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覆盖于液晶面板的正面的光学膜片以及设置于液晶面板的背面一侧的背板,光学膜片向液晶面板的背面一侧延伸后与背板连接,形成用于容纳液晶面板的第一容纳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延长光学膜片的长度,使之将液晶面板和背板包裹在一起,既使整体结构更为稳固,又使得工艺简单,成本降低;同时由于液晶面板的正面没有另外的透光玻璃,因此不会发生眩光的现象。由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成功解决无边框显示装置设计中的高成本、工艺复杂、容易眩光及重影的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显示
,特别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创新,显示器正向薄体化、窄边化、轻量化高速发展。目前的平面显示器,基本都包括液晶面板、覆盖于液晶面板的正面的前框以及设置于液晶面板的背面的背板,前框与背板连接,,对液晶面板进行限位或固定。近年来,一种无边框结构的显示器因其简洁、精美的外观而受到很多人的欢迎。无边框结构的显示器的结构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用胶将液晶面板粘贴在中框或背板上;另一种方法是在液晶面板道的背面的边缘上粘贴挂环,然后通过企口边框将挂环和背板连接在一起;第三种方法是在液晶面板前(正面)用一个更大的透明玻璃与边框连接(粘贴或加磁铁吸附),形成一个玻璃罩,然后将液晶面板罩在其中。上述三种结构虽然可以实现显示器的无边框设计,但都有缺点第一种的粘贴连接将导致返修时拆卸困难;第二种粘贴挂环后用企口边框连接导致组装工艺复杂,其工艺的可靠性也较差;第三种采用透明玻璃罩的成本较,而且由于光线反射的原因,容易造成显示的重影或眩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解决无边框显示装置设计中的高成本、工艺复杂、容易眩光及重影的问题的液晶显示装置。本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覆盖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正面的光学膜片以及设置于所述液晶面板的背面一侧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向所述液晶面板的背面一侧延伸后与所述背板连接,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液晶面板的第一容纳腔。本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学膜片为矩形,所述光学膜片的四个边中的至少一边向所述液晶面板的背面一侧延伸后连接于所述背板上。本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学膜片的四个边中,第一边与第二边相对,第三边与第四边相对,所述第一边向所述液晶面板的背面一侧延伸后向所述第二边所在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边与所述背板连接。本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用于容纳驱动背光源及液晶面板的驱动电路的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沿所述液晶面板的延伸方向前后排列。本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学膜片的第二边与所述背板通过前面板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二容纳腔。本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三边、第四边分别向所述液晶面板的背面一侧延伸后连接于所述背板上。本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背板包括与所述液晶面板平行的底板以及均与所述底板垂直连接的第一侧板体、第二侧板体,所述第一侧板体与所述第二侧板体相对设置且均平行于所述第三边,所述第三边、第四边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体和所述第二侧板体上。本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背板包括与所述液晶面板平行的底板以及均与所述底板垂直连接的第一侧板体、第二侧板体,所述第三边、第四边分别连接于所述背板的底板上。本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三边、第四边分别通过第一转接板、第二转接板连接于所述底板上。本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学膜片为偏光片。本技术通过延长光学膜片的长度,使之将液晶面板和背板包裹在一起,既使整体结构更为稳固,又使得工艺简单,成本降低;同时由于液晶面板的正面没有另外的透光玻璃,因此不会发生眩光的现象。由此本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成功解决无边框显示装置设计中的高成本、工艺复杂、容易眩光及重影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的右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的主视图,示出了去除前面板后的结构;图3为本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的仰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的仰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的仰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1、覆盖于液晶面板I的正面的光学膜片2以及设置于的液晶面板I的背面一侧的背板3。背板3与液晶面板I之间设置有背光源4。其中,光学膜片2向液晶面板的背面一侧延伸后与背板3连接在一起,形成用于容纳液晶面板I的第一容纳腔11。本技术通过延长光学膜片的长度,使之将液晶面板和背板包裹在一起,既使整体结构更为稳固,又使得工艺简单,成本降低;同时由于液晶面板的正面没有另外的透光玻璃,因此不会发生眩光的现象。由此本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成功解决无边框显示装置设计中的高成本、工艺复杂、容易眩光及重影的问题。下面是本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例。实施例一结合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光学膜片2为矩形。光学膜片2的四个边中的至少一边向液晶面板I的背面一侧延伸后连接于背板3上。光学膜片2包括第一边21以及与第一边21相对的第二边22。光学膜片2还包括第三边23、第四边24。第三边23与第四边24相对。其中,第一边21、第二边22、第三边23、第四边24中的至少一边向液晶面板I的背面一侧延伸后连接于背板3上。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第一边21向液晶面板I的背面一侧延伸后向第二边22所在的方向继续延伸一段后与背板3连接,这样光学膜片2构成一个容纳液晶面板I的第一容纳腔11,由此对液晶面板I进行定位或固定,同时保护其不受损害。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用于容纳驱动电路的第二容纳腔8,第二容纳腔8与第一容纳腔11沿液晶面板I的延伸方向前后排列。上述驱动电路包括电源电路70,系统电路90以及液晶面板驱动电路60,其中,液晶面板驱动电路60通过横向和纵向驱动元件80与液晶面板I相接。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容纳腔与第一容纳腔沿液晶面板的延伸方向前后排列,这样避免因电路部分放置在背光源的背面,而导致整机厚度增加。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光学膜片2的第二边22与背板3通过前面板40连接,以形成上述第二容纳腔8。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背板3包括与液晶面板I平行的底板30以及均与底板30垂直连接的第一侧板体31、第二侧板体32、第三侧板体33。第一侧板体31、第二侧板体32相对设置且均平行于第三边23。第三侧板体33垂直于第三边23。底板30与第一侧板体31、第二侧板体32共同合围形成一个用于包容背光源4的腔。光学膜片2的第二边22与背板3的第三侧板体33通过前面板40连接。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光学膜片2为上偏光片,液晶面板I的背面还覆盖有下偏光片50。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这种结构只需要将上偏光片的一边进行延长,工艺上较容易实现。实施例二结合图3所示,作为对实施例一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光学膜片2的第三边23、光学膜片2的第四边24分别向液晶面板I的背面一侧延伸后连接于背板3上。具体来说,第三边23、第四边24分别连接于背板3的第一侧板体31和第二侧板体32上。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光学膜片2的两边均延长后分别连接于背板3上,增强了对液晶面板I的固定,使显示器整体结构更加稳固。实施例三结合图4所示,作为对实施例二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光学膜片2的第三边23、光学膜片2的第四边24分别连接于背板3的底板30上,这样光学膜片2的第三边23、光学膜片2的第四边24分别覆盖背板3的第一侧板体31和第二侧板体32,进一步加强了对液晶面板I的保护。实施例四结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覆盖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正面的光学膜片以及设置于所述液晶面板的背面一侧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向所述液晶面板的背面一侧延伸后与所述背板连接,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液晶面板的第一容纳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覆盖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正面的光学膜片以及设置于所述液晶面板的背面一侧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向所述液晶面板的背面一侧延伸后与所述背板连接,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液晶面板的第一容纳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为矩形,所述光学膜片的四个边中的至少一边向所述液晶面板的背面一侧延伸后连接于所述背板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的四个边中,第一边与第二边相对,第三边与第四边相对,所述第一边向所述液晶面板的背面一侧延伸后向所述第二边所在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边与所述背板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用于容纳驱动背光源及液晶面板的驱动电路的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沿所述液晶面板的延伸方向前后排列。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向春,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