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和座椅靠背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58656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2 03:19
一种车辆座椅,包括:座椅靠背框架,该座椅靠背框架具有一对侧框架并且形成座椅靠背的骨架构件;靠背板部,该靠背板部由树脂板形成并且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的背侧;以及靠背弹簧部段,该靠背弹簧部段至少部分地由树脂形成并与靠背板部成一体,该靠背弹簧部段横跨在一对侧框架之间以被直接地支撑,并且该靠背弹簧部段形成为能够由于朝向座椅靠背后侧施加载荷而沿着载荷施加方向挠曲地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座椅和座椅靠背板。现有技术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 No. 2004-138156、日本技术申请公开No. 05-055945以及日本专利公开特许No. 08-308675中公开了车辆座椅。特别地,在JP-ANo. 2004-138156中公开了使用由树脂形成的座椅靠背弹簧的车辆座椅。简略地描述,车辆靠背框架在正视图中形成为呈倒U形的形状。多个钩部沿座椅高度方向的预定间隔焊接至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的相应的内侧表面上。而且,在正视图中形成为呈大致矩形板状的树脂弹簧被锚固在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的钩部上。通过以这种方式用树脂弹簧替换常规的座椅靠背弹簧,实现了座椅部件的重量的减轻和成本的降低。然而,因为车辆座椅由许多部件构成,所以理想的是进一步减轻重量和降低成本。此外,JP-A No. 7-291005公开了制成座椅靠背弹簧的技术,该座椅靠背弹簧由S弹簧构成以横跨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一对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之间,并且通过能够沿车辆纵向方向(前后方向)延伸和收缩的连接构件来连接座椅靠背弹簧的两端与侧框架。连接构件被构造成使得当施加预定值的载荷或更大的载荷时,连接构件朝向座椅靠背后侧延伸。根据上述结构,当在后碰撞时乘客被推靠在座椅靠背上并且向连接构件施加预定值或更大的载荷时,连接构件朝向座椅靠背后侧延伸。因此,保持了乘客的姿势,乘客的上身朝向座椅靠背上侧移动,抑制了头部从头枕支撑位置的偏移,并且因此该结构试图减小乘客颈部的载荷。然而,在上述结构中,由于以多级布置的座椅靠背弹簧的两个端部中的每个与侧框架各自通过一个连接构件连接,因此需要大量的零件,这导致了重量和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座椅,该座椅能够充分地确保座椅靠背的缓冲性能,并且还能够实现进一步的重量减轻以及成本降低。此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座椅和座椅靠背板,它们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减小在后碰撞时对于乘客颈部的载荷。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是一种车辆座椅,包括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一对侧框架并且形成座椅靠背的骨架构件;靠背板部,所述靠背板部由树脂板形成并且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背侧;以及靠背弹簧部段,所述靠背弹簧部段至少部分地由树脂形成并与所述靠背板部成一体,所述靠背弹簧部段横跨在所述一对侧框架之间以被直接地支撑,并且所述靠背弹簧部段形成为能够由于朝向座椅靠背后侧施加载荷而沿着载荷施加方向挠曲地变形。根据该方面,由树脂板形成的靠背板部布置在构成座椅靠背的骨架构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背表面侧处。由树脂形成并且横跨在一对侧框架之间以被直接地支撑的靠背弹簧部段与靠背板部成一体或与靠背板部一体地设置。因此,当乘客坐在车辆座椅中时,朝向座椅靠背后侧的载荷施加至靠背弹簧部段,并且该载荷被传递至这对侧框架并且被这对侧框架支撑。而且,此时,靠背弹簧部段沿载荷施加方向挠曲地变形。以这种方式,在该方面中,当载荷从乘客施加到靠背弹簧部段时,靠背弹簧部段挠曲地变形并且有助于确保座椅靠背的缓冲能力,并且载荷被传递至侧框架并且被侧框架支撑。因此,充分地确保了座椅靠背的缓冲性能。而且,由于靠背弹簧部段由树脂制成并且与靠背板部成一体或与靠背板部一体地设置,与靠背弹簧部段通过由金属制成的座椅靠背弹簧构成的情况相比,减少了零件的数量和装配工序的数量。这样,在关于本方面的车辆座椅中,能够充分地确保座椅靠背的缓冲性能,并且能够实现进一步的重量减轻和成本降低。在本方面中,所述靠背弹簧部段可以通过与所述一对侧框架面接触并且接收载荷的抵接表面而被支撑在所述侧框架处。根据该结构,当就坐时的载荷从乘客施加到靠背弹簧部段时,该载荷在与侧框架面接触的抵接表面处被接收并且被传递至侧框架。即,就坐时的载荷在靠背弹簧部段具有的“表面”处被接收,并且能够被传递至侧框架。因此,抑制了向由树脂材料形成的靠背弹簧部段局部地施加高载荷。[16]因此,在根据该结构的车辆座椅中,提高了由树脂材料形成的靠背弹簧部段的耐用性。在本方面中,所述靠背弹簧部段可以在座椅靠背前侧装配在所述一对侧框架的前部上(即,从座椅靠背的前侧与所述一对侧框架的前部装配在一起)。根据该结构,与靠背板部成一体的或与靠背板部一体地设置的靠背弹簧部段在座椅靠背前侧装配到一对侧框架的前部上。因此,不仅装配能力非常好,而且在就坐时从乘客施加到靠背弹簧部段的载荷不仅能够沿着靠背弹簧部段将要远离侧框架的方向被接收,而且也可以沿着靠背弹簧部段与侧框架配装在一起的方向被接收。因此,就坐时的载荷能够非常合理地被接收。