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质径向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59132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轮胎,所述轮胎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型加强结构(6、7),该胎体型加强结构包括相互平行并与圆周方向形成介于65°和87°之间的角度的加强元件的至少一层,所述轮胎在所述胎面之下包括顶部加强结构(8),该顶部加强结构由与圆周方向形成介于10°和45°之间的角度的至少一个加强元件层制成,所述至少一个加强元件层或者称为工作层,其径向地在所述胎体型加强结构的外侧上。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轮胎在其凸缘中包括至少两个轴向邻近的胎体加强层部分,所述胎体加强层部分的加强元件在子午平面的每一侧面上定向,至少在赤道平面的水平高度上,所述胎体加强件的加强元件与圆周方向形成小于80°的角度,至少一个工作层的加强元件以大于40°的角度与所述胎体型加强结构的加强元件交叉,当所述轮胎包括至少两个工作层时,两个重叠的工作层的加强元件以不超过10°的角度从一层到另一层交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较轻的轮胎,所述轮胎用于安装至车辆,更特别地,所述轮胎用于 安装至诸如摩托车的两轮车辆。虽然不限制于这样的应用,本专利技术更特别地参考这样的摩托车或者轻型摩托车的 轮胎进行描述。
技术介绍
轮胎的加强件或者加强骨架,特别是摩托车轮胎的加强件或者加强骨架,当 前——并且很多时候——由一个或者多个帘布层堆叠而形成,所述帘布层常规被称为“胎 体帘布层”、“胎冠帘布层”等。这种描述加强件的方法源自于制造方法,其包括生产一系列 帘布层形式的半成品,该半成品具有通常为纵向的线状加强件,其接着被组装或者堆叠以 形成坯体轮胎。所述帘布层被制成平的,具有大的尺寸,接着切割为适合给定产品的尺寸。 最初,至少一些半成品也被组装成基本是平的。接着,这样生产的坯体轮胎被成型为使其具 有轮胎的典型环形轮廓。接着,称为“精加工”的半成品被应用于坯体轮胎,以获得准备用 于进行硫化的产品。这种“常规”类型的方法,特别地在坯体轮胎的制造阶段,涉及使用了锚定元件 (一般为胎圈金属丝),其用于在轮胎的胎圈区域内锚定或者固定胎体加强件。因此,对于 这种类型的方法,形成胎体加强件(或者只是其一部分)的全部帘布层的一部分在位于轮 胎的胎圈中的胎圈金属丝周围折回。这样就将胎体加强件锚定在胎圈中。尽管有许多形成帘布层和组件的变化方式,但是在这种类型的常规产品的产业中 的广泛使用导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使用涉及该方法的词汇;因此,一般已被接受的术语,特 别地包括术语“帘布层”、“胎体”、“胎圈金属丝”、“成型”,以表示从平的轮廓至环形轮廓等的 发展。如今存在一些轮胎,其严格地来说不具有符合上述定义的“帘布层”或者“胎圈金 属丝”。例如,文献EP 0582196描述了没有使用帘布层形式的半成品来制造的轮胎。例如, 不同加强结构的加强元件被直接应用于橡胶混合物的邻近层,所有这些以连续层的形式应 用于环形内核,环形内核的形状意味着能够直接获得与被制作的轮胎的最终轮廓相对应的 轮廓。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再具有任何“半成品”或任何“帘布层”,或任何“胎圈金属丝”。 基础产品,例如橡胶混合物和帘线或者细丝形式的加强元件,直接应用于内核。由于该内核 具有环形形状,不再需要形成坯体轮胎以从平的轮廓演变为圆环面形状的轮廓。此外,在该文献文中描述的轮胎不具有在胎圈金属丝周围的“传统的”胎体帘布层 的折回。这种类型的锚定被一种布置替代,在该布置中圆周帘线设置为邻近所述侧壁加强 结构,其整体嵌入锚定或者交联橡胶混合物中。还有在环形内核上组装的方法,该方法使用特别地设计用于快速、高效和简单地 铺设在中心内核上的半成品。最后,也可以使用包括两种某些半成品的混合物来制造特定 的构造方面(例如帘布层、胎圈金属丝等),而其它的方面通过直接应用混合物和/或加强3元件而制造。在本文中,顾及到在制造领域和在产品设计中的当前技术发展,常规的术语诸如 “帘布层”、“胎圈金属丝”等有利地被中性的术语或者独立于所使用的方法的类型的术语所 取代。因此,术语“胎体型加强件”或者“侧壁加强件”是表示传统方法中的胎体帘布层的 加强元件和一般地应用于侧壁的轮胎的相应加强元件的一种有效方式,该轮胎按照不使用 半成品的方法生产。术语“锚定区域”,就其而言,可以简单地表示在传统方法中围绕胎圈金 属丝的“传统的”胎体帘布层的折回,也可以表示应用于环形内核上的方法制造的由圆周加 强元件、橡胶混合物和底部区域的邻近侧壁加强部分形成的组件。如同所有其它轮胎的情况一样,摩托车轮胎倾向于径向设计,这样的轮胎包括通 过一个或者两个加强元件层形成的胎体加强件,该加强元件与圆周方向可以形成介于65° 与90°之间的角度,所述胎体加强件被胎冠加强件径向地覆盖于其上,该胎冠加强件至少 一般由织物加强元件形成。然而,仍然存在非径向轮胎,本专利技术同样应用于非径向轮胎。