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51434 阅读:2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1 16:13
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在该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中,在一对枢轴板上,枢轴管穿过一对枢轴板将其固定,并在枢轴管上方设置有支撑发动机后部的发动机支撑部。从车辆侧看时,在一对枢轴板中设置了增强板,该增强板具有:垂直延伸部分和向前延伸部分,该垂直延伸部分从主框架的下表面基本垂直地延伸至设置在发动机支撑部后方的枢轴管;该向前延伸部分从垂直延伸部分的上端沿着主框架延伸至每个枢轴板的前端。该增强板的垂直延伸部分被连接到主框架的下表面、枢轴管的上外周表面和一对枢轴板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向前延伸部分被连接到主框架的侧表面和一对枢轴板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通常,车身框架的抗扭刚度由从头管到枢轴管的结构刚度确定,该车身框架明显有助于摩托车的转向稳定性。在该车身框架结构中,如果具有连接到头管的前端部的主框架被直接连接或联接到枢轴管,则会提高车身框架的抗扭刚度。然而,在具有下骨型(under-bone type)车身框架的摩托车中,由于发动机的曲轴箱的形状等等存在限制,很难将主框架直接连接或联接到枢轴管。因此,例如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平开公报No. 2008-296832)公开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中,主框架的后端部通过另一个组件或部件(座柱或板构件)被连接到枢轴管。然而,在专利文献I公开的车身框架结构中,枢轴板具有在枢轴管的前侧的打开部分,枢轴管被安装到枢轴板。因此,存在例如枢轴板的刚度较低,以及不能提高车身框架的刚度(包括抗扭刚度)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考虑到上述情形,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该车身框架结构能够可靠地提高车身框架的刚度。通过提供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可以实现上述及其他目的,该车身框架结构包括主框架,该主框架从头管向后下方延伸;一对左右枢轴板,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框架结构包括:主框架,所述主框架从头管向后下方延伸;一对左右枢轴板,所述一对左右枢轴板被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的后部,向下延伸以支撑摆臂,所述摆臂以可摆动方式枢轴地支撑车辆的后轮,并且悬挂发动机;其中在所述一对枢轴板上,枢轴管穿过所述一对枢轴板将其固定,并在所述枢轴管上方设置有支撑所述发动机后部的发动机支撑部;从车辆侧看时,在所述一对枢轴板中设置了增强板,所述增强板具有:垂直延伸部分和向前延伸部分,所述垂直延伸部分从所述主框架的下表面基本垂直地延伸至设置在所述发动机支撑部后方的所述枢轴管;所述向前延伸部分从所述垂直延伸部分的上端沿着所述主框架延伸至每个枢...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0.25 JP 2011-2342571.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框架结构包括:主框架,所述主框架从头管向后下方延伸;一对左右枢轴板,所述一对左右枢轴板被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的后部,向下延伸以支撑摆臂,所述摆臂以可摆动方式枢轴地支撑车辆的后轮,并且悬挂发动机;其中 在所述一对枢轴板上,枢轴管穿过所述一对枢轴板将其固定,并在所述枢轴管上方设置有支撑所述发动机后部的发动机支撑部; 从车辆侧看时,在所述一对枢轴板中设置了增强板,所述增强板具有:垂直延伸部分和向前延伸部分,所述垂直延伸部分从所述主框架的下表面基本垂直地延伸至设置在所述发动机支撑部后方的所述枢轴管;所述向前延伸部分从所述垂直延伸部分的上端沿着所述主框架延伸至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口正记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