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机构的背隙消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87072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06: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传动机构的背隙消除装置,其主要于机台设有可驱动工作台作动的传动机构,设有动力源驱动一体成形有左、右牙段的蜗杆,而该蜗杆与工作台的齿条呈平行向设置,以当该蜗杆分别带动两蜗轮转动,而其一蜗轮经由一中间轮来转向传动,藉此以可带动工作台平移;另外,于蜗杆左、右牙段之间设有背隙消除装置,该背隙消除装置经由一动力单元驱动活塞而产生动力及预压调整,藉以推动蜗杆轴向位移消除背隙;由此,藉以蜗杆左、右牙段传动蜗轮可相互抵消推力、平均负担扭力,达到大扭力的传达,及以背隙消除装置达到准确传动及定位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传动机构的背隙消除装置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传动机构的背隙消除装置,尤其是指一种针对工作台的传动机构的齿隙间,除具有大扭力的传动效果之外,还达到背隙消除效果的传动机构的背隙消除>J-U ρ α装直。
技术介绍
一般在机械操作中最常见到的是传动机构的运用,而传动机构的使用范围为最广泛,同时所运用的技术也有诸多方法,举如日本特开平7-148632号,其分别于机台内设有两平行而设的蜗杆,两蜗杆分别对应传动两蜗轮,而该两蜗轮再对应传动上方的工作台,然而,上述结构因蜗杆为两平行设置,使其在传动时无法相互抵消推力,因此,传动轴向推力大。另外,该日本案中所揭露的另一实施例技术,为于机台内设有内蜗杆,而于内蜗杆外部再对应套接一外蜗杆,藉由两同心的内、外蜗杆对应传动两蜗轮,而该两蜗轮再对应传动上方的工作台,然而,该内、外蜗杆虽为同轴心的传动,但其因为套设组合,机构较复杂, 同时,两蜗杆的制作成本高,且亦需手动调整准确对应组装才能与蜗轮啮合传动;另外,对应套接的内、外蜗杆并无法具有轴向位移控制的设计(无法具有调整控制背隙功能),即该内、外蜗杆的组装在基本上并无具背隙状态,但若需要调整背隙状态的话,其需针对内、外蜗杆的圆周相位的调整,才可将背隙状态消除,但针对上述内、外蜗杆的圆周相位调整则需拆卸迫紧块才可进行,因此,在实施操作上具有妨碍加工程序的缺陷。 而针对上述缺陷,专利技术人及研发申请有公开号201033501号一种传动机构的背隙消除装置,其主要于机台设有可驱动工作台作动的传动机构,其中设有一动力源驱动具左、 右牙的蜗杆,让蜗杆分别带动两蜗轮,以使蜗轮传动工作台转动,同时该蜗杆具有位移调整传动蜗轮的背隙。然而,上述结构因蜗杆通过两蜗轮间的中心线成一角度的交叉,及动作蜗杆轴向位移的元件,需置于此蜗杆的后侧端,因此,机台上的配置较占空间。缘是,专利技术人有鉴于此,秉持多年该相关行业的丰富设计开发及实际制作经验,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传动机构的背隙消除装置,以期达到更佳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传动机构的背隙消除装置,消除蜗杆与蜗轮在传动时的背隙。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传动机构的背隙消除装置,于机台设有呈固定状态的齿条,藉以所述齿条啮合传动机构而带动工作台位移,其中该传动机构设有一动力源驱动具有左、右牙段的蜗杆,而该蜗杆的左、右牙段间具有能位移调整蜗轮的背隙消除装置,让该蜗杆的左、右牙段分别带动第一、第二蜗轮,而该第一蜗轮的中心轴上设有传动轮,该传动轮对应与一用以转向的中间轮啮合传动,再将动力传输至一第一从动轮,且经由该第一从动轮中心轴所设的 传动轮与该工作台的齿条啮合;而该第二蜗轮的中心轴上设有传动轮,而该传动轮对应与 第二从动轮啮合传输动力,且经由该第二从动轮中心轴所设的传动轮与该工作台的齿条啮 合,以让所述第一、第二从动轮的传动轮来带动该工作台平行位移。其主要于机台设有可驱动工作台作动的传动机构,设有动力源驱动一体成形有 左、右牙段的蜗杆,而该蜗杆与工作台的齿条呈平行向设置,以当该蜗杆分别带动两蜗轮转 动,而其一蜗轮经由一中间轮来转向传动,藉此以可带动工作台平移者;藉此,以蜗杆左、右 牙段传动蜗轮可相互抵消推力、平均负担扭力,达到大扭力的传达功效。一种传动机构的背隙消除装置,于工作台下设有令该工作台承载工件能够平行位 移的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设有动力源,该动力源驱动蜗杆的左、右牙段而带动蜗轮于固定 状态的齿条动作,以令工作台位移,而于该蜗杆上对应组设有背隙消除装置,该背隙消除装 置包含有一连轴器,对应组设连结所述动力源的出力轴与该蜗杆,且设有吸收该蜗杆微量 位移的构件;一轴套,对应组设于该蜗杆左、右牙段之间,且该轴套上设有管路;一动力单 元,对应导设在该轴套的管路上;及一活塞,对应设置在该轴套内部,且藉由轴承包覆该蜗 杆,而该活塞对应位于该动力单元输入动力之处,以受该动力单元驱动而连带该蜗杆位移 及回复。