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子
,特别是一种L波段微型低通滤波器。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进步,微波与毫米波模块也朝着小尺寸、轻体积、高可靠性和高性能方向发展,滤波器作为微波和毫米波模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优劣有直接的影响,不仅要求其插入损耗小,带外抑制好,新型的滤波器也要求其体积小、质量轻。目前常规的滤波器,如金属谐振腔构成的腔体滤波器、LC滤波器、微带滤波器、块状介质滤波器等性能虽好,但由于体积过大,已不能适应当今微波与毫米波器件对小型化的要求。例如专利号200710202470.6提到的一种低通滤波器,该滤波器总长度约为7毫米,总宽度为6.5毫米,驻波小于10dB,带外抑制小于10dB。随着航天航空等对微波器件的体积、重量、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该类型滤波器已不能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小、重量轻、集成度高、通带内差损小、驻波好、高端抑制好、温度稳定性好、电性能指标批量一致性好的L波段微型低通滤波器。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L波段微型低通滤波器,包括表面安装的50欧姆阻抗输入端口、第一级并联接地电容、第二级并联接地电容、第三级并联接地电容、第一并联谐振单元、第二并联谐振单元、表面安装的50欧姆阻抗输出端口和接地端,其中第一并联谐振单元由第一级串联电感和第一级零点电容并联构成,第二并联谐振单元由第二级串联电感和第二级零点电容并联构成;50欧姆阻抗输入端口与第一并联谐振单元的一端串联,第一并联谐振单元的另一端与第二并联谐振单元的一端相连,第二并联谐振单元的另一端与50欧姆阻抗输出端口串联,5 ...
【技术保护点】
一种L波段微型低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表面安装的50欧姆阻抗输入端口(P1)、第一级并联接地电容(C1)、第二级并联接地电容(C3)、第三级并联接地电容(C5)、第一并联谐振单元、第二并联谐振单元、表面安装的50欧姆阻抗输出端口(P2)和接地端,其中第一并联谐振单元由第一级串联电感(L1)和第一级零点电容(C2)并联构成,第二并联谐振单元由第二级串联电感(L2)和第二级零点电容(C4)并联构成;50欧姆阻抗输入端口(P1)与第一并联谐振单元(L1,C2)的一端串联,第一并联谐振单元(L1,C2)的另一端与第二并联谐振单元(L2,C4)的一端相连,第二并联谐振单元(L2,C4)的另一端与50欧姆阻抗输出端口(P2)串联,50欧姆阻抗输入端口(P1)与第一并联谐振单元(L1,C2)连接端作为第一公共端,该第一公共端并联第一级接地电容(C1),第一并联谐振单元(L1,C2)与第二并联谐振单元(L2,C4)的连接端作为第二公共端,该第二公共端并联第二级并联接地电容(C3),第二并联谐振单元(L2,C4)与50欧姆阻抗输出端口(P2)的连接端作为第三公共端,该第三公共端并联第三级并联接地电容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L波段微型低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表面安装的50欧姆阻抗输入端口(P1)、第一级并联接地电容(Cl)、第二级并联接地电容(C3)、第三级并联接地电容(C5)、第一并联谐振单元、第二并联谐振单元、表面安装的50欧姆阻抗输出端口(P2)和接地端,其中第一并联谐振单元由第一级串联电感(LI)和第一级零点电容(C2)并联构成,第二并联谐振单元由第二级串联电感(L2)和第二级零点电容(C4)并联构成;50欧姆阻抗输入端口(PD与第一并联谐振单元(LI,C2)的一端串联,第一并联谐振单元(LI,C2)的另一端与第二并联谐振单元(L2,C4)的一端相连,第二并联谐振单元(L2,C4)的另一端与50欧姆阻抗输出端口(P2)串联,50欧姆阻抗输入端口(Pl)与第一并联谐振单元(LI,C2)连接端作为第一公共端,该第一公共端并联第一级接地电容(Cl),第一并联谐振单元(LI,C2)与第二并联谐振单元(L2,C4)的连接端作为第二公共端,该第二公共端并联第二级并联接地电容(C3),第二并联谐振单元(L2,C4)与50欧姆阻抗输出端口(P2)的连接端作为第三公共端,该第三公共端并联第三级并联接地电容(C5);第一级并联接地电容(Cl)、第二级并联接地电容(C3)、第三级并联接地电容(C5)的另一端分别与和接地端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波段微型低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50欧姆阻抗输入端口(P1)、第一级并联接地电容 (Cl)、第一级串联电感(LI)、第一级零点电容(C2)、第二级并联接地电容(C3)、第二级串联电感(L2)、第二级零点电容(C4)、第三级并联接地电容(C5)、50欧姆阻抗输出端口(P2)和接地端均采用多层低温共烧陶瓷工艺实现L波段微型低通滤波器,该低通滤波器从上到下共由20层组成,其中第2层、第5层、第6层、第7层、第13层、第14层、第17层和第18层为介质基板,表面没有金属层,介质基板厚度均为50-100微米;其余层为表面印刷有金属层的基板,基板厚度为40-90微米,表面印刷金属层厚度为10-15微米,所有表面金属层均在基板上表面印刷,仅第20层表面金属层在第20层基板下表面印刷,第3层、第19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克园,江坤,涂振斌,廖佳,张玲玲,裴晨,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