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70201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2 2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件。一种电连接器,用于安装在一个电路板上,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个壳体;以及多个连接端子,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每个连接端子都由一个细长的金属片弯曲形成,并具有露出所述壳体的可伸缩的一个第一接触端、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一个第二接触端以及位于第一接触端和第二接触端之间的一个主体部,每个所述第一接触端在与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所在的平面平行的平面内弯曲形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包括这种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件。第一接触端的较大尺寸部位沿壳体的纵向方向布置,从而降低了壳体在电路板上的高度,进而降低了整个电连接器的高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印刷电路板的插座式电连接器以及包括这种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在例如手机、各种便携式播放器、数字照相机和摄像机、GPS装置、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中,通常需要电连接器将印刷电路板与另一电子器件或者电池进行电连接。图21示出了一种现有技术中的电连接器连接在印刷电路板(PCB)上的立体示意图。该电连接器200包括壳体以及安装在壳体中的多个连接端子,每个连接端子由长条形的金属片多次弯曲形成。每个连接端子具有露出壳体的可伸缩的第一接触端201和与印刷电路板300电连接的第二接触端。在每个第一接触端201处,用于形成连接端子的金属片的宽度与壳体的厚度方向垂直,即与印刷电路板300的长度方向平行。这种电连接器200不适合安装在厚度很薄的电子设备上,或者当安装在厚度很薄的电子设备上时,将对电子设备本身的机械性能以及电气性能的要求产生消极的影响。另外,现有的电连接器200的连接端子201之间的间距都是相等的,如果需要改变所述间距,则需要调整电连接器的壳体的构造,同时调整连接端子201的安装方式。这样就提高了电连接器的使用成本。技术的内容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或者其它方面的缺陷,本技术提出一种电连接器以及包括这种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件,可降低整个电连接器的厚度。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用于安装在一个电路板上,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个壳体;以及多个连接端子,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每个连接端子都由一个细长的金属片弯曲形成,并具有露出所述壳体的可伸缩的一个第一接触端、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一个第二接触端以及位于第一接触端和第二接触端之间的一个主体部,每个所述第一接触端在与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所在的平面平行的平面内弯曲形成。在上述电连接器中,所述多个连接端子的第一接触端在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上布置成上下两排,并且上下两排的第一接触端在所述壳体的纵向方向上彼此错位布置。在上述电连接器中,包括3个所述连接端子,并且位于上排的一个连接端子的接触端在所述壳体的纵向方向上布置在位于下排的两个连接端子的接触端之间。在上述电连接器中,所述壳体内具有3个与3个所述连接端子分别对应的、彼此绝缘的容纳空间,所述壳体的一个前壁上设有用于使相应连接端子的第一接触端穿过的第一开口,所述壳体的一个后壁上设有用于使相应连接端子的主体部插入的第二开口。在上述电连接器中,每个所述连接端子都具有多个弯曲部分,以使每个所述第一接触端能够相对于相应的开口弹性地伸缩。在上述电连接器中,每个所述第一接触端具有大致U形的形状,并包括一个与连接端子的主体部分连接的第一臂和具有一个自由端的第二臂,当所述第一接触端伸出相应的所述第一开口时,所述自由端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在上述电连接器中,每个所述容纳空间与所述连接端子的主体部的宽度大致相同,而且每个所述第一开口的高度与所述连接端子的第一接触端的宽度大致相同。在上述电连接器中,每个所述主体部上设有至少一个突出部,每个所述容纳空间的一个壁上形成与相应的所述突出部压紧配合的定位通道。在上述电连接器中,每个所述第二接触端包括与所述连接端子的宽度方向垂直的电触点、以及连接在所述电触点与所述连接端子的主体部之间的结合部,每个所述结合部与形成在所述壳体上的一个相应的槽口结合。在上述电连接器中,在所述壳体上形成一个辅助槽口,用于容纳位于上排的连接端子的容纳空间的两个壁上都形成与所述突出部压紧配合的定位通道。在上述电连接器中,在壳体的与每个所述电触点相对应的部位形成缺口。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电路板;如上述各种实施例中所述的电连接器;以及至少一个固定件,穿过所述壳体将所述电连接器固定到所述电路板上。根据本技术的上述各种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中,由于每个第一接触端在与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所在的平面平行的平面内弯曲形成,使得第一接触端的较大尺寸部位沿壳体的纵向方向(长度方向)布置,从而降低了壳体在电路板上的高度,进而降低了整个电连接器的高度。