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成型机带束层鼓及其径向张缩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675221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8 14: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轮胎成型机带束层鼓及其径向张缩方法,采取伺服电机做为轴向驱动装置,通过运动方式转换以机械传动模式引起鼓瓦在径向方向上的张缩变化,从而实现精确地控制每一块鼓瓦径向张缩的距离,以及提高带束层鼓直径范围的调节精度。带束层鼓径向张缩方法是,沿带束层鼓的主轴径向套设有至少一组可径向张缩的鼓瓦、以及与鼓瓦可同步轴向旋转的锥形套。沿主轴轴向设置一伺服电机驱动的推力装置,推力装置包括一侧向连接锥形套的第一推杆,第一推杆在锥形套带动下同步地旋转,从而第一推杆可沿轴向推拉锥形套以完成鼓瓦的径向张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制备橡胶轮胎的成型机带束层鼓及其径向张缩方法,属于橡胶机械领域。
技术介绍
基于现有橡胶轮胎的制备工艺,完成胎胚加工的成型机通常需单独设置用于制备带束层-胎面组件的带束层鼓,以将带束层和/或胎面胶等部件制成形状为圆环的整体结构,然后由带束层传递环将其输送至成型鼓上进行后续工序。在制备带束层-胎面组件过程中,复合件依次地叠加于带束层鼓的鼓瓦表面,通过鼓瓦在径向上的张缩变化以将复合件进行贴合。如公开下述内容的在先申请专利,申请号200580015705.X,名称为轮胎带束层鼓轮,其方案是鼓轮I可绕一中心线S转动,鼓轮包括多个具有刚性支撑面T的支撑件2,该支撑面用于轮胎的部件,并且位于鼓轮的圆周上。其中支撑件2的中间部分利用第一移动装置在一个第一位置和至少一个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上,每个支撑件都形成了平行于中心线S的支撑面,在所述第二位置上,由各自的支撑件形成了基本凸起的支撑面V,其中所述第一移动装置与中间支撑部分连接,从而能够在至少一个第二位置上至少使中间支撑部分保持与中心线平行。第一移动装置包括第一锥形部件4a,4b和第二锥形部件5a,5b。第一锥形部件被径向地设置在第二锥形部件内部,并且与一定向元件一起沿着平行于中心线的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二锥形部件产生径向移动,其中所述支撑件与第二锥形部件连接借此产生运动,其中第一锥形部件按照平行于中心线的方向可移动。从图1、图3中可看到,杆35沿轴向从锥形部件4b伸出,在杆35的端部带有止挡件37。杆31沿轴向左方从锥形环11伸出,在杆的端部附有止挡件33。锥形环11在c方向上的运动是由通过管线52与压缩空气源相连的气压缸53实现的。由上述方案介绍,锥形环11由气压缸53提供压缩空气以实现气动式驱动,从而完成支撑件2沿径向上的张缩控制,进而完成带束层-胎面组件的贴合。由于采用气动式驱动装置,就难以精确地控制压缩空气产生的进程距离,即难以精确地控制支撑件2径向移动距离,通常在长时间使用后由于气路密封性能下降而导致此类问题更为具有显著性。而且,局部压缩空气的压力差异也会直接导致数个支撑件2之间的径向落差,影响到其所谓刚性支撑面T的表面平整性,带束层-胎面组件贴合时易产生内部气泡而影响到后续胎胚成型质量,给轮胎实际使用带来安全隐患。另外,杆35、杆31等的端部附有止挡件,虽能针对锥形部件等起到轴向定位作用,但是与上述气动式驱动装置组合使用,导致鼓内部结构过于复杂,安装调试与检修均较为繁琐。有鉴于特提出本专利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述,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采取伺服电机做为轴向驱动装置,通过运动方式转换以机械传动模式引起鼓瓦在径向方向上的张缩变化,从而实现精确地控制每一块鼓瓦径向张缩的距离,以及提高带束层鼓直径范围的调节精度。另一专利技术目的是,能够有效地保证数块鼓瓦径向张缩动作上的一致性,避免因径向落差而影响到带束层鼓贴合时的表面平整度,使得带束层鼓外表面形成统一的圆柱状支撑面。专利技术目的还在于,进一步简化带束层鼓内部驱动与传动部件结构,方便安装调试与检修。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所述轮胎成型机带束层鼓径向张缩方法是:沿带束层鼓的主轴径向套设有至少一组可径向张缩的鼓瓦、以及与鼓瓦可同步轴向旋转的锥形套。与现有技术的区别之处在于,沿主轴轴向设置一伺服电机驱动的推力装置,推力装置包括一侧向连接锥形套的第一推杆,第一推杆在锥形套带动下同步地旋转,从而第一推杆可沿轴向推拉锥形套以完成鼓瓦的径向张缩。如上述基本方案,锥形套与鼓瓦之间的倾斜接触面,提供了鼓瓦径向张缩的导向推力。伺服电机提供驱动力来源,使得第一推杆能够针对锥形套产生轴向的推位作用,此时伺服电机的轴向力转换为鼓瓦径向上的张缩力。由于在带束层鼓外表面进行复合件贴合时,鼓瓦是轴向旋转的,即通过锥形套而带动第一推杆同步地进行旋转,对此推力装置应当具备轴向直线运动与轴向旋转的运动方式的转换方式。轴向直线与旋转运动的转换方式之一是,推力装置包括沿主轴轴向设置的第二推杆,在第二推杆与第一推杆之间连接一推力转换装置,从而第二推杆沿轴向推拉第一推杆的同时,第一推杆可沿连接推力转换装置的端部与锥形套同步地轴向旋转。