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武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简式气压循环治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73088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8 12:28
一种简式气压循环治疗装置,包括加压气囊⑴、旋钮⑵、气压表⑷、阀门⑸、两根充气连管⑹和手套式气囊⑺,所述加压气囊⑴和阀门⑸之间设置有连接管⑶,所述连接管⑶还和气压表⑷相连通;所述手套式气囊⑺包括指部气囊⒂和掌部气囊⒃,两根充气连管⑹一端分别与阀门⑸的两出气口相连,另一端分别和指部气囊⒂、掌部气囊⒃相连通。其优点在于:手套式气囊的设计和加压方式更符合人体血液和淋巴液回流特点,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手指及手部肿胀的治疗更具针对性;手动加压气囊代替电动充气泵,削减了生产成本及销售费用,便于家庭购买;手动阀门的应用使两个气囊的循序充气变得简单、方便,减少了使用电子设备所需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的说是一种简式气压循环治疗装置
技术介绍
肩手综合征以气压循环为主要的治疗技术,目前已有多份报道显示气压循环治疗对肩手综合征患者手指及手背的肿胀和疼痛具有一定的疗效。通过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循序加压,可以促进血液、淋巴液的回流,促进组织渗出液吸收,加速致炎产物吸收,减少了炎性产物对外周感受器的刺激,从而达到消除患肢肿胀和疼痛的目的。目前市场流通销售的气压循环治疗装置都是针对整个上肢或下肢设计,缺乏专门针对手部及手指的气压循环治疗装置。气压循环治疗装置的技术发展趋势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I)气囊囊腔的数目:目前市场流通的气压循环治疗装置适用于整个肢体的气囊多为4腔、6腔、8腔和12腔设计,整体趋势是逐步提高气囊数目,通过从远心端至近心端依序充气,达到更好的气压循环治疗效果。但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单个手指和/或手背部设计的专用气囊。(2)气囊囊腔的部位:目前市场流通的气压循环治疗装置所配气囊均为全上肢、下肢或腰部设计,只能适用于上、下肢或腰部的气压循环治疗。缺乏专门针对肩手综合征的气囊。(3)给气模式: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现在市场流通的气压循环治疗装置大部分是由电子程序控制循环充、放气、压力脉动平衡模式。气囊充气模式由多气囊一次冲气模式转换为依序充气模式,压力反馈调控充气压力。这种给气模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控性,但该类产品价格较高,重量较重,目前只用于医疗机构。(4)家庭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气压治疗从正负压治疗发展到目前的气囊式气压循环治疗模式,仪器的体积明显缩小,重量也大大减轻,多在8.0kg-20kg之间,市场产品价格也大大减少。但目前市场价格仍较贵,多为50000元至150000元不等,不能符合家庭需求。而患者常需要2次/天的气压循环治疗,每个治疗周期多为20天以上,每年需要几个治疗周期,因此患者多需住院治疗,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给医疗资源增加了不必要的浪费。综上所述,目前使用气压循环治疗仪的气囊多是适用于上肢或下肢整个肢体,缺乏与手部相适应的气囊,因此治疗效果和应用范围有限;另外,目前市场上的气压循环治疗仪价格较贵,治疗周期长,难以达到家庭购买需求,患者多需要长期前往医院或住院治疗,医疗费用高昂,患者及家属难以承受;向心性缠线法也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费时费力,患者及家属难以长期坚持;温-热水交替浸泡法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治疗过程中患者感觉异常难受,不能坚持。上述治疗方法都有利有弊,其弊都使病人不能坚持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设计一种价格低廉、操作简便,患者可以持之以恒且符合家庭使用的简式气压循环治疗装置是临床治疗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迫切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方便、经济地对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有效治疗的简式气压循环治疗装置。一种简式气压循环治疗装置,包括:加压气囊1、旋钮2、气压表4、阀门5、两根充气连管6和手套式气囊7,所述加压气囊I和阀门5之间设置有连接管3,所述连接管3还和气压表4相连通;所述手套式气囊7包括指部气囊15和掌部气囊16,两根充气连管6 —端分别与阀门5的两出气口相连,另一端分别和指部气囊15、掌部气囊16相连通。所述阀门5,包括外壳510、进气管501、第一出气管502和第二出气管503,所述外壳510底部设置有阀门旋钮504,所述阀门旋钮504的转轴507上还连有第一通气管505、第二通气管506,所述第一通气管505和第二通气管506互为异面直线。