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井救生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53959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1 21: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矿井救生舱,涉及安全救生领域。所述矿井救生舱包括:舱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舱体内的供氧系统和制冷系统;所述供氧系统包括利用氧气驱动的气动风机;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初级蒸发器,并且所述气动风机设置在所述初级蒸发器的迎风面。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矿井救生舱,通过采用供氧系统提供的氧气驱动气动风机,有效避免了制冷剂泄漏威胁人员安全的风险;并且,将气动风机设置在初级蒸发器的迎风面,有效保证降温效果;制冷系统的排气管盘成螺旋状,有效利用制冷剂的冷量;在舱体顶部均匀布设多个氧气喷头,能够保证氧气均匀分布在舱体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安全救生
,特别涉及一种矿井救生舱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煤矿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尤其是智利矿难33名矿工全部成功获救,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矿井救生舱的发展。矿井救生舱的功能是为在事故中无法及时撤离的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封闭环境,矿井救生舱包括正压维持、供氧、空气调节、通讯、食物供给等多个复杂系统。由于舱体处于高温环境中,再加上舱内人员的呼吸热湿,舱内异常闷热潮湿,造成舱内人员身体不适,更甚者威胁生命安全,因此,制冷系统是救生舱最关键的部件之一。矿井救生舱制冷方法包括蓄冰制冷、相变制冷以及高压气体膨胀制冷等方法,由于前两种有其自身的缺陷,目前普遍使用的是高压气体膨胀制冷。专利申请号为201110043150. 7,名称为高压制冷剂驱动的制冷净化一体机及方法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矿井救生舱内的制冷除湿方法,该申请公开的方法采用气动风机加强空气对流,该气动风机利用从换热器排出的废气驱动,虽然有效利用了废气,但气动风机是动密封的结构,制冷剂极易泄露,在密闭空间将严重威胁人员生命。另外,舱内供氧的方法有化学供氧和高压气瓶供氧,由于化学供氧会释放出大量反应热,目前大多采用高压气瓶供氧,但都是减压后通过一个排气口直接排出,没有考虑均匀分布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矿井救生舱,以便克服现有技术采用制冷废气驱动气动风机,可能造成制冷剂泄漏的问题。( 二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矿井救生舱,其包括舱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舱体内的供氧系统和制冷系统;所述供氧系统包括利用氧气驱动的气动风机;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初级蒸发器,并且所述气动风机设置在所述初级蒸发器的迎风面。优选地,所述供氧系统还包括氧气喷头,以及依次连接的氧气罐、氧气罐阀、氧气流量计和氧气手阀;所述氧气手阀通过所述气动风机连接所述氧气喷头。优选地,所述供氧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氧气罐阀和氧气流量计之间的第一高压压力变送器、减压器和第一低压压力变送器;所述氧气罐阀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高压压力变送器、减压器和第一低压压力变送器后连接所述氧气流量计。优选地,所述供氧系统包括多个所述氧气喷头;多个所述氧气喷头通过连管连接所述气动风机,并且均匀设置在所述舱体的顶部。优选地,所述氧气喷头包括进口、出口和薄片;所述进口端连接所述连管,出口端设置有所述薄片,并且所述出口的内径大于所述进口的内径;所述薄片上设置有分流孔。优选地,所述气动风机包括壳体、马达、连接轴和叶片;所述马达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连接轴连接所述马达和叶片。优选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输入氧气的进气口,以及用于输出氧气的出气口。优选地,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制冷剂罐、虹吸管、制冷剂罐手阀、毛细管、次级蒸发器和排气管;所述虹吸管连接所述制冷剂罐;用于控制所述制冷剂罐开关的所述制冷剂罐手阀设置在所述制冷剂罐顶部;所述虹吸管通过所述初级蒸发器连接所述毛细管;所述毛细管通过所述次级蒸发器连接所述排气管。优选地,所述排气管盘成螺旋状,并且所述排气管连接设置在所述舱体上的排气孔。优选地,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虹吸管和初级蒸发器之间的第二高压压力变送器、节流器和第二低压压力变送器;所述虹吸管依次通过所述第二高压压力变送器、节流器和第二低压压力变送器后连接所述初级蒸发器。(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矿井救生舱,通过采用供氧系统提供的氧气驱动气动风机,有效避免了制冷剂泄漏威胁人员安全的风险;并且,将气动风机设置在初级蒸发器的迎风面,有效保证降温效果;制冷系统的排气管盘成螺旋状,有效利用制冷剂的冷量;在舱体顶部均匀布设多个氧气喷头,能够保证氧气均匀分布在舱体内。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矿井救生舱的主剖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供氧系统和制冷系统的结构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矿井救生舱的俯向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氧气喷头的结构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气动风机的剖视图;图6是图5中I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矿井救生舱的主剖视图。