另一轴向直线与旋转运动的转换方式是,推力装置包括连接于第一推杆与锥形套之间的一推力转换装置,从而第一推杆沿轴向推拉锥形套时,锥形套可绕推力转换装置轴向地旋转。为提高数块鼓瓦在径向张缩时的同步一致性,以及防止因鼓瓦过度张缩而导致发生轴向偏移、不能正常复位的情况发生,可采取的改进措施是:沿主轴径向套设一支撑架,鼓瓦连接一沿径向插入支撑架的导杆,从而导杆提供鼓瓦径向张缩时的导向。基于本专利技术的设计构思和采用上述带束层鼓控制方法,同时实现下述轮胎成型机带束层鼓的结构改进。具体地,带束层鼓主要包括有一主轴,沿主轴径向套设有至少一组可径向张缩的鼓瓦、以及与鼓瓦可同步轴向旋转的锥形套。与现有技术的区别之处在于,沿主轴轴向设置一伺服电机驱动的推力装置,推力装置包括一端侧向固定于锥形套的第一推杆,第一推杆的另一端连接一套装滚动轴承的转换盘,滚动轴承固定于第二推杆。与上述改进结构方案近似、并且符合单一性的轮胎成型机带束层鼓包括有:一主轴,沿主轴径向套设有至少一组可径向张缩的鼓瓦、以及与鼓瓦可同步轴向旋转的锥形套;沿主轴轴向设置一伺服电机驱动的推力装置,推力装置包括一端侧向连接伺服电机的第一推杆,第一推杆的另一端连接一滚动轴承,锥形套通过转换盘套装于滚动轴承。另外,沿主轴径向套设一支撑架,鼓瓦连接一沿径向插入支撑架的导杆,从而导杆提供鼓瓦径向张缩时的导向。综上内容,本专利技术具有的优点有:1、采取伺服电机做为轴向驱动装置,以机械传动模式引起鼓瓦径向上的张缩变化,因而能够精确地控制每一块鼓瓦径向张缩的距离,更易于实现带束层鼓的控制。2、能够根据轮胎规格型号的变化,方便地调节带束层鼓的直径范围,调节手段简单、精度较高。3、有效地保证数块鼓瓦径向张缩动作上的一致性,真正实现带束层鼓外表面形成统一的圆柱状支撑面,有利于提高复合件贴合质量和减少复合层之间的气泡。4、带束层鼓内部驱动与传动部件结构得以简化,方便安装调试与检修。附图说明现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轮胎成型机带束层鼓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2是与图1相对应的鼓瓦径向张起后的示意图;图3是另一实施方式的鼓部分剖面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第二推杆1,连接座2,滚动轴承3,转换盘4,第一推杆5,锥形套6,鼓瓦7,导杆8,螺栓9,主轴10,支撑架11。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的轮胎成型机带束层鼓主要包括有:一主轴 10 ;沿主轴10径向套设有2组可径向张缩的鼓瓦7、以及与鼓瓦7同步轴向旋转的锥形套6;沿主轴10轴向设置一伺服电机(图中未示出)驱动的第二推杆1,第二推杆I的内侧端通过连接座2安装数个滚动轴承3 ;第一推杆5的一端侧向固定于锥形套6,其另一端连接一个同时套装于数个滚动轴承3上的转换盘4。即转换盘4在绕数个滚动轴承3轴向旋转的同时,带动第一推杆5与锥形套6之间的同步转动;沿主轴10径向套设一支撑架11,鼓瓦7通过螺栓9连接一沿径向插入支撑架11的导杆8,从而导杆8提供鼓瓦7径向张缩时的导向。基于上述带束层鼓而实现的径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轮胎成型机带束层鼓径向张缩方法,沿带束层鼓的主轴(10)径向套设有至少一组可径向张缩的鼓瓦(7)、以及与鼓瓦(7)可同步轴向旋转的锥形套(6),其特征在于:沿主轴(10)轴向设置一伺服电机驱动的推力装置,推力装置包括一侧向连接锥形套(6)的第一推杆(5),第一推杆(5)在锥形套(6)带动下同步地旋转,从而第一推杆(5)可沿轴向推拉锥形套(6)以完成鼓瓦(7)的径向张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胎成型机带束层鼓径向张缩方法,沿带束层鼓的主轴(10)径向套设有至少一组可径向张缩的鼓瓦(7)、以及与鼓瓦(7)可同步轴向旋转的锥形套(6), 其特征在于:沿主轴(10)轴向设置一伺服电机驱动的推力装置,推力装置包括一侧向连接锥形套¢)的第一推杆(5),第一推杆(5)在锥形套(6)带动下同步地旋转,从而第一推杆(5)可沿轴向推拉锥形套¢)以完成鼓瓦(7)的径向张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成型机带束层鼓径向张缩方法,其特征在于:推力装置包括沿主轴(10)轴向设置的第二推杆(I),在第二推杆(I)与第一推杆(5)之间连接一推力转换装置,从而第二推杆(I)沿轴向推拉第一推杆(5)的同时,第一推杆(5)可沿连接推力转换装置的端部与锥形套¢)同步地轴向旋转。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成型机带束层鼓径向张缩方法,其特征在于:推力装置包括连接于第一推杆(5)与锥形套(6)之间的一推力转换装置,从而第一推杆(5)沿轴向推拉锥形套¢)时,锥形套(6)可绕推力转换装置轴向地旋转。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轮胎成型机带束层鼓径向张缩方法,其特征在于:沿主轴(10)径向套设一支撑架(11),鼓瓦(7)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勐刘明李彦海谭丽丽齐思晨王祥竹
申请(专利权)人:软控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