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57913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2 01: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及电子设备,移动终端包括耳机插座、第一匹配电路、第二匹配电路、微处理控制器、电源管理单元和电池;所述微处理控制器设有第一音频信号输入端、第二音频信号输入端、MIC偏置电压输出端;所述耳机插座设有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匹配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第一音频信号输入端、第二音频信号输入端、MIC偏置电压输出端、电源管理单元及所述电池相电路连接。电子设备,包括设备电路和耳机插头;所述设备电路与耳机插头电路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电子设备不包括音频输出设备。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移动终端的耳机插座可将更多的外部设备接入到移动终端,可提升移动终端便携性、轻薄型、易用性和具有更强大的外设连接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通信领域,尤其涉及移动终端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且随身携带的物品,因此移动终端具有的越来越多的功能及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耳机及麦克风是移动终端的常规周边设备,现有技术中的耳机插头如图1或图7所示,包括四个连接端112、113、115和116 ;其中三个电路连接端分别与耳机电路的左声道输出装置、右声道输出装置、麦克风MIC电路连接;另一个电路连接端接地。为了与耳机插头相匹配,现有技术中的移动终端通常都配置有耳机插座21,如图2所示,耳机插座21设有六个连接端211、212、213、214、215和216,其中第一连接端211和第六连接端216接地,所述三连接端213用于通过插头实现与右声道输出装置的电路连接;所述第五连接端215用于通过插头实现与左声道输出装置的电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212用于通过插头实现与麦克风的电路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端214用于检测是否插入了耳机插头。现在技术中的耳机插座21,只可以与耳机插头相配合使用,仅用于实现音频的输入输出功能。一方面,用户需要移动终端具有越来越强大的功能和外设连接能力;另一方面,移动终端在厚度及便携性的要求上,不便于涉及过多的接口。这样就要求移动终端的接口具有更强的兼容性。如果利用移动终端的耳机插座可将更多的外部设备接入到移动终端,将为移动终端的设计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可提升移动终端便携性、轻薄型、易用性和具有更强大的外设连接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及电子设备,该移动终端可利用其耳机接口与所述电子设备连接。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移动终端,包括耳机插座、第一匹配电路、第二匹配电路、微处理控制器、电源管理单元和电池;所述微处理控制器设有第一音频信号输入端、第二音频信号输入端、MIC偏置电压输出端;所述耳机插座设有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匹配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第一音频信号输入端、第二音频信号输入端、MIC偏置电压输出端、电源管理单元及所述电池相电路连接。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设备电路和耳机插头;所述设备电路与耳机插头电路连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电子设备不包括音频输出设备。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移动终端及电子设备,利用移动终端的耳机插座可将更多的外部设备接入到移动终端,将为移动终端的设计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可提升移动终端便携性、轻薄型、易用性和具有更强大的外设连接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耳机插头与音频输出装置的电路连接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移动终端、实施例二所述的电子设备的电路结构框图及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所述的电子设备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4为上述图2中所述的第二匹配电路的电路图;图5为上述图2中所述的第一匹配电路的电路图;图6为上述图2中所述的第二匹配电路的连接示意框图;图7为连接插头及连接插座的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耳机插座21、第一匹配电路221、第二匹配电路222、微处理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电源管理单元PWM,(图中未示出)和电池VBAT,(图中未不出);所述微处理控制器设有第一音频信号输入端MICN1、第二音频信号输入端MICPl、MIC偏置电压输出端EARBIAS ;所述耳机插座21设有第二连接端212 ;所述第二匹配电路222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端212、第一音频信号输入端MICN1、第二音频信号输入端MICPl、MIC偏置电压输出端EARBIAS、电源管理单元及所述电池相电路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第一音频信号输入端MICNl、第二音频信号输入端MICPl用于通过第二匹配电路222、耳机插座21及耳机插头11接收所述外部电子设备的信号;所述MIC偏置电压输出端EARBIAS用于对第二匹配电路222提供适当的偏置电压;所述电源管理单元用于控制外部设备的功率变化,从而达到不同的应用效果;所述电池用于向所述外部设备供电,从而实现移动终端对外部电子设备的控制和信号处理。现有技术中,手机插座的第二连接端212用于与耳机插头11的第二连接端112实现电路连接,进而实现移动终端与麦克风的电路连接。