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加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其中:图1是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前视图;图5是示出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后视图;图6是示出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中的壳体的立体示意图;图7是示出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中的第一连接端子的一种立体示意图;图8是示出图7所示的第一连接端子的另一种立体示意图;图9是示出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中的两个第二连接端子的一种立体示意图;图10是示出图7所示的一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另一种立体示意图;图11是示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中的固定件的立体示意图;图12是示出图4所示的Z-Z线剖开的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13是示出图4所示的Y-Y线剖开的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14是示出图5所示的W-W线剖开的本技术的壳体的截面示意图,图中未示出连接端子;图15是示出图5所示的W-W线剖开的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的截面示意图;图16是示出图5所示的X-X线剖开的本技术的壳体的截面示意图,图中未示出连接端子;图17是示出图5所示的X-X线剖开的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的截面示意图;图18是示出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的俯视时的透视图;图19是示出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俯视时的透视图;图20是示出一个连接端子在收缩到壳体内的状态下俯视时的透视图;以及图21示出了一种现有技术中的电连接器连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虽然将参照含有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附图充分描述本技术,但在此描述之前应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修改本文中所描述的技术,同时获得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因此,须了解以上的描述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为一广泛的揭示,且其内容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根据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可应用在例如手机、各种便携式播放器、数字照相机和摄像机、GPS装置、平板电脑等小型电子设备中,用于将电路板与另一电子器件或者电池进行电连接。参见图1、2和7-10,根据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用于安装在一个电路板400上。该电连接器100包括:一个壳体I和三个连接端子2,3和4。连接端子2,3和4都安装在壳体I内,每个连接端子都例如由一个细长的金属片弯曲形成,并具有露出壳体I的可伸缩的一个第一接触端21、31或41、与电路板400电连接的一个第二接触端22,32或42、以及位于第一接触端和第二接触端之间的一个主体部23,33或43。每个第一接触端21,31或41在与电路板400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所在的平面平行的平面内弯曲形成,这样,在每个第一接触端21、31或41处,所述金属片的宽度与壳体I的厚度方向平行。参见图1和2,在本技术的电连接器中,三个连接端子2、3和4的第一接触端21,31和41在壳体I的厚度方向上布置成上下两排,上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用于安装在一个电路板上,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个壳体;以及?多个连接端子,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每个连接端子具有露出所述壳体的可伸缩的一个第一接触端、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一个第二接触端、以及位于第一接触端和第二接触端之间的一个主体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接触端在与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所在的平面平行的平面内弯曲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用于安装在一个电路板上,所述电连接器包括: 一个壳体;以及 多个连接端子,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每个连接端子具有露出所述壳体的可伸缩的一个第一接触端、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一个第二接触端、以及位于第一接触端和第二接触端之间的一个主体部, 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接触端在与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所在的平面平行的平面内弯曲形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连接端子的第一接触端在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上布置成上下两排,并且上下两排的第一接触端在所述壳体的纵向方向上彼此错位布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3个所述连接端子,并且位于上排的一个连接端子的接触端在所述壳体的纵向方向上布置在位于下排的两个连接端子的接触端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具有3个与3个所述连接端子分别对应的、彼此绝缘的容纳空间,所述壳体的一个前壁上设有用于使相应连接端子的第一接触端穿过的第一开口,所述壳体的一个后壁(15)上设有用于使相应连接端子的主体部插入的第二开口。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连接端子都具有多个弯曲部分,以使每个所述第一接触端能够相对于相应的开口弹性地伸缩。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师明姚炜何文科
申请(专利权)人: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