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EL元件、EL元件的制造方法、显示装置以及照明装置。EL元件(10)具备:阳极层(12);与阳极层(12)相对配置的阴极层(14);在阳极层(12)和阴极层(14)夹着的空间中形成的支柱(13);在形成支柱(13)的部位以外的部位形成的发光层(17),支柱(13)被形成为使得满足以下(1)~(2)的概率为95%以上。(1)在以阳极层(12)的表面上的任意位置为中心的直径10μm的圆形区域内包含支柱(13)的至少一部分。(2)在以阳极层(12)的表面上的任意位置为中心的直径20μm的圆形区域内包含发光层(17)的至少一部分。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不容易发生发光不均和/或短路等,具有较高的耐久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例如用于显示装置、照明装置的EL元件等。
技术介绍
近年来,利用了电致发光现象的装置(器件)重要度增加。作为这样的装置,将发光材料形成为层状并在该发光层设置由阳极和阴极构成的一对电极而通过施加电压来使其发光的EL (Electro-Luminescence)元件(电致发光元件)受到关注。这样的EL元件是通过在阳极与阴极之间施加电压,从阳极和阴极分别注入空穴和电子,利用通过所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在发光层中结合而产生的能量来进行发光。即,EL元件是利用了如下现象的装置:通过由该结合产生的能量来激励(激发)发光层的发光材料,在从激发状态再次返回到基态时产生光。将该EL元件作为显示装置来使用时,由于发光材料是自发光的,所以具有作为显示装置的响应速度快、视角宽的特点。进一步,在EL元件的构造上,也具有容易实现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的优点。另外,在为例如利用有机物质来作为发光材料的有机EL元件的情况下,具有如下特点:通过选择有机物质,容易产生色纯度高的光,因此能够加宽色域。进一步,EL元件也能够发白色光且是面发光,所以还提出了将该EL元件组装到照明装置中来使用的用途。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以下内容:在具备阳极、包含有机发光层且由至少一层构成的有机层、以及阴极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阳极的至少与有机层接合的面形成为由日本工业标准(JIS)中确定的表面粗糙度的定义和表示(JISB0601 - 2001)中定义的表面粗糙度的最大高度(Rmax)为50埃以下。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如下结构的有机薄膜EL元件,其具有在透明的玻璃支承体上依次层叠的至少I个以上的阳极、由有机化合物层构成的空穴输送层及发光层等、以及阴极,阳极的表面粗糙度的最大值Rmax小于50nm或阳极的表面粗糙度的平均值Ra小于5nm、和/或阳极的表面对水的接触角小于20度。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 - 24596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 - 777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此,一般在微观地观察为EL元件的电极层存在凹凸的情况下,电极层与发光层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发光效率容易提高。但是,有时会产生由电极层的凹凸引起电流集中和/或短路的部位,因此,有时EL元件的耐久性会下降。为了对其进行抑制而使用表面平滑度高的基板的方法中,通常另外需要研磨电极层表面或者玻璃基板表面的研磨工序。并且,研磨时使用的研磨剂容易残留在电极层表面,因此还需要利用高碱洗涤剂等在苛刻的条件下进行的精密清洗工序。因此,由于追加这些工序,有时EL元件的制造费用会增加,并且会由于精密清洗工序而导致电极层劣化。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EL元件的特征在于,具备:第I电极层;与第I电极层相对配置的第2电极层;在第I电极层与第2电极层夹着的空间中形成的支柱;以及在形成支柱的部位以外的部位形成的发光层,支柱被形成为使得满足以下的(I) (2)的概率为95%以上。(I)在以第I电极层的表面上的任意位置为中心的直径10 μ m的圆形区域内包含支柱的至少一部分。(2)在以第I电极层的表面上的任意位置为中心的直径20 μ m的圆形区域内包含发光层的至少一部分。在此,在将基准长度L设为50 μ m时,优选第I电极层的形成支柱的一侧的面的表面粗糙度(Rmax)是IOnm以上。另外,优选支柱的高度为50nm 300nm,更优选支柱呈大致圆柱形状。进一步,优选发光层包含进行磷光发光的有机材料。另外,本专利技术的EL元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支承体上形成第I电极层,在第I电极层上形成支柱以使得满足以下的(I) (2)的概率为95%以上,通过涂敷法在形成支柱的部位以外的部位形成发光层,在支柱和发光层上形成第2电极层。