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潮差下浅海养殖围网的防纠缠方法,其特征在于:网衣为双层使用;在网衣上横向装钢:从上至下依次分为上纲、若干条由间隔设置的沉子纲与浮子纲组成的中纲、底纲,其中沉子纲与相邻的下方浮子纲的距离为该沉子纲与相邻上方浮子纲之间距离的1.5~2.5倍,第一个沉子纲和下方浮子纲之间的距离为第一个沉子纲和上纲之间距离的1.5~2.5倍;同时第一个沉子纲的给定沉力为90~110N,往下每条浮子纲及沉子纲的浮力或沉力依次递增18~22N;在网衣上纵向装纲:在网片横向每间隔6~8m装纲1条;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科学合理,制作简单,解决了大潮差下围网易纠缠的问题,避免了因网衣纠缠而导致养殖水体急剧减少、网片磨损、下纲脱离海底,发生逃苗等现象,保证了海水养殖的正常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品养殖设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水养殖发展极为迅速,但大部分为近海传统网箱养殖,由于残饵和鱼类排泄物超过海区的自然净化能力,造成海区的环境污染,从而引起鱼病频发,养殖鱼品质下降。由此导致市场对养殖鱼的认可度下降,鱼价近年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网箱养殖亏损,严重影响了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深海网箱养殖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受到养殖设施尺寸的限制(目前常用的40 50m周长的深海网箱,水体约为IOOOm3 3000m3),养殖水体仍然偏小,利用天然饵料的能力十分有限,而且网箱的网衣极易受到水流、波浪的影响而产生变形,造成养殖有效水体大大减小,其中的养殖对象更容易受到伤害而导致鱼病多发,养殖效果下降,同时一些深浅不一和底况复杂的高生产力海区(如天然礁区和人工鱼礁区等)往往不能设置深水网箱,因而深水网箱的设置海区和适养鱼种受到了较大的限制,直接影响到进一步推广应用。由此可见,探索和开展一种新的生态型、健康型近海养殖模式势在必行,近海围网养殖应运而生。海洋捕捞生产中围网是指一种捕捞集群鱼类,规模大、产量高的过滤性渔具,而在养殖生产中应用的围网是指在湖泊、水库及港湾大面积水域中一种自然养成的养殖方式。围网的结构主要由长带形的网 衣、绳索、浮子、沉子及桩等组成,如加强系泊装置并应用辅助设施,敷设在一定的海域中可应用于大面积的海水养殖。我国南部沿海台风侵袭频繁,浪高流急,围网养殖设施存在一定的破坏风险,特别是在大潮差条件下网衣非常容易发生纠缠,导致网片磨损;围网网衣纠缠时也会导致附近的养殖苗种发生伤害;大潮纠缠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围网的下纲脱离海底,发生逃苗;小潮围网纠缠会导致养殖水体急剧减少,影响养殖效果。因而近海围网养殖除了选择港湾、岙口型海域,应用天然的挡浪条件和人工防波堤来消波外,解决大潮差下围网防纠缠技术成为浅海围网养殖不容回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过在网衣的上、中、下不同高度依次装配沉子纲和浮子纲,使各段网衣因受到不同的浮沉力而在不同层面堆积,解决了在大潮差条件下网衣易纠缠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上为:I)根据围网的大小将若干网片横向绕缝制成网衣,网衣为双层使用;2)在网衣上横向装纲:从上至下依次分为上纲、若干条由间隔设置的沉子纲与浮子纲组成的中纲、底纲,在沉子纲上悬挂有沉子,在浮子纲上悬挂浮子,其中沉子纲与相邻的下方浮子纲的距离为该沉子纲与相邻上方浮子纲之间距离的1.5 2.5倍,第一个沉子纲和下方浮子纲之间的距离为第一个沉子纲和上纲之间距离的1.5 2.5倍;同时第一个沉子纲的给定沉力为90 110N,往下每条浮子纲及沉子纲的浮力或沉力依次递增18 22N ;3)在网衣上纵向装纲:在网片横向每间隔6 8m装纲I条;4)最后在底纲上固定多个沙袋将网衣的底部埋入海底固定,在上钢上悬挂浮子并通过绳索与桩固定,使网衣的上端高于最大潮位水面。作为改进,所述网片采用聚乙烯单丝机织无结节网片,网片皆用横目,目大4 6cm。采用聚乙烯网片强度较高,另外,有利于附着藻类,浅海养殖鱼类活动时不易擦伤,网片皆用横目可以当渔具在浮、沉力的作用下,能使网具更易于改变作业高度,可减少网衣在下降时的受力,以达到更好的沉降效果。作为改进,所述上纲为两根钢索,分别为上缘纲和上浮子纲,采用直扣式装配法,其中上缘纲穿过网片的每个网目,上浮子纲不穿过网目,通过网线绕缝上浮子纲与上缘纲,并间隔打一个半结固定。作为改进,所述底纲为两根,分别为下缘纲和下沉子纲,两者采用直扣式装配法,其中下缘纲穿过网片的每个网目,下沉子纲不穿过网目,通过网线绕缝下沉子纲与下缘纲,并间隔打一个半结固定。作为优选,所述沉子纲和浮子纲为间隔设置的三组,依次分布于网衣的上、中、下三个高度位置,所述沉子纲和浮子纲绕线时,需穿过装配线上的每一个网目,在每个网片与网片的绕缝处打一个结,绕满一圈后头尾相接,做一个鱼结固定。再优选,所述沉子纲与相邻的下方浮子纲的距离为该沉子纲与相邻上方浮子纲之间距离的2倍,第一个沉 子纲和下方浮子纲之间的距离为第一个沉子纲和上纲之间距离的2倍。最后,所述浮子采用0.9 1.1N的泡沫浮子,所述沉子采用0.9 1.1N铅质沉子,所述浮子、沉子均匀分布在各个浮子纲和沉子纲上,其中第一个沉子纲的给定沉力优选为98N,往下每条浮子纲及沉子纲的浮力或沉力依次递增20N。