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韩炯洙专利>正文

凸轮式流体排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79455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8 2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利用包含单一的驱动部及两个凸轮部的单一的凸轮机构来正确实现活塞的旋转及往复移动,从而可无泄漏地排出定量的流体,能够简单调节流体的排出量的凸轮式流体排出装置。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凸轮式流体排出装置包括:凸轮机构,包含可旋转地设置在机壳的旋转轴以及可与旋转轴一同旋转的第一凸轮部和第二凸轮部;上下往复驱动部,配设在凸轮机构的一侧,通过与第一凸轮部联动而能够上下转动;活塞部,根据上下往复驱动部的转动而能够上下移动,根据凸轮机构的第二凸轮部而能够旋转;喷嘴单元,配设在活塞部的下部,根据活塞部的上下移动来完成流体的流入及排出,根据活塞部的旋转运动来开闭流体的流入口及排出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排出装置,尤其涉及利用包含单一的驱动部及两个凸轮部的单一的凸轮机构来正确实现活塞(Plunger)的旋转及往复移动,从而可无泄漏地排出定量的流体,能够简单调节排出量的凸轮式流体排出装置
技术介绍
最近,在电子部件产业中,开发和使用着用于以设定的量排出如LED的功能性发光体、超微粒焊膏(Cream solder)、粘接剂等流体的装置。图1示出了作为该种流体排出装置中的一个的活塞式流体排出装置的一般结构。活塞式流体排出装置包括:机壳I ;配设在机壳I内部的汽缸2 ;在汽缸2的内部做上下往复运动及旋转运动的活塞4 ;以及安装在汽缸2下端的喷嘴机构5。根据未图示的驱动部,活塞4从下死点上升,此时形成在汽缸2 —侧的流路的吸入口 2-1与形成在活塞4的凹口部(Notch) 4-1相对应而流体流入到吸入口 2-1。直至活塞4到达上死点为止,活塞4旋转,从而其凹口部4-1不再与汽缸2的吸入口 2-1相对应,由此流体不再流入汽缸2的流路内部。此时,汽缸2流路的排出口 2-2也不会与活塞4的凹口部4-1相对应(即,完成流体的流入)。之后,根据活塞4的旋转,活塞4的凹口部4-1与汽缸2流路的排出口 2_2相对应(图1的状态),随着活塞4的下降,汽缸2流路内的流体被活塞4挤压而通过排出口 2-2经由安装在汽缸2下端的喷嘴组装体5开始排出。直至活塞4达到下死点为止,持续排出流体。此时,活塞4的凹口部4-1与汽缸2的吸入口 2-1保持不对应的状态。当活塞达到下死点时,结束流体的排出,活塞4的凹口部4-1与汽缸2的排出口2-2不相对应。之后,执行活塞4的上升及旋转,借此反复执行如上描述的流体的流入及排出。该种活塞式流体排出装置的特点是不以构成要素包含用于控制流体流动的阀门。因为不具有阀门,所以能够消除阀门所致的变动因素,从而能够以理想的状态移送及排出流体。并且,具有图1所示结构的活塞式流体排出装置的优点是不需要设置可能会使各种流体发生变质的泵。但是,在活塞式流体排出装置中,由于活塞执行连续的旋转,因此需要瞬间完成对吸入和排出的结束。在此状态下,位于汽缸流路内部的流体可能会通过吸入口和排出口泄漏。尤其,为了增加排出量而以高压排出流体时,不能忽视这样的流体泄漏量。为了解决所述问题,人们使用着利用两个驱动部来旋转及往复移动活塞的结构,但是该种结构由于利用了两个驱动部,所以在装置的内部不易对构成要素进行空间配置,而且还增加了制造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如上所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包含单一的驱动部及两个凸轮部的单一的凸轮机构来正确实现活塞的旋转及往复移动,从而能够无泄漏地排出定量的流体的凸轮式流体排出装置。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成为可调节活塞的上下移动量,从而能够简单调节流体的排出量的凸轮式排出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凸轮式流体排出装置包括:凸轮机构,包含可旋转地设置在机壳的旋转轴以及可与旋转轴一同旋转的第一凸轮部和第二凸轮部;上下往复驱动部,配设在凸轮机构的一侧,通过与第一凸轮部联动而能够上下转动;活塞部,根据上下往复驱动部的转动而能够上下移动,根据凸轮机构的第二凸轮部而能够旋转;喷嘴单元,配设在活塞部的下部,根据活塞部的上下移动来完成流体的流入及排出,根据活塞部的旋转运动来开闭流体的流入口及排出口。用于构成凸轮机构的第一凸轮部可以包含配设在旋转轴的圆筒形的主体;形成在主体的外周面上的单一的凹槽。凹槽包含:上死点和下死点,分别形成在与经过主体的端面之中心的直径的两终端相对应的区域上;以及两个曲线部,分别用于连接上死点和下死点。