与内层线圈的尾端焊接在一起。但这种方式需要额外制造电极导线并且需要进行焊接,整个制造程序需要增加,生产成本也不容易降低。而且,由于在线圈上进行焊接会有焊点产生,导致其制造过程中形成不良率的机会大为增加,质量更不易控制。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线圈组件,具有精简结构、较佳的耐用度及使用寿命,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具有精简结构、较佳的耐用度及使用寿命的。本专利技术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线圈组件的制作方法,包括一形成步骤、一摆设步骤以及一包覆步骤,形成步骤形成彼此连接的一第一线圈与一第二线圈,第一线圈位在所述第二线圈内侧;摆设步骤将第一线圈的一尾端线段部分的沿第二线圈的一末圈线段的轮廓摆设在末圈线段上;包覆步骤包覆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另外,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线圈组件包括一第一线圈以及一第二线圈,第一线圈具有一尾端线段;第二线圈位在第一线圈的外侧,具有一末圈线段,尾端线段部分的沿末圈线段的轮廓摆设在末圈线段上。承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避免线圈的尾端线段突然直接的从线圈组件的内侧跨过外层线圈往外侧延伸,而是透过较为缓和的方式,让内侧线圈的尾端线段先在外侧线圈上沿外侧线圈的轮廓摆设,然后尾端线段再从外侧线圈朝外延伸。因此,内侧线圈的尾端线段与外侧线圈的重迭面积增加,使得线圈绝缘层较不容易脱落或破损,进而提升线圈组件的耐用度及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A为一种公知的线圈组件的上视图;图1B为图1A的线圈组件的内部透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线圈组件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图3A至图3H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线圈组件的制作方法的示意图;图4A与图4B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制作方法的变化态样的一组示意图;图5A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线圈组件的上视图;图5B为图5A的线圈组件的内部透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另一种线圈组件的内部透视图;图7A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线圈组件的上视图;以及图7B为图7A的线圈组件的内部透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线圈组件11、12:线圈13、14:电极接脚15:包覆体2、2’、2”:线圈组件20:绕线线圈21:第一线圈210:主线段211:尾端线段22:第二线圈221:末圈线段2η:第 η 线圈23、24:接脚23’、24’:电极端子25:包覆体251、252:凹槽3:导线架30、31、32:部分4:推移组件SI S3:线圈组件的制作方法的步骤Dl:第一方向D2:第 二方向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元件符号加以说明。图2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线圈组件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Ol:—形成步骤,形成彼此连接的一第一线圈与一第二线圈,第一线圈位在第二线圈内侧;步骤S02:—摆设步骤,将第一线圈的一尾端线段沿第二线圈的一末圈线段的轮廓摆设在末圈线段上;以及步骤S03:—包覆步骤,包覆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是由同一条线材所形成,线材内层设有导线,线材外层设有绝缘材质包覆内层导线,当不同层的线圈彼此设置在旁时,线材即使互相接触也不会短路。在此,线材可以是但不限定为漆包线,其截面形状例如是圆形。另外,线圈亦可采用截面形状为方形或扁状的线材。另外,在步骤S02与步骤S03之间,缠绕成形后的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可以设置并连接在一导线架,然后在步骤S03将导线架上的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包覆在一包覆体。接着,将导线架的主体移除,同时从导线架留下部分导体作为接脚,接脚先前已和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连接。接脚从平板状沿包覆体的表面弯折,接脚的弯折形状视产品需求及设计而定。接脚作为与外部电路连接用的电极端子。在本实施例中,线圈组件可作为抗流线圈(Choke),其亦是一种电感组件,主要用于滤波或限制电流突变。以下将举例说明线圈组件的制作方法。图3A至图3H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线圈组件的制作方法的示意图。如图3A与图3B所示,本实施例以绕出具有两层线圈的线圈组件2为例说明。如图3A所示,将一线材由一端沿着一第一方向Dl (朝下)顺时针螺旋的缠绕,以形成第一线圈21。接着,如图3B所示,将线材的剩余线段沿着一第二方向(朝上)D2在第一线圈21的外侧顺时针螺旋的缠绕,以形成第二线圈22。在此,线材绕线成为线圈可利用绕线机来进行或由人工方式进行。彼此连接的第一线圈21与第二线圈22因而形成一绕线线圈20,第一线圈21位在第二线圈22内侧并且贴紧第二线圈22内缘设置,第一线圈21与第二线圈22是垂直的螺旋缠绕成形。形成绕线线圈20 (第一线圈21与第二线圈22)后,一尾端线段211与一末圈线段221皆位在绕线线圈20的一侧,尾端线段211是第一线圈21的末圈至尾端的线段,末圈线段221是第二线圈22的末圈至尾端的线段,第一线圈21与第二线圈22的连接处则是位在绕线线圈20的另一侧。内层线圈的绕圈数可多于外层线圈的绕圈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圈21的绕圈数多于第二线圈22的绕圈数至少一圈。在本实施例中,绕线用线材的截面是圆形,圆形的截面让线材较为容易缠绕因而有利于制作线圈,线材可以是漆包线。接着,如图3C所示,将尾端线段211从第一线圈21解开(例如拉直),即第一线圈21的末圈部分或全部的解开。然后,如图3D所示,将解开后的尾端线段211部分沿末圈线段221的轮廓摆设,尾端线段211的尾端部分则从末圈线段221朝外延伸而出。设计上,尾端线段211的尾端部分可沿末圈线段221的轮廓的切线朝外延伸而出。第一线圈21的一主线段210沿第一方向螺旋的缠绕,尾端线段211与主线段210连接,并且由内朝外平面螺旋的环绕。也就是说,第一线圈21的主线段210与尾端线段211依不同的形式来绕线,主线段210是缠绕成立体螺旋状,尾端线段211是在外层线圈上平面的环绕。另外,由于线圈组件2是以具有两层线圈为例说明,尾端线段211环绕的圈数可能不足一圈。以绕线线圈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圈组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形成步骤,形成彼此连接的一第一线圈与一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位在所述第二线圈内侧;一摆设步骤,将所述第一线圈的一尾端线段部分的沿所述第二线圈的一末圈线段的轮廓摆设在所述末圈线段上;以及一包覆步骤,包覆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圈组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形成步骤,形成彼此连接的一第一线圈与一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位在所述第二线圈内侧; 一摆设步骤,将所述第一线圈的一尾端线段部分的沿所述第二线圈的一末圈线段的轮廓摆设在所述末圈线段上;以及 一包覆步骤,包覆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焊接步骤,将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焊接在一导线架; 一移除步骤,在所述包覆步骤以后,移除所述导线架以形成两个接脚;以及 一弯折步骤,将所述接脚弯折。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形成步骤包括: 将一线材的一第一部份沿一第一方向螺旋的缠绕,以形成所述第一线圈;以及将所述线材的一第二部份沿一第二方向在所述第一线圈的外侧螺旋的缠绕,以形成所述第二线圈,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彼此相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设步骤包括: 将所述尾端线段从所述第一线圈解开;以及 将所述尾端线段沿所述末圈线段的轮廓摆设。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琦,
申请(专利权)人:沛波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