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泡制设备和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658206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2 0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泡制饮料的设备,该设备为消费者提供吸引人的泡制体验,并且能进行有效且高效的泡制过程,并且也能容易地被冲洗以移除任何用过的可浸泡材料。这些目的已通过包括至少一个入水口的饮料泡制机来实现,该入水口布置成相对于泡制室的壁成小于4度的角度,以将水围绕泡制室的壁引导。该设备还提供了可浸泡材料的改进的搅拌。此外,提供了一种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泡制机泡制饮料的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饮料泡制机,其适于一致地提供多种新鲜泡制的饮料的各个单份。
技术介绍
除了水之外,茶是所有饮料中最广泛消耗的一种。据估计茶的全球人均消耗量为O.1升/天。此外,诸如水果冲剂、冰茶和咖啡的其它泡制饮料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地被消耗。在西方国家,泡制的饮料往往在家中制备,但存在消费者在家外(例如在咖啡馆和酒吧)消费这样的饮料的不断增加的趋势。据认为,消费者更喜欢享受饮料泡制体验,这种体验涉及的不只是获得可浸泡材料和热水。因此需要一种替代的泡制方法。饮料泡制机是已知的。例如,公布为US 2007/0034083的美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备诸如咖啡、茶、烤大麦咖啡、甘菊茶和类似的泡制品和浸剂的泡制装置。在一个实施例中,包含在料斗中的热水向下流动通过阀门以产生一种雨伞效应,以迫使向下流动的水贴着泡制室的壁,从而使它们清除泡制残余物。然而,使用这样的“雨伞”喷淋器是低效的,并且需要大量的水。US 2,827,845公开了一种饮料制作机和冲洗系统,饮料制作机包括在泡制室下部中的切向水或空气入口或风口,冲洗系统包括在泡制室上端中的切向取向的喷嘴或风口。GB I, 040,095公开了一种饮料泡制设备,其中泡制的水和空气通过与壁基本上相切的开口进入泡制室。WO 02/43540公开了一种茶泡制机,其具有外壳、用于接纳叶茶的器皿、用于将热水供应到器皿的热水供应装置、用于物理搅拌器皿内的叶茶以最大化浸泡速率和程度的装置、以及用于在分配之前将浸剂虹吸离开器皿的虹吸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热水作为水射流被泵入泡制器皿中。虽然这样的机器性能良好,但存在与泡制过程的功效有关的缺点,包括在每份饮料之间移除整个泡制器皿以便清洁和添加新的一份的成分。此外,使用从上方导入泡制器皿的水射流需要高的操作压力。本专利技术优选地涉及下列目的中的一个或多个。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的饮料泡制设备,其包括极少的活动部件并可进行有效且高效的泡制过程。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饮料泡制设备,其适于一致地提供多种新鲜泡制的饮料的各个单份;并且提供有效的冲洗步骤,以便防止在单独的泡制品之间串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饮料泡制设备,其为消费者提供了有吸引力的泡制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现在已经发现可以使用操作简单且包括极少活动部件的泡制设备来提供多种新鲜泡制的饮料的各个单份。通过使用和操作该设备,可以实现上述目的中的一个或多个。此夕卜,据发现,通过使用入水口将水引入饮料泡制机的泡制室实现了改进的冲洗,其中入水口引导水围绕泡制室的壁流动。特别地,据发现,当这样的入水口与用于用空气或水搅拌可浸泡材料的搅拌装置结合时,实现了例如具有改进的搅拌的改进的泡制过程。因此,在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饮料泡制机,其包括至少一个水源和泡制室,其中泡制室由壁和基部定界,其中,泡制室还包括出口和与至少一个水源连通的至少一个入水口, 其中 至少一个入水口布置成相对于壁成小于45度的角度(Θ塞塔),以围绕泡制室的壁引导进水; 其特征在于 a.泡制机还包括空气泵,并且泡制室还包括与空气泵连通的至少一个流体出口,和/或 b.泡制机还包括至少一个下入水口,其定位在至少一个入口下方且布置成相对于壁成至少45度的角度(α阿尔法)。已经发现,相比常规的饮料泡制机,以这种方式将水引入泡制室导致泡制室的更有效的冲洗和清洁,并且需要更少的水和更不复杂的活动部件。此外,已经发现,布置成将进水围绕泡制室的壁引导的入水口与通过空气或水流搅拌泡制水中的可浸泡材料的搅拌装置的结合导致附加有益效果,例如,改进的搅拌、废水的减少、在泡制期间水喷溅量的减少以及看起来更吸引消费者的泡制过程。在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泡制饮料的方法,其依次包括下列步骤: 将可浸泡材料引入具有壁的泡制室; 将水供应到泡制室; 允许可浸泡材料与水混合,从而形成泡制液; 允许从泡制室排空泡制液;以及 将一份水经由至少一个入水口供应到泡制室; 其特征在于,该份水围绕壁被引导,从而冲洗泡制室。定义 饮料 如本文所用,术语“饮料”是指适于人类消费的基本上水性的可饮用组合物。优选地,按饮料的重量计,饮料包括至少85%的水,更优选地至少90%,并且最优选地从95至99.9%。可浸泡材料 如本文所用,术语“可浸泡材料”是指当与含水液体混合时释放某些物质到液体中从而形成饮料的物质。