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51434 阅读: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1 16:13
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在该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中,在一对枢轴板上,枢轴管穿过一对枢轴板将其固定,并在枢轴管上方设置有支撑发动机后部的发动机支撑部。从车辆侧看时,在一对枢轴板中设置了增强板,该增强板具有:垂直延伸部分和向前延伸部分,该垂直延伸部分从主框架的下表面基本垂直地延伸至设置在发动机支撑部后方的枢轴管;该向前延伸部分从垂直延伸部分的上端沿着主框架延伸至每个枢轴板的前端。该增强板的垂直延伸部分被连接到主框架的下表面、枢轴管的上外周表面和一对枢轴板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向前延伸部分被连接到主框架的侧表面和一对枢轴板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通常,车身框架的抗扭刚度由从头管到枢轴管的结构刚度确定,该车身框架明显有助于摩托车的转向稳定性。在该车身框架结构中,如果具有连接到头管的前端部的主框架被直接连接或联接到枢轴管,则会提高车身框架的抗扭刚度。然而,在具有下骨型(under-bone type)车身框架的摩托车中,由于发动机的曲轴箱的形状等等存在限制,很难将主框架直接连接或联接到枢轴管。因此,例如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平开公报No. 2008-296832)公开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中,主框架的后端部通过另一个组件或部件(座柱或板构件)被连接到枢轴管。然而,在专利文献I公开的车身框架结构中,枢轴板具有在枢轴管的前侧的打开部分,枢轴管被安装到枢轴板。因此,存在例如枢轴板的刚度较低,以及不能提高车身框架的刚度(包括抗扭刚度)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考虑到上述情形,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该车身框架结构能够可靠地提高车身框架的刚度。通过提供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可以实现上述及其他目的,该车身框架结构包括主框架,该主框架从头管向后下方延伸;一对左右枢轴板,这对左右枢轴板被连接到主框架的后部,向下延伸以支撑摆臂,该摆臂以可摆动方式枢轴地支撑车辆的后轮,并且悬挂发动机;其中在一对枢轴板上,枢轴管穿过一对枢轴板将其固定,并在枢轴管上方设置有支撑发动机后部的发动机支撑部;从车辆侧看时,在一对枢轴板中设置了增强板,该增强板具有垂直延伸部分和向前延伸部分;该垂直延伸部分从主框架的下表面基本垂直地延伸至设置在发动机支撑部后方的枢轴管;该向前延伸部分从垂直延伸部分的上端沿着主框架延伸至每个枢轴板的前端;并且增强板的垂直部分连接到主框架的下表面、枢轴管的上外周表面和一对枢轴板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并且向前延伸部分被连接到主框架的侧表面和一对枢轴板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上述方面,较佳地,每个枢轴板其上端部连接到主框架的上表面或者上表面附近的侧表面、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逐渐张开的向下延伸,其中,枢轴板、主框架和增强板的向前延伸部分形成横截面为三角形形状或梯形形状的结构。此外,较佳地,增强板具有以弯曲方式向上延伸的前延伸部分,该前延伸部分整体地形成在向前延伸部分的前端,并且该前延伸部分基本闭合形成为三角形或梯形形状的横截面区域的开口。根据具有上述特征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通过设置增强板的垂直延伸部分,一对枢轴板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被加固,并且通过提供向前延伸部分,一对枢轴板沿着车辆纵向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被加固。因此,能够提高这对枢轴板的强度,从而提高一对枢轴板的刚度,还提高车身框架的刚度。本专利技术的本质的和进一步的特征将参考附图在下文的描述中变得更加明显。附图说明附图中图1是显示使用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身框架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摩托车的左视图;图2是图1中的车身框架的左视图;图3沿着图2中的线II1-1II的截面图;图4是从图1中的车身框架的前上方向斜着看时的立体图;图5是从图2中的车身框架的后(背)上方向斜着看时的立体图;图6是从图2中的车身框架的前方向斜着看时的立体图;图7是图2中的车身框架的左视图,在该车身框架中一对左右枢轴板中的左枢轴板被移除以显示剩余部分和部分发动机单元;和图8是显示图7中的增强板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一步值得注意的是,表示方向或类似事物的“上”,“下”,“右”,“左”等等术语参考附图中的图解或图1所示的实际排列被用于此处。参考图1和2,摩托车I具有下骨型的车身框架2,在车身框架2中,主框架4从位于前头部的头管3沿着向后倾斜方向向下延伸,一对左右后框架(座位导轨5)从靠近主框架4的后端部的部分沿着向后方向倾斜地向上延伸,以及支撑座位导轨5的后框架(座柱6)被布置在座位导轨5的后侧。