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例如用于显示装置、照明装置的EL元件等。
技术介绍
近年来,利用了电致发光现象的装置(器件)重要度增加。作为这样的装置,将发光材料形成为层状并在该发光层设置由阳极和阴极构成的一对电极而通过施加电压来使其发光的EL (Electro-Luminescence)元件(电致发光元件)受到关注。这样的EL元件是通过在阳极与阴极之间施加电压,从阳极和阴极分别注入空穴和电子,利用通过所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在发光层中结合而产生的能量来进行发光。即,EL元件是利用了如下现象的装置:通过由该结合产生的能量来激励(激发)发光层的发光材料,在从激发状态再次返回到基态时产生光。将该EL元件作为显示装置来使用时,由于发光材料是自发光的,所以具有作为显示装置的响应速度快、视角宽的特点。进一步,在EL元件的构造上,也具有容易实现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的优点。另外,在为例如利用有机物质来作为发光材料的有机EL元件的情况下,具有如下特点:通过选择有机物质,容易产生色纯度高的光,因此能够加宽色域。进一步,EL元件也能够发白色光且是面发光,所以还提出了将该EL元件组装到照明装置中来使用的用途。专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EL元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I电极层; 与所述第I电极层相对配置的第2电极层; 在所述第I电极层与所述第2电极层夹着的空间中形成的支柱;以及 在形成所述支柱的部位以外的部位形成的发光层, 所述支柱被形成为使得满足以下的(I) (2)的概率为95%以上, (1)在以所述第I电极层的表面上的任意位置为中心的直径IOym的圆形区域内包含所述支柱的至少一部分; (2)在以所述第I电极层的表面上的任意位置为中心的直径20μ m的圆形区域内包含所述发光层的至少一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EL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将基准长度L设为50 μ m时,所述第I电极层的形成所述支柱的一侧的面的表面粗糙度(Rmax)是IOnm以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EL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柱的高度为50nm 300nm。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EL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柱呈大致圆柱形状。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近藤邦夫,迫勘治朗,田岛胜,广濑克昌,
申请(专利权)人: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