其主要于机台设有可驱动工作台作动的传动机构,设有动力源驱动一体成形有 左、右牙段的蜗杆,于蜗杆左、右牙段之间设有背隙消除装置,该背隙消除装置经由一动力 单元驱动活塞而产生动力及预压调整,藉以推动蜗杆轴向位移消除背隙者;藉此,以背隙消 除装置达到准确传动及定位的效果者。本专利技术的传动机构的背隙消除装置,其主要为增加传动时的扭力、消除推力及改 善空间配置等因素,藉以利用动力驱动活塞的方式,以使其达到轴向位移蜗杆,消除蜗杆与 蜗轮在传动时的背隙,进而达到蜗杆与工作台传动间的背隙的消除。藉由以上所述,该元件的组成与使用实施说明可知,本专利技术与现有结构相较之下, 具有下列诸多优点,详述如下1、本专利技术传动机构的背隙消除装置,藉由蜗杆与蜗轮对应在固定的齿条上传动, 以带动工作台位移,因此所占用的空间小且相对可达到快速的传动效果,具有改善现有的 缺陷。2、本专利技术传动机构的背隙消除装置中所设的一体成形具有左、右牙的蜗杆,分别 带动蜗轮转动,可让推力互相抵消及平均负担扭力,达到以简单的小型机构,来传达大扭力 的设计。3、本专利技术传动机构的背隙消除装置,利用蜗杆与蜗轮的传动可控制无背隙状态所 造成的磨损及碰撞破坏,除达到蜗杆与蜗轮于预压降速的传动定位,亦可确保构件的使用 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剖视示意图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剖视示意图二;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传动示意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动作局部放大示意图(有背隙状态);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动作示意图(背隙消除状态);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齿条传动放大示意图(背隙消除状态);图7为本专利技术背隙消除时传达动力的状态示意图一;图8为本专利技术背隙消除时传达动力的状态示意图二 ;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齿条传动放大示意图(未做背隙消除)。主要元件标号说明本专利技术2 :传动机构22 :蜗杆23 :第一蜗轮241 :传动轮261 :传动轮28 :齿条32 :轴套34 :活塞Y:间隙具体实施方式为令本专利技术所运用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及其达成的功效有更完整且清楚的揭 露,兹于下详细说明之,并请一并参阅所揭的图式及图号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传动机构的背隙消除装置的整体剖视 示意图,其于工作台下设有令工作台承载工件而具有平行位移的传动机构2,该传动机构2 设有动力源21驱动具有左、右牙段222、221的蜗杆22 (该左、右牙段222、221 —体成形于 蜗杆22上)分别带动两蜗轮23、24而令工作台动作,而于蜗杆22上设有背隙消除装置3, 该背隙消除装置3包含有一连轴器31,对应组设连结动力源21出力轴211与蜗杆22且设有吸收蜗杆22微 量位移的构件;一轴套32,对应组设于蜗杆22的左、右牙段222、221之间,且轴套32上设有管路 321 ;一动力单元33,对应导设在轴套32的管路321上;及一活塞34,对应设置在轴套32内部,且藉轴承341包覆蜗杆22,而该活塞34对应 位于动力单元33输入动力之处,以受动力单元33驱动连带蜗杆22位移及回复。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8所示,于组装时,于工作台下方对应设有传动机构2,该传动 机构2中设有一动力源21,而动力源21的出力轴211端对应组设背隙消除装置3的连轴器 31,使连轴器31 —端组接具有左、右牙段222、22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传动机构的背隙消除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传动机构的背隙消除装置于机台设有呈固定状态的齿条,藉以所述齿条啮合传动机构而带动工作台位移,其中:该传动机构设有一动力源驱动具有左、右牙段的蜗杆,而该蜗杆的左、右牙段间具有能位移调整蜗轮的背隙消除装置,让该蜗杆的左、右牙段分别带动第一、第二蜗轮,而该第一蜗轮的中心轴上设有传动轮,该传动轮对应与一用以转向的中间轮啮合传动,再将动力传输至一第一从动轮,且经由该第一从动轮中心轴所设的传动轮与该工作台的齿条啮合;而该第二蜗轮的中心轴上设有传动轮,而该传动轮对应与第二从动轮啮合传输动力,且经由该第二从动轮中心轴所设的传动轮与该工作台的齿条啮合,以让所述第一、第二从动轮的传动轮来带动该工作台平行位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永祥林忠龙
申请(专利权)人:发得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