如图2所示,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ADC_HEADSET_VIBRATE_ID接口、VDD18接口和EINT_HP接口 ;所述第一匹配电路221与所述耳机插座21的第四连接端、ADC_HEADSET_VIBRATE_ID接口、VDD18接口及EINT_HP接口分别电路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移动终端可通过所述ADC_HEADSET_VIBRATE_ID接口判断电动按摩器是否被插入所述耳机插座。所述VDD18接口用于提供更大的驱动电流,提高中断信号的上拉能力;所述EINT_HP用于插入外设中断检测PIN脚,当有外部设备插入所述耳机插座时,通过该接口向所述微处理控制器发送中断信号。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匹配电路222包括控制电路2221和驱动电路2222 ;所述控制电路2221分别与所述第一音频信号输入端MICNl、所述第二音频信号输入端MICPl、所述MIC偏置电压输出端EARBIAS电路连接及所述驱动电路2222电路连接;所述驱动电路2222分别与所述电源管理单元PWM、电池(VBAT)、所述第二连接端212及所述控制电路2221相电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2221用于实现微处理控制器对外部电子设备输出信号的处理、控制和提供电源;所述驱动电路2222用于控制所述外部电子设备的输出功率,已达到多种多样的功能效果。以外部设备为实施例二所述的电动按摩器为例,所述驱动电路2222用于控制电动按摩器的功率,使所述电动按摩器的具有多种按摩力度,适合不同的用户,具有更加的技术效果。如图4所示,所述驱动电路2222包括第一晶体管Q101、第二晶体管Q10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 ;所述第一电阻Rl串接在所述第二晶体管Q102的基极与所述电源管理单元PWM之间;所述第二电阻R2连接在所述第二晶体管Q102的基极与所述第二晶体管Q102的发射极之间;所述第三电阻R3串接在所述第一晶体管QlOl的基极与所述第二晶体管Q102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第四电阻R4连接在所述第一晶体管QlOl的基极与所述第一晶体管QlOl的发射极之间;所述第五电阻R5串接在所述第一晶体管QlOl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池之间;所述第一晶体管QlOl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连接端212相电路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Q102的基极与所述控制电路2221相电路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第一晶体管QlOl和第二晶体管Q102用于实现电源管理单元对所述外部电子设备功率的精准控制;所述第五电阻R5为限流电阻,便于调试不同的驱动电压的外部设备,以外部设备为实施例二所述的电动按摩器为例,便于调试不同的驱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耳机插座(21)、第一匹配电路(221)、第二匹配电路(222)、微处理控制器、电源管理单元和电池;所述微处理控制器设有第一音频信号输入端(MICN1)、第二音频信号输入端(MICP1)、MIC偏置电压输出端(EARBIAS);所述耳机插座(21)设有第二连接端(212);所述第二匹配电路(222)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端(212)、第一音频信号输入端(MICN1)、第二音频信号输入端(MICP1)、MIC偏置电压输出端(EARBIAS)、电源管理单元及所述电池相电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耳机插座(21)、第一匹配电路(221)、第二匹配电路(222)、微处理控制器、电源管理单元和电池;所述微处理控制器设有第一音频信号输入端(MICN1)、第二音频信号输入端(MICP1)、MIC偏置电压输出端(EARBIAS);所述耳机插座(21)设有第二连接端(212);所述第二匹配电路(222)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端(212)、第一音频信号输入端(MICN1)、第二音频信号输入端(MICP1)、MIC偏置电压输出端(EARBIAS)、电源管理单元及所述电池相电路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ADC_HEADSET_VIBRATE_ID接口、VDD18接口和EINT_HP接口 ;所述第一匹配电路(221)与所述耳机插座(21)的第四连接端、ADC_HEADSET_VIBRATE_ID 接口、VDD18 接口及 EINT_HP 接口分别电路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匹配电路(222)包括控制电路(2221)和驱动电路(2222);所述控制电路(2221)分别与所述第一音频信号输入端(MICN1)、所述第二音频信号输入端(MICP1)、所述MIC偏置电压输出端(EARBIAS)电路连接及所述驱动电路(2222)电路连接;所述驱动电路(2222)分别与所述电源管理单元(PWM)、电池(VBAT)、所述第二连接端(212)及所述控制电路(2221)相电路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2222)包括第一晶体管(Q101)、第二晶体管(Q10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所述第一电阻(Rl)串接在所述第二晶体管(Q102)的基极与所述电源管理单元(PWM)之间;所述第二电阻(R2)连接在所述第二晶体管(Q102)的基极与所述第二晶体管(Q102)的发射极之间;所述第三电阻(R3)串接在所述第一晶体管(QlOl)的基极与所述第二晶体管(Q102)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第四电阻(R4)连接在所述第一晶体管(QlOl)的基极与所述第一晶体管(QlOl)的发射极之间;所述第五电阻(R5)串接在所述第一晶体管(QlOl)的发射极与 所述电池之间;所述第一晶体管(QlOl)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连接端(212)相电路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Q102)的基极与所述控制电路(2221)相电路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2221)包括第一二极管(D101)、第一至第八电容(Cl至C8)及第六、第七电阻(R6、R7);所述第一二极管(D101)的负极连接在所述第一晶体管(QlOl)的集电极;所述第三电容(C3)串接在所述第一二极管(DlOl)的正极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安喜聂华哲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摩软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