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扩散膜层叠体,其具有在用于面光源装置时亮度、照度高且可以减小亮度斑、照度斑的特定光学特性及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光扩散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其是同时满足下述(i)~(iii)的内部光扩散膜(A)和550nm的总透光率为50~100%的基材(C)层叠而成的,并且在两者的界面不存在空气层,(i)波长550nm的光的总透光率为40~84%;(ii)主扩散方向的波长550nm的光在出射角30度下的透射率(I30)相对于在出射角0度下的透射率(I0)的比例(I30/I0×100)为8.0~95%;(iii)550nm的波长的光的折曲率为4.0~10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扩散膜层叠体、使用了该光扩散膜层叠体的面光源装置、及使用了该面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或照明装置,所述光扩散膜层叠体在用于面光源装置时亮度、照度高且可以减小亮度斑、照度斑。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模块(LCD)有效利用了薄型、轻量、低耗电等特征,大多作为平板显示器使用,其用途逐年扩大到便携电话、便携信息终端(PDA)、个人计算机、电视等信息用显示设备。为了抑制从光源至面板的光传输路径中的损耗、提高面板上的亮度,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单元的下表面侧装备面光源装置。近年来,面光源装置不仅用于液晶显示装置,还逐渐用于灯具、灯饰广告牌等广泛的领域中。在面光源装置中组合有面光源装置的基本单元和透镜膜、光扩散膜及亮度提高膜等各种光学膜、扩散板等光学部件,以期提高面光源装置的亮度、照度和提高亮度、照度的均一性。通常使用2 4件光学部件(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I)。例如,公开了一种用于提高亮度的透镜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该透镜膜利用透镜所带来的聚光效果来谋求亮度的提高,因此虽然能够提高从正面注视时的亮度,但存在倾斜注视时的亮度比从正面注视时的亮度大幅下降且价格昂贵的课题。作为解决上述倾斜注视时的亮度比从正面注视时的亮度大幅下降的课题的方法,公开了在透镜膜的基础上并用2张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此外,由于一张上述透镜膜的亮度均一性不充分,因此提出了将透镜膜和各向异性的光扩散膜组合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3)。此外,公开了将上述透镜膜进一步与亮度提高膜并用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但是,对亮度的角度依赖性的下降并非是有效的。近年来,随着利用面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等迅速普及,强烈要求更高亮度且亮度的面内均质性、亮度的角度依赖性得到改善的面光源装置。进而,从装置的薄型化、经济性方面出发,强烈要求减少面光源装置中使用的光学膜部件的件数。因此,还探讨了对单一的基材膜自身赋予光扩散性的尝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但是,得出了专利文献5中记载的膜的扩散度小、亮度的强度、面内亮度均质性及图案隠蔽性等不充分的启示。另一方面,公开了如下方法在由丙烯酸树脂形成的导光板表面涂布由丙烯酸预聚物形成的液状树脂,在该涂布面上层叠由聚碳酸酯树脂形成的光扩散膜后,使上述液状树脂固化而一体化(参照专利文献6)。根据专利文献6中记载的图,表明由聚碳酸酯树脂形成的光扩散膜为利用了表面突起所带来的光的扩散、散射的表面扩散型光扩散膜,但并未公开其具体的内容、光学特性。此外,还公开了将各向异性的内部光扩散膜和各向同性的表面光扩散膜复合使用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7);以及将各向异性的内部光扩散膜、各向同性的表面光扩散膜及棱镜片复合使用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8)。上述专利文献7及8中公开的技术均是仅将上述部件间或面光源单元重叠而进行评价的,均未言及部件的贴合所带来的亮度提高效果。这些技术针对的是灯图像的消除性、亮度斑减小,记载了有效利用各层和空隙部分的折射率差的方案。另一方面,作为用于传递信息的显示装置之一,存在电照显示装置。电照显示装置如下在照明装置的出射光部设置印刷有信息内容的透光性印刷体,利用照明装置对印刷体照射光,不论设置有电照显示装置的空间明亮度如何,总是能够传递所印刷的信息,例如,在广告用途、导向用途、目的地显示用途、家电、OA机器、车辆的显示用途及游戏机的显示用途等众多领域中使用。在广告用途、导向板等大型装置的情况下,要求高表面亮度且亮度的均质性、即消除照明装置的光源的灯像的功能。为此,必须使照明装置的光源的光扩散,对照明装置、印刷体赋予光扩散功能。例如,公开了在印刷体的单面层叠发泡树脂层并利用发泡树脂层中的气泡使光扩散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9)。此外,公开了通过使用具有光扩散性的墨从而对印刷体自身赋予光扩散性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0及11)。近年来,要求提高照明装置的光源明亮度且实现电照显示装置的薄型化。此外,还要求电照显示装置的节能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强烈要求开发出满足这些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电照显示装置的显示部的正面亮度且减小亮度斑的电照显示装置、以及能够适合用于该电照显示装置的部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4970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8-256797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6-251395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表平09-506985号公报专利文献5 日本特开2007-10798号公报专利文献6 :日本特开平06-324216号公报专利文献7 :日本特开2010-44319号公报专利文献8 :日本特开2010-44320号公报专利文献9 日本特开平07-92922号公报专利文献10 日本特开2009-189669号公报专利文献11 :日本特开2010-49118号公报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1:内田龙男监修《図解電子于' < 7--7° V ^ Θ t X 》(工业调查会刊)Ρ47 48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解决了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扩散膜层叠体,其具有在用于面光源装置时亮度、照度高且可以减小该亮度斑、照度斑的特定光学特性及构成。