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蜗轮蜗杆的消隙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79851 阅读:2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蜗轮蜗杆的消隙机构,由上侧单向推力球轴承、滚针轴承、轴套、垫圈、下侧单向推力球轴承、胀套、调整垫和端盖组成;上侧单向推力球轴承上端紧靠蜗杆凸台的下端面,轴套上端紧靠上侧单向推力球轴承的下端面,滚针轴承、垫圈、下侧单向推力球轴承处于轴套内,并通过胀套固定,轴套与端盖固定连接,端盖通过调整垫与外部机壳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用时,卸掉端盖上面的紧固螺钉取下端盖,然后取出调整垫,使用磨削的方式将调整垫磨薄,再将调整垫装回原先位置,装上端盖同时拧紧紧固螺钉,由于调整垫变薄,导致整个装置轴向位置上升,带动蜗杆沿轴向位置上升,在不改变蜗轮与蜗杆的中心距的前提下,消除了蜗轮与蜗杆之间的间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蜗轮蜗杆
,具体为一种蜗轮蜗杆的消隙机构
技术介绍
蜗轮蜗杆机构是用来传递两交错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的常用机构。由于其具有传动比大、承载能力大、传动平稳、噪音小等优点,常被用于传动比大、传动功率不大或间歇工作的场合。由于蜗轮蜗杆在长期的正反转运行过程中必然产生磨损,一旦磨损后间隙出现,将严重影响蜗轮蜗杆传动的效率与精度。目前常用的蜗轮蜗杆的消隙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普通蜗轮副以蜗杆做径向移动来调整啮合间隙,从而改变传动副的中心距来达到蜗轮蜗杆的消隙方法。但是从啮合原理角度看,是不合理的,因为改变中心距会引起齿面接触情况变差,甚至加剧磨损,不利于保持蜗轮副的精度。第二种是将正转和反转分开,分别使用两个蜗杆来实现,如果磨损出现间隙,通过分别调整两个蜗杆的轴向位置来消隙。但将正转和反转分别使用两个螺杆,对于加工精度等要求过高。第三种是使用双联蜗轮蜗杆,即变齿厚蜗轮蜗杆,通过调整双联蜗轮蜗杆的轴向移动来达到消隙的作用。因此需要针对双联蜗轮蜗杆研制一种间隙补偿的装置,并且在蜗轮蜗杆使用过程中由于磨损而出现间隙时,能够对其多次进行补偿。
技术实现思路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消除蜗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蜗轮蜗杆的消隙机构,其特征在于:由上侧单向推力球轴承、滚针轴承、轴套、垫圈、下侧单向推力球轴承、胀套、调整垫和端盖组成;所述上侧单向推力球轴承上端紧靠蜗杆凸台的下端面、下端紧靠滚针轴承与轴套的上端面、内侧紧靠蜗杆外圆面;所述滚针轴承上端紧靠上侧单向推力球轴承的下端面、下端紧靠垫圈的上端面、内侧紧贴蜗杆外圆面、外侧紧贴轴套的内圆面;所述轴套中心通孔为阶梯型通孔,轴套上端紧靠上侧单向推力球轴承的下端面、下端紧靠端盖的上端面,采用内侧紧固螺钉将轴套与端盖固定连接,轴套中心通孔侧壁面紧靠滚针轴承、垫圈以及下侧单向推力球轴承的外圆面,轴套外侧紧靠外部机壳,轴套中心通孔台阶面紧靠垫圈的上端面;所述垫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蜗轮蜗杆的消隙机构,其特征在于:由上侧单向推力球轴承、滚针轴承、轴套、垫圈、下侧单向推力球轴承、胀套、调整垫和端盖组成;所述上侧单向推力球轴承上端紧靠蜗杆凸台的下端面、下端紧靠滚针轴承与轴套的上端面、内侧紧靠蜗杆外圆面;所述滚针轴承上端紧靠上侧单向推力球轴承的下端面、下端紧靠垫圈的上端面、内侧紧贴蜗杆外圆面、外侧紧贴轴套的内圆面;所述轴套中心通孔为阶梯型通孔,轴套上端紧靠上侧单向推力球轴承的下端面、下端紧靠端盖的上端面,采用内侧紧固螺钉将轴套与端盖固定连接,轴套中心通孔侧壁面紧靠滚针轴承、垫圈以及下侧单向推力球轴承的外圆面,轴套外侧紧靠外部机壳,轴套中心通孔台阶面紧靠垫圈的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耀耀赵盼俞涛李志山辛红敏赵鹏兵宁立群王怀亮董宏亮孙鹏程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