所述指部气囊15和掌部气囊16,从外向内分别设置弹性内衬层17、弹性气囊层18以及外套层19。所述外套层19为无伸展性或具轻度伸展性外套层。本专利技术简式气压循环治疗装置的优点是: 1、手套式气囊的设计和加压方式更符合人体血液和淋巴液回流特点,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手指及手部肿胀的治疗更具针对性; 2、手动加压气囊代替电动充气泵,削减了生产成本及销售费用,便于家庭购买; 3、气压表可以实时显示充气压力,解决了气压过高或过低影响治疗效果的难题,保证了治疗的稳定及疗效; 4、手动阀门的应用使两个气囊的循序充气变得简单、方便,减少了使用电子设备所需费用; 5、本专利技术操作简单方便,成品价格便宜,利于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简式气压循环治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阀门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阀门的侧向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手套式气囊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 一加压气囊、2 —旋钮、3 —连接管,4 一气压表、5 —阀门、501 —进气管、502 一第一出气管、503 —第二出气管、504 —阀门旋钮、505 —第一通气管、506 —第二通气管、507 —转轴、510 —外壳、6 —充气连管、7 —手套式气囊、15 —指部气囊、16 —掌部气囊、17 一弹性内衬层、18 —弹性气囊层、19 一外套层。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如图1-4所示,一种简式气压循环治疗装置,包括加压气囊1、旋钮2、气压表4、阀门5、两根充气连管6和手套式气囊7,所述加压气囊I和阀门5之间设置有连接管3,所述连接管3还和气压表4相连通;所述手套式气囊7包括指部气囊15和掌部气囊16,两根充气连管6 —端分别与阀门5的两出气口相连,另一端分别和指部气囊15、掌部气囊16相连通。所述阀门5,包括外壳510、进气管501、第一出气管502和第二出气管503,所述外壳510底部设置有阀门旋钮504,所述阀门旋钮504的转轴507上还连有第一通气管505、第二通气管506,所述第一通气管505和第二通气管506互为异面直线且相互垂直,所述第一通气管505用于连通进气管501和第一出气管502,所述第二通气管506用于连通进气管501和第二出气管503,且第一通气管505、第二通气管506不能同时连通两个出气通道。所述指部气囊15和掌部气囊16,从外向内分别设置弹性内衬层17、弹性气囊层18以及外套层19。所述外套层19为无伸展性或具轻度伸展性外套层。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使用时转动阀门旋钮504,关闭一侧的充气连管6通路,另一侧充气连管6连通。旋开手动加压气囊I的旋钮2,按压手动加压气囊1,对手套式气囊7的指部气囊15进行充气,气压表4实时显示充气压力,当达到一定气压后,停止充气,维持一定时间后旋转手动加压气囊旋钮2排气。对手套式气囊7的掌部气囊16进行充气前,转动阀门旋钮504,使刚刚关闭的一侧充气连管6接通,同时关闭刚刚接通的通路,再旋开手动加压气囊旋钮2,按压手动加压气囊I,对手套式气囊7进行充气,气压表4实时显示充气压力,当达到一定气压后,停止充气,维持一定时间后旋转手动加压气囊旋钮2排气。依此顺序反复操作,可以达到对手套式气囊7的分气囊一指部气囊15、掌部气囊16分别按序进行循环充气/排气,从而达到气压循环治疗的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简式气压循环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压气囊⑴、旋钮⑵、气压表⑷、阀门⑸、两根充气连管⑹和手套式气囊⑺,所述加压气囊⑴和阀门⑸之间设置有连接管⑶,所述连接管⑶还和气压表⑷相连通;所述手套式气囊⑺包括指部气囊⒂和掌部气囊⒃,两根充气连管⑹一端分别与阀门⑸的两出气口相连,另一端分别和指部气囊⒂、掌部气囊⒃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简式气压循环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压气囊⑴、旋钮⑵、气压表⑷、阀门(5)、两根充气连管(6)和手套式气囊(7),所述加压气囊⑴和阀门(5)之间设置有连接管⑶,所述连接管⑶还和气压表⑷相连通;所述手套式气囊⑴包括指部气囊(15)和掌部气囊(16),两根充气连管(6)—端分别与阀门(5)的两出气口相连,另一端分别和指部气囊(15)、掌部气囊(16)相连通。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简式气压循环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5),包括外壳(510)、进气管(501)、第一出气管(5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小俊蔡江王振宇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