此外,还在于提供使用了该光扩散膜层叠体的面光源装置、及使用了该面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或照明装置。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扩散膜层叠体,其具有在用于电照显示装置时亮度高且可以减小亮度斑的特定光学特性及构成。此外,还在于提供使用了该光扩散膜层叠体的、亮度高且亮度斑小、进而节能化的电照显示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 ⑴ (27)的构成。(I) 一种光扩散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其是同时满足下述(i) (iii)的内部光扩散膜(A)和550nm的总透光率为50 100%的基材(C)层叠而成的,并且在两者的界面不存在空气层,⑴波长550nm的光的总透光率为40 84% ;(ii)主扩散方向的波长550nm的光在出射角30度下的透射率(I3tl)相对于在出射角O度下的透射率(I。)的比例(I3(I/IQX 100)为8.0 95% ;(iii)550nm的波长的光的折曲率为4.0 100%。(2)根据⑴所述的光扩散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内部光扩散膜㈧包含由彼此为非相容性的至少两种热塑性树脂的混合物形成的层。(3)根据(2)所述的光扩散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非相容性树脂中的至少一种是聚烯烃系树脂。(4)根据(3)所述的光扩散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非相容的热塑性树脂中的两种是聚烯烃系树脂。(5)根据(4)所述的光扩散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非相容的热塑性树脂中的两种为环状聚烯烃系树脂及聚乙烯系树脂。(6)根据(4)或(5)所述的光扩散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内部光扩散膜㈧的至少单面层叠有包含聚烯烃系树脂的表面层。(7)根据(6)所述的光扩散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表面层的聚烯烃系树脂包含含有极性基团的聚烯烃树脂。(8)根据(7)所述的光扩散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含有极性基团的聚烯烃树脂至少含有羧基。(9)根据⑴ ⑶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基材(C)由树脂和/或玻璃形成。(10)根据(9)所述的光扩散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基材(C)层叠在内部光扩散膜(A)的两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9.01 JP 2010-195466;2010.09.01 JP 2010-196021.一种光扩散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其是同时满足下述(i) (iii)的内部光扩散膜(A)和550nm的总透光率为50 100%的基材(C)层叠而成的,并且在两者的界面不存在空气层, (i)波长550nm的光的总透光率为40 84% ; ( )主扩散方向的波长550nm的光在出射角30度下的透射率(I30)相对于在出射角0度下的透射率(I0)的比例(I30/I0X100)为8.0 95% ; (iii)550nm的波长的光的折曲率为4.0 1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扩散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内部光扩散膜(A)包含由彼此为非相容性的至少两种热塑性树脂的混合物形成的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扩散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非相容性树脂中的至少一种是聚烯烃系树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扩散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非相容的热塑性树脂中的两种是聚烯烃系树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扩散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非相容的热塑性树脂中的两种为环状聚烯烃系树脂及聚乙烯系树脂。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光扩散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在内部光扩散膜(A)的至少单面层叠有包含聚烯烃系树脂的表面层。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扩散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表面层的聚烯烃系树脂包含含有极性基团的聚烯烃树脂。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扩散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含有极性基团的聚烯烃树脂至少含有羧基。9.根据权利要求1 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基材(C)由树脂和/或玻璃形成。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扩散膜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基材(C)层叠在内部光扩散膜㈧的两面。11.一种直下型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出射面使用了权利要求1 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膜层叠体。12.—种直下型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两个出射面使用了权利要求1 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久世胜朗,河井兼次,松田明,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纺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