上下往复驱动部包含容置在凹槽内的辊子,从而根据第一凸轮部的旋转,上下往复驱动部反复执行向下转动和向上转动。上下往复驱动部可以包含:链接部件,以中心轴为中心可转动地安装在机壳,并安装有容置在第一凸轮部的凹槽内的辊子;平板,第一终端部可转动地安装在机壳,第二终端部可转动地安装在链接部件。基于该种结构,根据凸轮机构的第一凸轮部的旋转,链接部件以中心轴为中心转动,平板根据链接部件的转动以第二终端部为中心转动而使得活塞部上下移动。链接部件可以包括: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分别根据安装在侧面的中心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机壳;连接件,用于连接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以及延伸件,从连接件的前端延伸,在侧面安装有辊子。上下往复驱动部还可以包括长度调节单元以用于调节相对于链接部件的平板的位置。该长度调节单元包含:平板驱动部,安装在机壳;壳体,一端插入设置有平板驱动部的驱动轴且另一端连接设置在平板。基于形成在驱动轴的外周面和壳体的内周面上的螺纹部的相互作用,壳体根据驱动轴的驱动向链接部件或平板驱动部移动。设置在平板的第一终端部上的铰链轴的两终端部分别可移动地位于形成在机壳的引导槽内。设置在第二终端部的铰链轴的两终端部分别可移动地位于形成在链接部件的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的引导槽内。根据调节单元的壳体的移动,链接部件沿着机壳的引导槽和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的引导槽移动。活塞部可以包括:转动轴,能够垂直移动和旋转地配设在外壳内;耦合器,结合在所述转动轴的下端;分离部件,固定在耦合器的下端,用于分离外壳的空间;活塞,固定在耦合器的下端部,贯通分离部件而使得在喷嘴单元内实现流体的流入及排出,且用于开闭流入口及排出口 ;以及弹簧,在分离部件的下部围绕活塞而设置,且用于对向下移动的活塞进行复原。在转动轴的上端可以安装有平面球面轴承。该平面球面轴承的平面部接触在上下往复驱动部的平板的下部面,平面球面轴承的球面被支撑在形成于活塞部的转动轴的上端面上的半球形凹陷面。活塞的下端部形成有将侧面按预定深度、宽度及长度(高度)切割而成的凹口部,从而通过该凹口部在喷嘴单元内可以执行流体的流入和排出以及对流入口和排出口进行开闭。用于执行流体排出的喷嘴单元可以包含:设置在活塞部的外壳的下端的块体;结合在块体的下端的喷嘴。块体在内部具有用于容置活塞部的活塞的内部空间,在内部空间的两侧形成有分别与内部空间相连通的流入口和排出口,流入口与外部的流体存储部相连,排出口与喷嘴相连。凸轮式流体排出装置还可以包括:动力传递部,配设在凸轮机构与活塞部之间,将凸轮机构的第二凸轮部的旋转力有选择地传递给活塞部的活塞。动力传递部可以包含:回转轴,可旋转地安装在机壳;动力传递部件,安装在动力传递部的回转轴,并与凸轮机构的第二凸轮部相联动。动力传递部件包含:在中央部贯通有动力传递部的回转轴的圆盘形平板;可旋转地设置在圆盘形平板的多个辊子,该多个辊子相互具有相同的角度间隔。第二凸轮部包含:圆盘状面板,安装在设置于机壳的旋转轴,且外周面与动力传递部的多个辊子的外周面相对应。圆盘状面板包含:呈弯曲的半球形状的凸出部,从圆盘状面板的外周面凸出而能够进入动力传递部件的多个辊子之间的空间里。当上下往复驱动部的辊子位于第一凸轮部的凹槽的上死点及下死点时,第二凸轮部的圆盘状面板的外周面与动力传递部件的多个辊子的外周面相对应,从而第二凸轮部的旋转力不被传递到活塞部。动力传递部可以包含:回转轴,可旋转地安装在机壳;动力传递部件,安装在动力传递部的回转轴,并与凸轮机构的第二凸轮部相联动。动力传递部件包含:在中央部贯通有动力传递部的回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凸轮式流体排出装置,包括:凸轮机构,包含可旋转地设置在机壳的旋转轴以及可与所述旋转轴一同旋转的第一凸轮部和第二凸轮部;上下往复驱动部,配设在所述凸轮机构的一侧,通过与所述第一凸轮部相联动而能够上下转动;活塞部,根据所述上下往复驱动部的转动而能够上下移动,根据所述凸轮机构的所述第二凸轮部而能够旋转;喷嘴单元,配设在所述活塞部的下部,根据所述活塞部的上下移动来完成流体的流入及排出,根据所述活塞部的旋转运动来开闭流体的流入口及排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1.04 KR 10201101142791.