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暖通空调技术领域,是一种大流量混合送风的空调方法及其空调装置,该大流量混合送风的空调方法按下述步骤进行:空调机组的送风口中吹出的气流形成机组送风,空调机组的送风区域之外的气流形成回风,混合风机通过混合风机进风口吸入机组送风和回风并将其通过混合风机出风口送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为:通过增加混合风机,提高适当送风流量和送风速度,能够使得人体热舒适性更好,在不同工况下,通过调节送风和回风混合比,运行中的节能效果更佳,使得送风温度较高的工况应用成为可能,能够有效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形成室内外气流交互的入口、出口及流通通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暖通空调
,是一种大流量混合送风的空调方法及其空调装置。
技术介绍
室内房间人体的热舒适性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密切相关,理论研究表明,室内回风温度、室内回风的相对湿度、人体附近的空气流速、围护结构内表面及其它物体表面的温度、人体的温度、散热及体温调节及衣服的保温性能及透气性等都与之相关。以上因素中,室内人体附近的空气流速是影响人体对流散热和水分蒸发散热的主要因素之一。气流速度大时,由于提高了对流换热系数和湿交换系数,使对流散热和水分蒸发散热随之增强,加剧了人体的冷感,所以合理的气流速度场分布对人体热舒适影响十分重要,现有使用的室内空调装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送风温度较低时会使人体产生不舒适的吹冷风感,送风温度较高时又会使空调装置的降温作用不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流量混合送风的空调方法及其空调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室内空调装置存在的送风温度较低时会使人体产生不舒适的吹冷风感,送风温度较高时又会使空调装置的降温作用不明显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之一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大流量混合送风的空调方法,其按下述步骤进行空调机组的送风口中吹出的气流形成机组送风,空调机组的送风区域之外的气流形成回风,混合风机通过混合风机进风口吸入机组送风和回风并将其通过混合风机出风口送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之二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上述大流量混合送风的空调方法中的空调装置,包括包括空调机组和混合风机,空调机组上设置有送风口,在靠近送风口的位置处设置有混合风机,混合风机上有混合风机进风口和混合风机出风口,送风口与混合风机进风口相通。下面是对上述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之二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混合风机可放置在靠近送风口的位置处,或者混合风机可固定在靠近送风口位置的空调机组上;混合风机进风口与空调机组之间形成能够吸入回风的回风进口,空调机组的送风口和回风进口同时与混合风机进风口相通。上述空调机组可设置在室内,空调机组上设置有能够与室外相连通的机组进风口,所述回风为室内回风;混合风机可放置在靠近送风口的位置处,或者混合风机可固定在靠近送风口位置的空调机组上;混合风机进风口与空调机组之间形成能够吸入室内回风的回风进口,空调机组的送风口和回风进口同时与混合风机进风口相通。上述回风进口处可固定安装有风量调节装置。上述空调机组可采用蒸发制冷空调机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为通过增加混合风机,提高适当送风流量和送风速度,能够使得人体热舒适性更好,在不同工况下,通过调节送风和回风混合比,运行中的节能效果更佳,使得送风温度较高的工况应用成为可能,能够有效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形成室内外气流交互的入口、出口及流通通道。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至3的主视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主视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5的主视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6的主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I为混合风机,2为机组进风口,3为送风口,4为混合风机进风口,5为混合风机出风口,6为回风进口,7为风量调节装置。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 如附图1、2、3、4所示,该大流量混合送风的空调方法按下述步骤进行空调机组的送风口 3中吹出的气流形成机组送风,空调机组的送风区域之外的气流形成回风,混合风机I通过混合风机进风口 4吸入机组送风和回风并将其通过混合风机出风口 5送出。