如图1所示,所述矿井救生舱主要包括舱体100、供氧系统200和制冷系统300。所述舱体100为封闭结构,所述供氧系统200和制冷系统300均设置在所述舱体100内部。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供氧系统和制冷系统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所述供氧系统200进一步包括通过连管210依次连接的氧气罐201、氧气罐阀202、第一高压压力变送器203、减压器204、第一低压压力变送器205、氧气流量计206、氧气手阀207、气动风机208、氧气过滤器209和氧气喷头211。所述制冷系统300进一步包括依次连接的制冷剂罐301、虹吸管302、制冷剂罐手阀303、第二高压压力变送器304、节流器305、第二低压压力变送器306、初级蒸发器307、毛细管308、次级蒸发器309和排气管310。其中,所述气动风机208设置在所述初级蒸发器307的迎风面,以加强所述初级蒸发器307与所述矿井救生舱舱内环境的对流换热。所述氧气过滤器209用于对氧气进行过滤,去除不利于人体呼吸的有害成分。所述虹吸管302的下端伸入至所述制冷剂罐301的底部,上端连接位于所述制冷剂罐301顶部的制冷剂罐手阀303,所述制冷剂罐手阀303用于控制所述制冷剂罐301中制冷剂的释放。所述排气管310盘成螺旋状,增加有限长度内的换热面积,充分利用制冷剂的冷量对所述矿井救生舱进行降温。所述排气管310的末端连接设置在所述舱体100上的排气孔,以将经充分换热的制冷剂废气排出舱外。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矿井救生舱的俯向剖视图。如图3所示,所述矿井救生舱包括多个所述氧气喷头211,并且多个所述氧气喷头211通过所述连管210连接,均匀布设在所述舱体100的顶部,保证氧气能够均匀到达舱内的各个位置。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氧气喷头的结构图。如图4所示,所述氧气喷头211包括进口 2111、出口 2112和薄片2113。所述进口 2111连接所述连管210,所述出口 2112内嵌有所述薄片2113,并且所述出口 2112的内径大于所述进口 2111的内径,即所述氧气喷头211整体呈喇叭状;所述薄片2113上均匀设置有分流孔21131,保证氧气以小细流的方式流出。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气动风机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所述气动风机208包括壳体2081、马达2082、连接轴2083、叶片2084和叶片罩2085。所述马达2082设置在所述壳体2081内部,所述连接轴2083连接所述马达2082和叶片2084,所述叶片2084设置在所述叶片罩2085内部。所述壳体2081上部设置有用于输入氧气的进气口 20811,下部设置有用于输出氧气的出气口 20812,流动的氧气驱动所述马达2082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叶片2084绕所述连接轴2083转动,产生风,促进所述初级蒸发器307换热。图6是图5中I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如图6所示,所述马达2082和连接轴2083之间设置有密封环20831。所述密封环20831用于在所述马达2082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矿井救生舱,其特征在于,包括:舱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舱体内的供氧系统和制冷系统;所述供氧系统包括利用氧气驱动的气动风机;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初级蒸发器,并且所述气动风机设置在所述初级蒸发器的迎风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矿井救生舱,其特征在于,包括:舱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舱体内的供氧系统和制冷系统;所述供氧系统包括利用氧气驱动的气动风机;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初级蒸发器,并且所述气动风机设置在所述初级蒸发器的迎风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井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氧系统还包括:氧气喷头,以及依次连接的氧气罐、氧气罐阀、氧气流量计和氧气手阀;所述氧气手阀通过所述气动风机连接所述氧气喷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矿井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氧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氧气罐阀和氧气流量计之间的第一高压压力变送器、减压器和第一低压压力变送器;所述氧气罐阀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高压压力变送器、减压器和第一低压压力变送器后连接所述氧气流量计。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矿井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氧系统包括多个所述氧气喷头;多个所述氧气喷头通过连管连接所述气动风机,并且均匀设置在所述舱体的顶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矿井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氧气喷头包括:进口、出口和薄片;所述进口端连接所述连管,出口端设置有所述薄片,并且所述出口的内径大于所述进口的内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鲁伟杨俊玲张振涛蔺雪军马跃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