泡制 如本文所用,术语“泡制”是指将液体添加到可浸泡材料从而形成饮料。泡制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但优选地在至少40°C下进行,更优选地至少55°C,更优选地至少70°C,更优选地至少80°C,并且优选地小于120°C,更优选地小于100°C,还更优选地小于95°C。替代地,水温可保持在环境温度或甚至冷却到低于环境温度的温度,以便泡制冷饮料,例如冰茶。泡制液 如本文所用,术语“泡制液”是指由泡制过程的结果而形成的饮料,通过该过程,某些物质从可浸泡材料释放到液体中,从而形成泡制液。搅拌 如本文所用,术语“搅拌”是指用来混合可浸泡材料和液体的过程。搅拌可通过机械手段(例如通过搅动)或通过水的作用(本文称之为“水搅拌”)或通过空气的作用(本文称之为“空气搅拌”)来实现。冲洗 如本文所用,术语“冲洗”是指从与泡制过程相关联的任何设备(特别是泡制室)移除可浸泡材料或泡制液残余物。茶 如本文所用,术语“茶”是指来自槠叶种茶树或阿萨姆茶树的叶材料。它也包括可得自线状阿司巴拉妥的路易波士茶。茶也旨在包括共混任意两种或多种这些茶的产品。叶材料可以是基本上发酵的(即红茶)、半发酵的(即乌龙茶)或基本上未发酵的(即绿茶)。茶可以是经调味的和/或加香料的茶。叶茶 如本文所用,术语“叶茶”是指包含为基本上未浸泡形式的一种或多种茶源的茶产品。茶基饮料 如本文所用,术语“茶基饮料”是指包含至少0.01重量%茶固体的饮料。优选地,茶基饮料包含从O. 04至3重量%、更优选地从O. 06至2重量%、最优选地从O.1至I重量%的茶固体。切向 如本文所用,术语“切向的”具有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的相同的含义,即,它是指可以在任何给定点处在曲线上画出的线,该线是在该点处接触曲线的直线。在曲线的最简单示例(即圆形)中,以与半径成90度的角度接触该曲线的任意直线为“切向的”。术语“基本上切向的”是指在切向于曲线的一直线的15度内、优选地在10度内、最优选地在5度内接触该曲线的直线。可浸泡材料粒度和等级 就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而言,可浸泡材料粒度由使用下列惯例的筛目尺寸来表征全文使用泰勒目尺寸;筛目之前的+表示由筛网保留的颗粒;筛目之前的表示穿过筛网的颗粒。例如,如果粒度描述为_5 +20目,则颗粒将穿过5目筛网(颗粒小于约4.0毫米)并且将被20目筛网(颗粒大于约841微米)保留下来。叶粒度可以附加地或替代地使用国际标准ISO 6078-1982中所列等级来表征。这些等级在我们的欧洲专利说明书EP 1365657B1 (尤其是第段和表2)中详细讨论,该专利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中。为了避免疑惑,词语“包括”旨在表示包括但未必“由...组成”或“由...构成”。换言之,所列选项或步骤未必是穷举性的。在本说明书中表示材料的量或温度的所有数字可以可选地理解为由词语“约”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7.14 EP 10169487.51.一种饮料泡制机,包括至少一个水源和泡制室(I),其中所述泡制室(I)由壁(2)和基部(2.1)定界,其中所述泡制室还包括出口(3)和与所述至少一个水源连通的至少一个入水口(4),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入水口(4)布置成相对于所述壁(2)成小于45度的角度(Θ塞塔),以将进水围绕所述泡制室⑴的所述壁⑵引导; 其特征在于 a.所述泡制机还包括空气泵,并且所述泡制室(I)还包括与所述空气泵连通的至少一个流体出口(6),和/或 b.所述泡制机还包括至少一个下入水口(5),所述至少一个下入水口(5)定位在所述至少一个入口(4)下方且布置成相对于所述壁(2)成至少45度的角度(α阿尔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料泡制机,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入水口(4)布置成基本上相切于所述壁(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饮料泡制机,其中所述出口(3)可由用于排空所述泡制室的内容物的阀门(8)控制。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饮料泡制机,其中入水口(5)定位成邻近所述基部(2.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饮料泡制机,其中所述入水口(5)布置成基本上垂直于所述壁(2)。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饮料泡制机,其中所述泡制室(I)具有基本上弯曲的内表面。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饮料泡制机,其中所述泡制室(I)的至少一部分是透明的。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饮料泡制机,其中所述基部(2.1)可从所述泡制室⑴移除。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饮料泡制机,其中所述可移除基部(2.1)由储盒(10)形成,其中所述储盒(10)可连接到所述泡制室(I)的所述底部边沿(25),使得形成水密连接,并且 其中,所述储盒包括侧壁(14)和底壁(15),并且 其中,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AE奎因M卡雷曼TJP格布兰达EJ穆勒
申请(专利权)人:荷兰联合利华有限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