此外,对于主框架4,前部发动机支撑架7被附接到与座位导轨5连接的连接部分的邻近部分,并且,一对左右枢轴板8被连接到主框架4的后端以向下延伸。支撑前轮的前叉10、手柄杆11、前灯12、和前挡泥板13等等被横向(左右)枢轴地支撑在头管3。另一方面,枢轴地支撑后轮16的摆臂17被枢轴管15 (稍后描述)以可沿着竖直方向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撑,枢轴管15设置用于枢轴板8。后缓冲单元18被连接在摆臂17的后部和座位导轨5之间。如图2和3所示,枢轴管15以穿透一对左右枢轴板8的方式被固定到一对左右枢轴板8,上侧发动机支撑部20被形成在枢轴管15的前上部分,下侧发动机支撑部21被形成在枢轴管15的前下部分。发动机单元22的后部(图1)被发动机支撑部20和21支撑。发动机单元22的前上部分由前部发动机支撑架7支撑,并且发动机单元22被悬挂到车身框架2。发动机单元22由发动机27和用于改变来自发动机的旋转力的传递部28组成,在发动机单元22中,曲轴箱23和气缸组件24 (气缸25和气缸盖26)被设置成从曲轴箱23横向(基本水平)延伸。通过设置在链传动箱29内部的传动链,来自传递部28的输出被传递到后轮16,从而驱动后轮16。具有能够被打开的上部和底部呈盒形形状的物品存储箱30被设置在主框架4和座位导轨5之间的联接部分附近的部分的上方。物品存储箱30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具有能够将例如头盔容纳在其中的容积。燃料容器31位于物品存储箱30的后侧,并以某种方式被支撑在座位导轨5之间。骑车者的座位32被设置成覆盖物品存储箱30的上开口部分和燃料容器31。座位32的前端部通过设置在物品存储箱30的上前部分的座位铰链33枢轴地支撑。通过绕着座位铰链33升起座位32的后端打开座位32,并且通过绕着座位铰链33降低座位32的后端而关闭座位32。通过打开物品存储箱30将例如头盔的物品放进物品存储箱30中或从物品存储箱30中取出,在座位打开状态下,燃油被供应到燃料容器31。车身框架2的前部被前盖34和支腿护罩35覆盖。此外,布置在座位32下方的燃料容器31和物品存储箱30的横向侧部分被一对左右框架盖36覆盖。前盖34,支腿护罩35和框架盖36由合成树脂制成。进一步,从上方覆盖后轮16的后挡泥板37被布置在燃料容器31下方。后挡泥板37,以及前挡泥板13都由合成树脂制成。此外,尾灯38被设置在框架盖36的后端部。如图3和4所示,主框架4由具有矩形横截面的矩形管形成。此外,如图4至6所示,座位导轨5和座柱6由每个都具有矩形横截面的矩形管形成。前部发动机支撑架7被固定到主框架4的下表面4B,一对左右座位导轨5被分别连接(焊接)到主框架4的两侧表面4C和4D。此外,在左右座柱6中,左右座柱6的下部分被向内弯曲并聚集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如图4和7所示,座柱6以该座柱6的相对横向侧被接触的状态被连接(焊接)到主框架4的后端部40,在该状态下,一对座柱6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相对横向侧的接触部分的宽度尺寸Wl (图5)被设置成大于主框架4的宽度尺寸W2 (图3),并且主框架4的后端部40的整个外周能够被连接(焊接)到一对座柱6。进一步,如图7所示,在一对座柱6中,每个下端被连接(焊接)到设置有一对左右枢轴板8的枢轴管15的上外周表面15A。如图2所示,因为一对座柱6被连接到主框架4的后端部40,并且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框架结构包括:主框架,所述主框架从头管向后下方延伸;一对左右枢轴板,所述一对左右枢轴板被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的后部,向下延伸以支撑摆臂,所述摆臂以可摆动方式枢轴地支撑车辆的后轮,并且悬挂发动机;其中在所述一对枢轴板上,枢轴管穿过所述一对枢轴板将其固定,并在所述枢轴管上方设置有支撑所述发动机后部的发动机支撑部;从车辆侧看时,在所述一对枢轴板中设置了增强板,所述增强板具有:垂直延伸部分和向前延伸部分,所述垂直延伸部分从所述主框架的下表面基本垂直地延伸至设置在所述发动机支撑部后方的所述枢轴管;所述向前延伸部分从所述垂直延伸部分的上端沿着所述主框架延伸至每个枢轴板的前端;并且所述增强板的所述垂直延伸部分被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的所述下表面、所述枢轴管的上外周表面和所述一对枢轴板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向前延伸部分被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的侧表面和所述一对枢轴板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0.25 JP 2011-2342571.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框架结构包括:主框架,所述主框架从头管向后下方延伸;一对左右枢轴板,所述一对左右枢轴板被连接到所述主框架的后部,向下延伸以支撑摆臂,所述摆臂以可摆动方式枢轴地支撑车辆的后轮,并且悬挂发动机;其中 在所述一对枢轴板上,枢轴管穿过所述一对枢轴板将其固定,并在所述枢轴管上方设置有支撑所述发动机后部的发动机支撑部; 从车辆侧看时,在所述一对枢轴板中设置了增强板,所述增强板具有:垂直延伸部分和向前延伸部分,所述垂直延伸部分从所述主框架的下表面基本垂直地延伸至设置在所述发动机支撑部后方的所述枢轴管;所述向前延伸部分从所述垂直延伸部分的上端沿着所述主框架延伸至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口正记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