因此,在根据该结构的车辆座椅中,提高了组装的可操作性,并且由乘客施加到靠背弹簧部段的载荷能够平稳地传递至侧框架。在本方面中,靠背弹簧部段可以包括弹簧主体,所述弹簧主体与所述靠背板部的前侧彼此隔开一定距离地设置并且挠曲地变形;以及连接/固定部,所述连接/固定部将所述弹簧主体的在座椅横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与所述靠背板部连接,并且所述连接/固定部固定到所述侧框架。根据该结构,由于靠背弹簧部段除了弹簧主体之外还具有连接/固定部,所以能够通过连接/固定部确保固定到侧框架的性能。即,能够独立地设计关于固定到侧框架的所需特征以及弹簧主体所需的挠曲特征。因此,不可能出现必须部分地牺牲一种特性以便充分地满足其他的特性的情况。因此,在根据该结构的车辆座椅中,靠背板部的设计是容易的。在上述结构中,弹簧主体可以包括下靠背弹簧主体,所述下靠背弹簧主体设置在所述靠背板部的下部并且沿着座椅靠背高度方向布置有多个;以及上靠背弹簧主体,所述上靠背弹簧主体设置在所述靠背板部的上部,并且设置为多个的所述下靠背弹簧主体的在所述座椅横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在所述座椅靠背高度方向上可以被一对所述连接/固定部连接。根据该结构,弹簧主体包括下靠背弹簧主体和上靠背弹簧主体,并且下靠背弹簧主体沿着座椅靠背的高度方向设置为多个。因此,就坐乘客的腰部能够以更合适的状态被弹性地支撑。此外,设置为多个的下靠背弹簧主体的在纵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通过一对连接/固定部沿着座椅靠背高度方向被连接,并且因此,在各个下靠背弹簧主体处产生的应力通过连接/固定部分散。因此,在根据该结构的车辆座椅中,能够提高就坐乘客的腰部支撑性能,并且能够减轻集中在各个下靠背弹簧主体处的过大的应力。在上述结构中,所述一对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可以均制成为呈开口截面形状,所述开口截面形状的在所述座椅横向方向上彼此相对的内侧是开口的,并且所述弹簧主体的在所述座椅横向方向上的所述两个端部可以构造成进入所述一对侧框架的截面的内侧。根据该结构,一对侧框架制成为呈开口截面形状,所述开口截面形状的在座椅横向方向上彼此相对的内侧是开口的,并且弹簧主体的沿座椅横向方向的端部构造为进入侧框架的截面的内侧。因此,弹簧主体沿着座椅横向方向的长度可以做的较长。即,弹簧主体的整个长度可以做的较长。因此,在根据该结构的车辆座椅中,能够在不改变座椅靠背的厚度的情况下提高就坐乘客的背部进入(陷入)座椅靠背中的量。上述结构可以进一步包括限制部件,所述限制部件包括对所述弹簧主体在所述载荷施加方向上的挠曲量进行限制的壁,所述限制部件可以设置在所述弹簧主体的座椅靠背后侧。根据该结构,当朝向座椅靠背后侧的载荷被施加到弹簧主体时,弹簧主体沿着载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8.10 JP 2010-179871;2010.09.27 JP 2010-216011.一种车辆座椅,包括: 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一对侧框架并且形成座椅靠背的骨架构件; 靠背板部,所述靠背板部由树脂板形成并且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背侧;以及 靠背弹簧部段,所述靠背弹簧部段至少部分地由树脂形成并与所述靠背板部成一体,所述靠背弹簧部段横跨在所述一对侧框架之间以被直接地支撑,并且所述靠背弹簧部段形成为能够由于朝向座椅靠背后侧施加载荷而沿着载荷施加方向挠曲地变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靠背弹簧部段通过与所述一对侧框架面接触并且接收载荷的抵接表面而被支撑在所述侧框架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靠背弹簧部段在座椅靠背前侧装配在所述一对侧框架的前部上。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靠背弹簧部段包括: 弹簧主体,所述弹簧主体与所述靠背板部的前侧彼此隔开一定距离地设置并且挠曲地变形;以及 连接/固定部,所述连接/固定部将所述弹簧主体的在座椅横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与所述靠背板部连接,并且所述连接/固定部固定到所述侧框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弹簧主体包括:下靠背弹簧主体,所述下靠背弹簧主体设置在所述靠背板部的下部并且沿着座椅靠背高度方向布置有多个;以及上靠背弹簧主体,所述上靠背弹簧主体设置在所述靠背板部的上部,并且 设置为多个的所述下靠背弹簧主体的在所述座椅横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在所述座椅靠背高度方向上被一 对所述连接/固定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一对侧框架均制成为呈开口截面形状,所述开口截面形状的在所述座椅横向方向上彼此相对的内侧是开口的,并且 所述弹簧主体的在所述座椅横向方向上的所述两个端部构造成进入所述一对侧框架的截面的内侧。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还包括限制部件,所述限制部件包括对所述靠背弹簧部段在所述载荷施加方向上的挠曲量进行限制的壁,所述限制部件设置在所述靠背弹簧部段的座椅靠背后侧。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限制部件为所述靠背板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限制部件的所述壁是设置在所述靠背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粟田真司小林英树森久也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