使得网衣在浮/沉力的作用下充分的伸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在网衣上横向装配的上钢与底纲之间装配有沉子纲和浮子纲,并且沉子纲与浮子纲呈间隔设置在网衣的上中下三层位置,同时合理地设计沉子纲与浮子纲之间的距离,以及沉子纲与浮子纲上的沉力或浮力,使得各段网衣因受到不同的浮沉力,从而避免了在大潮差条件下网衣在上部或下部过度堆积而造成纠缠,从而导致养殖水体急剧减少、网片磨损、下纲脱离海底,发生逃苗等现象,本专利技术设计科学合理,制作简单,解决了大潮差下围网易纠缠的问题,保证了海水养殖的正常持续发展。附图说明图1是养殖围网模型设计图;图2是养殖围网模型的网衣装纲方案示意图;图3试验室自制玻璃水槽;图4是三种配纲方案的网衣堆积高度变化表;图5上纲维持形状的实物图;图6是在不加浮、沉子纲的情况下网衣上层堆积;图7是采用方案三的装配的网衣三层分布;图8是三种配纲方案的网衣堆积分布比例图;图9是实际围网敷设大小图;图10是实物围网网衣装配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I围网模型设计制作与防纠缠技术分析1.1模型设计根据相关网具理论,渔具在工作状态时网线伸长度不予考虑,网片是充分柔软的,且渔具在工作时网片的形状变化极慢,以至于在外力的作用下的网片每一微元,都可以看作处于平衡状态。由于网片的阻力和网线直径d与网目目脚长度a的比值,即d/a成正比,因此只要模型网的d/a和实物网的d/a保持相等,两者的阻力应互成比例。而在制作模型网时可以选用两个不同的几何尺度比,对于渔具中钢索、网片长度,选用所谓大尺度比λ,保持几何相似,即L1Zl2= λ,而网线直径与 目脚长度之比,选用小尺度比XdJPd1M = B1Ai2= Ad,其中下标I为实物,下标2为模型。实物网总长275m,可取大比例尺λ = L1A2 = 100,得模型网总长2.75m。而在深度方面,因为仅考虑沉降试验,因而深度方面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选择深度为lm,则大比例尺应按λ = H1ZH2 = 13计算。1.2网片设计现有实物网,网衣网线规格PE 36七61父3父3,查表得(11 = 0.9111111,已知目大5011,得a1 = 2.5cm,模型采用网线规格PE 36texX I X 3,查表得d2 = 0.5mm,已知目大2.5cm,得a2=1.25cm,故取小尺度比Ad = 2。网衣采用聚乙烯(PE)单丝机织有结节网片,网线规格36texXlX3,目大2.5cm,缩结系数0.707。上浮子纲及下沉子纲采用聚乙烯网线,规格36texX13X3。网身配纲采用聚乙烯网线,规格36texX5X3。由于本设计主要研究网衣在大潮差条件下的工作状态,因此采用的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潮差下浅海养殖围网的防纠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上为:1)根据围网的大小将若干网片横向绕缝制成网衣,网衣为双层使用;2)在网衣上横向装纲:从上至下依次分为上纲、若干条由间隔设置的沉子纲与浮子纲组成的中纲、底纲,在沉子纲上悬挂有沉子,在浮子纲上悬挂浮子,其中沉子纲与相邻的下方浮子纲的距离为该沉子纲与相邻上方浮子纲之间距离的1.5~2.5倍,第一个沉子纲和下方浮子纲之间的距离为第一个沉子纲和上纲之间距离的1.5~2.5倍;同时第一个沉子纲的给定沉力为90~110N,往下每条浮子纲及沉子纲的浮力或沉力依次递增18~22N;3)在网衣上纵向装纲:在网片横向每间隔6~8m装纲1条;4)最后在底纲上固定多个沙袋将网衣的底部埋入海底固定,在上钢上悬挂浮子并通过绳索与桩固定,使网衣的上端高于最大潮位水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潮差下浅海养殖围网的防纠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上为: 1)根据围网的大小将若干网片横向绕缝制成网衣,网衣为双层使用; 2)在网衣上横向装纲:从上至下依次分为上纲、若干条由间隔设置的沉子纲与浮子纲组成的中纲、底纲,在沉子纲上悬挂有沉子,在浮子纲上悬挂浮子,其中沉子纲与相邻的下方浮子纲的距离为该沉子纲与相邻上方浮子纲之间距离的1.5 2.5倍,第一个沉子纲和下方浮子纲之间的距离为第一个沉子纲和上纲之间距离的1.5 2.5倍;同时第一个沉子纲的给定沉力为90 110N,往下每条浮子纲及沉子纲的浮力或沉力依次递增18 22N ; 3)在网衣上纵向装纲:在网片横向每间隔6 8m装纲I条; 4)最后在底纲上固定多个沙袋将网衣的底部埋入海底固定,在上钢上悬挂浮子并通过绳索与桩固定,使网衣的上端高于最大潮位水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纠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片采用聚乙烯单丝机织无结节网片,网片皆用横目,目大4 6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纠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纲为两根钢索,分别为上缘纲和上浮子纲,采用直扣式装配法,其中上缘纲穿过网片的每个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伟华,储张杰,马家志,吴佳兴,蔡厚才,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海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