本 专利技术还涉及局部径向轮胎,也就是说,在该轮胎中胎体加强件的加强元件径向越过所述胎 体加强件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在对应于轮胎侧壁的部分中。根据轮胎打算被安装在轻型摩托车的前部还是安装在后部,已经提出大量的胎冠 加强件设计。对于所述胎冠加强件而言,第一结构仅使用圆周缆线,所述结构更特别地用于 后部轮胎。直接受通常用于乘用车轮胎的结构的启发,第二结构用于改进抗磨损性,并且包 括使用加强元件构成的至少两个胎冠层,所述加强元件在每个层中相互平行,但从一层到 下一层交叉,与圆周方向形成锐角,这样的轮胎更特别地适合于轻型摩托车的前部。所述两 个胎冠层可以被圆周元件的至少一层径向覆盖,一般地通过螺旋地缠绕至少一个橡胶覆盖 的加强元件的长条而获得。因此,专利FR 2561588描述了这样的一种胎冠加强件,其具有 至少一个层,该层的加强元件与圆周方向形成可以在0°与8°之间变化的角度,这种元件 的弹性模量高达至少6000N/mm2,并且位于胎体加强件和圆周元件的层之间,缓冲层主要通 过两层形成,所述层的元件从一层到下一层交叉,在彼此之间形成介于60°与90°之间的 角度,所述交叉的层由具有至少为6000N/mm2的弹性模量的织物加强元件形成。为了增大用于轻型摩托车后部轮胎的轮胎的驾驶性能,专利US5,301,730提出一 种胎冠加强件,其从径向胎体加强件至胎面,由基本上圆周元件的至少一个帘布层和两个 帘布层构成,所述两个帘布层的元件从一个帘布层到下一个帘布层交叉,与圆周方向形成 可以介于35°与55°之间的角度,平行于圆周方向的元件的帘布层可以由芬芳聚酰胺元 件制成,而交叉元件的帘布层可以由脂肪族聚酰胺制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实现制造一种用于摩托车的减轻重量的轮胎,从而不会损失满足 使用者所需的其它性质,特别是通过保留了令人满意的耐久性方面的性质并且实现了伴随 足够高的最大轮胎速度的足够高的轮胎侧偏刚度(cornering rigidity)。根据本专利技术,这个目的已经通过使用一种轮胎而实现了,所述轮胎包括由与圆周 方向形成介于65°和87°之间的角度的相互平行的加强元件的至少一层形成的至少一个 胎体型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在轮胎的每一侧面上锚定至胎圈,每一胎圈以侧壁的形式 径向向外延伸,所述侧壁径向朝向与胎面汇合的外侧,所述轮胎在所述胎面之下包括由与圆周方向形成介于10°和45°之间的角度的至少一个加强元件层组成的胎冠加强结构, 所述至少一个加强元件层称为工作层,其径向地在所述胎体型加强结构的外侧上,在所述 侧壁中,所述轮胎包括至少两个轴向邻近的胎体加强层部分,所述胎体加强层部分的加强 元件在子午平面的每一侧面上定向,至少在赤道平面中,所述胎体加强件的加强元件与圆 周方向形成小于80°的角度,至少在赤道平面中,至少一个工作层的加强元件以大于40° 的角度与所述胎体型加强结构的加强元件交叉,当所述轮胎包括至少两个工作层时,两个 重叠的工作层的加强元件以至多10°的角度与下一层的加强元件交叉。轮胎的圆周方向或纵向方向,是对应于轮胎的外围的方向,并由轮胎的运行方向 限定。圆周平面或截面的圆周平面是垂直于轮胎的旋转轴线的平面。赤道平面是穿过胎 面的中心或胎冠的圆周平面。径向平面或子午平面是包含轮胎的旋转轴线的平面。轮胎的旋转轴线是轮胎在正常使用下绕其旋转的轴线。轮胎的横向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轮胎,所述轮胎包括由与圆周方向形成介于65°和87°之间的角度的相互平行的加强元件的至少一层形成的至少一个胎体型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在轮胎的每一侧面上锚定至胎圈,每一胎圈以侧壁的形式径向向外延伸,所述侧壁径向朝向与胎面汇合的外侧,所述轮胎在所述胎面之下包括由与圆周方向形成介于10°和45°之间的角度的至少一个加强元件层组成的胎冠加强结构,该至少一个加强元件层称为工作层,其径向地在所述胎体型加强结构的外侧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壁中,所述轮胎包括至少两个轴向邻近的胎体加强层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体加强层部分的加强元件在子午平面的每一侧面上定向,其特征在于,至少在赤道平面中,所述胎体加强件的加强元件与圆周方向形成小于80°的角度,其特征在于,至少在赤道平面中,至少一个工作层的加强元件以大于40°的角度与所述胎体型加强结构的加强元件交叉,并且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轮胎包括至少两个工作层时,两个重叠的工作层的加强元件以至多10°的角度与下一层的加强元件交叉。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L贝斯根A瓦莱
申请(专利权)人:米其林技术公司米其林研究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FR[法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