一种凸轮式流体排出装置,包括: 凸轮机构,包含可旋转地设置在机壳的旋转轴以及可与所述旋转轴一同旋转的第一凸轮部和第二凸轮部; 上下往复驱动部,配设在所述凸轮机构的一侧,通过与所述第一凸轮部相联动而能够上下转动; 活塞部,根据所述上下往复驱动部的转动而能够上下移动,根据所述凸轮机构的所述第二凸轮部而能够旋转; 喷嘴单元,配设在所述活塞部的下部,根据所述活塞部的上下移动来完成流体的流入及排出,根据所述活塞部的旋转运动来开闭流体的流入口及排出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的凸轮式流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轮部包含:配设在所述旋转轴的圆筒形的主体;形成在所述主体的外周面上的单一的凹槽; 所述凹槽包含:上死点和下死点,分别形成在与经过所述主体的端面之中心的直径的两终端相对应的区域上;两个曲线部,分别用于连接所述上死点和所述下死点; 所述上下往复驱动部包含容置在所述凹槽内的辊子,从而根据所述第一凸轮部的旋转,所述上下往复驱动部反复执行向下转动和向上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凸轮式流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往复驱动部包含: 链接部件,以中心轴为中心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机壳,并安装有容置在所述第一凸轮部的所述凹槽内的辊子; 平板,第一终端部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机壳,第二终端部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链接部件; 根据所述第一凸轮部的旋转,所述链接部件以所述中心轴为中心转动, 所述平板根据所述链接部件的转动以所述第二终端部为中心转动而使得所述活塞部上下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凸轮式流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链接部件包括: 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分别根据安装在侧面上的所述中心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机壳; 连接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以及 延伸件,从所述连接件的前端延伸,在侧面安装有所述辊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凸轮式流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往复驱动部还包括长度调节单元以用于调节相对于所述链接部件的所述平板的位置, 所述长度调节单元包含:平板驱动部,安装在所述机壳;壳体,一端插入设置有所述平板驱动部的驱动轴且另一端连接设置在所述平板, 基于形成在所述驱动轴的外周面和所述壳体的内周面上的螺纹部的相互作用,所述壳体根据所述驱动轴的驱动向所述链接部件或所述平板驱动部移动, 设置在所述平板的所述第一终端部上的铰链轴的两终端部分别可移动地位于形成在所述机壳的引导槽内, 设置在所述第二终端部的铰链轴的两终端部分别可移动地位于形成在所述链接部件的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引导槽内,根据所述调节单元的所述壳体的移动,所述链接部件沿着所述机壳的所述引导槽和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的所述弓I导槽移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凸轮式流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部包括: 转动轴,能够垂直移动和旋转地配设在外壳内; 耦合器,结合在所述转动轴的下端; 分离部件,固定在所述耦合器的下端,用于分离所述外壳的空间; 活塞,固定在所述耦合器的下端部,贯通所述分离部件而使得在所述喷嘴单元内实现流体的流入及排出,且用于开闭所述流入口及所述排出口 ;以及 弹簧,在所述分离部件的下部围绕所述活塞而设置,以用于对向下移动的所述活塞进行复原。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凸轮式流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部的所述转动轴在上端安装有平面球面轴承, 所述平面球面轴承的平面部接触在所述上下往复驱动部的平板的下部面, 所述平面球面轴承的球面被支撑在形成于所述活塞部的所述转动轴的上端面上的半球形凹陷面。8.根据权利要求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炯洙加藤平三郎
申请(专利权)人:韩炯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