本专利技术通过混合风机I引入回风,进而提高送风流量和送风速度为切入点,在一定的送风条件下,可提高人体的热舒适性,使得送风温度较高的方式应用成为可能;所述空调机组可以为传统空调机组或蒸发制冷空调机组。实施例2: 如附图1、2、3、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1中的空调装置包括空调机组和混合风机1,空调机组上设置有送风口 3,在靠近送风口 3的位置处设置有混合风机I,混合风机I上有混合风机进风口 4和混合风机出风口 5,送风口 3与混合风机进风口 4相通。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实施例2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实施例3 如附图1所示,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3的混合风机I放置在靠近送风口 3的位置处(即混合风机I与空调机组是相互分离的);混合风机进风口 4与空调机组之间形成能够吸入回风的回风进口 6,空调机组的送风口 3和回风进口 6同时与混合风机进风口 4相通。实施例4: 如附图2所示,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4的混合风机I固定在靠近送风口 3位置的空调机组上;混合风机进风口 4与空调机组之间形成能够吸入回风的回风进口6,空调机组的送风口 3和回风进口 6同时与混合风机进风口 4相通。实施例5 如附图3所示,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5的空调机组设置在室内,空调机组上设置有能够与室外相连通的机组进风口 2,所述回风为室内回风;混合风机I放置在靠近送风口 3的位置处(即混合风机I与空调机组是相互分离的);混合风机进风口 4与空调机组之间形成能够吸入室内回风的回风进口 6,空调机组的送风口 3和回风进口 6同时与混合风机进风口 4相通。通过混合风机I引入部分室内回风,进而提高送风流量和室内送风速度,在一定的送风条件下,可提高人体的热舒适性,使得送风温度较高的方式应用成为可能。实施例6 如附图4所示,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6的空调机组设置在室内,空调机组上设置有能够与室外相连通的机组进风口 2,所述回风为室内回风;混合风机I固定在靠近送风口 3位置的空调机组上;混合风机进风口 4与空调机组之间形成能够吸入室内回风的回风进口 6,空调机组的送风口 3和回风进口 6同时与混合风机进风口 4相通。通过混合风机I引入部分室内回风,进而提高送风流量和室内送风速度,在一定的送风条件下,可提高人体的热舒适性,使得送风温度较高的方式应用成为可能。可根据需要,如附图2、4所示,在回风进口 6处固定安装有风量调节装置7,通过风量调节装置7能够调节进入回风进口 6的回风大小,从而调节回风与机组送风的混合比例。风量调节装置7可以为现有公知的百叶式风量调节装置。实施例7 如附图1、2、3、4所示,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7的空调机组采用蒸发制冷空调机组。对于蒸发制冷空调机组而言,由于其利用不饱和空气中蕴含的干空气能制冷,各地区空气的不饱和程度不同,因此,其送风状态参数各不相同,在正常送风状态下,通过本专利技术使得送风流量和速度的提高,人体热舒适性更佳,在送风温度偏低的情况下,本专利可使得空调机组的容量和功耗减小,经济性和节能效果更好;在送风温度偏高的情况下,也可以保证室内人体的热舒适感觉。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通过增加混合风机1,提高适当送风流量和送风速度,能够使得人体热舒适性更好,在不同工况下,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流量混合送风的空调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述步骤进行:空调机组的送风口中吹出的气流形成机组送风,空调机组的送风区域之外的气流形成回风,混合风机通过混合风机进风口吸入机组送风和回风并将其通过混合风机出风口送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流量混合送风的空调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述步骤进行:空调机组的送风口中吹出的气流形成机组送风,空调机组的送风区域之外的气流形成回风,混合风机通过混合风机进风口吸入机组送风和回风并将其通过混合风机出风口送出。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方法中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机组和混合风机,空调机组上设置有送风口,在靠近送风口的位置处设置有混合风机,混合风机上有混合风机进风口和混合风机出风口,送风口与混合风机进风口相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流量混合送风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混合风机放置在靠近送风口的位置处,或者混合风机固定在靠近送风口位置的空调机组上;混合风机进风口与空调机组之间形成能够吸入回风的回风进口,空调机组的送风口和回风进口同时与混合风机进风口相通。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向阳,
申请(专利权)人:于向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