(I)在以第I电极层的表面上的任意位置为中心的直径10 μ m的圆形区域内包含支柱的至少一部分;(2)在以第I电极层的表面上的任意位置为中心的直径20 μ m的圆形区域内包含发光层的至少一部分。在此,优选涂敷法是旋涂法、喷墨法、印刷法、狭缝涂敷法中的任意一种。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EL元件。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EL元件。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不容易产生发光不均匀和/或短路等、具有高耐久性的EL元件等。附图说明图1的(a)是说明应用本实施方式的EL元件的一例的局部剖视图,图1的(b)是将图1的(a)的一部分放大后的图。图2的(a) (b)是从图1的II方向观察EL元件得到的图,是对支柱的分布的各种方式进行说明的图。图3的(a) (f)是对应用本实施方式的EL元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4是说明使用本实施方式的EL元件的显示装置的一例的图。图5是说明具备本实施方式的EL元件的照明装置的一例的图。图6是表示表面粗糙度(Rmax)与短路等的关系的图。图7的(a)是对不设置支柱时的EL元件进行说明的局部剖视图,另外,图7的(b)是将图7的(a)的一部分放大后的图。标号说明10…EL兀件、11...支承体、12…阳极层、13...支柱、14…阴极层、17...发光层、200…显示装置、300…照明装置。具体实施例方式(EL 元件)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的(a)是说明应用本实施方式的EL元件的一例的局部剖视图。另外,图1的(b)是将图1的(a)的一部分放大后的图。图1的(a)所示的EL元件10采用层叠有支承体11、在将支承体11侧作为下侧时形成在支承体11上而作为用于注入空穴的第I电极层的阳极层12、与阳极层12相对配置而作为用于注入电子的第2电极层的阴极层14、形成在阳极层12与阴极层14所夹着的空间而包含通过施加电压来发光的发光材料的发光层17的构造。另外,在发光层17,以贯通发光层17的方式形成有以预先确定的分布配置的绝 缘性的支柱(pillar) 13。也即是,发光层17形成在阳极层12与阴极层14之间的形成支柱13的部位以外的部位。支承体11是成为形成阳极层12、支柱13、阴极层14、发光层17的基板的部件。对支承体11使用满足EL元件10所要求的机械强度的材料。作为支承体11的材料,在要从EL元件10的支承体11侧取出光的情况下,使用相对于发出的光的波长为透明的材料。具体来说,可列举出蓝宝石玻璃、碱石灰玻璃、石英玻璃等的玻璃类、丙烯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酯树脂、尼龙树脂等透明树月旨、硅树脂、氮化铝、氧化铝等透明金属氧化物等。作为支承体11,在使用由上述透明树脂构成的树脂膜等的情况下,优选对水、氧气等气体的气体透过性低。在使用气体透过性高的树脂膜等的情况下,优选在不损害光的透射性的范围内形成抑制气体的透过的阻隔性薄膜。在不需要从EL元件10的支承体11侧取出光的情况下,作为支承体11的材料,不限于透明的材料,也可以使用不透明的材料。具体来说,除了上述材料以外,还可以使用从[i]硅(Si)、铜(Cu)、银(Ag)、金(Au)、钼(Pt)、钨(W)、钛(Ti)、钽(Ta)或铌(Nb)的单体、或者它们的合金、[ii]不锈钢、[iii] Si02、Al203等氧化物、以及[iv] η — Si等半导体等中选出的材料。支承体11的厚度也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EL元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I电极层; 与所述第I电极层相对配置的第2电极层; 在所述第I电极层与所述第2电极层夹着的空间中形成的支柱;以及 在形成所述支柱的部位以外的部位形成的发光层, 所述支柱被形成为使得满足以下的(I) (2)的概率为95%以上, (1)在以所述第I电极层的表面上的任意位置为中心的直径IOym的圆形区域内包含所述支柱的至少一部分; (2)在以所述第I电极层的表面上的任意位置为中心的直径20μ m的圆形区域内包含所述发光层的至少一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EL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将基准长度L设为50 μ m时,所述第I电极层的形成所述支柱的一侧的面的表面粗糙度(Rmax)是IOnm以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EL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柱的高度为50nm 300nm。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EL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柱呈大致圆柱形状。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近藤邦夫,迫勘治朗,田岛胜,广濑克昌,
申请(专利权)人: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