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其集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44170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28 02: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换热器及其集流管,公开的集流管的外周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引流脊,以便流至所述集流管的冷凝水沿所述引流脊的侧壁向下流动至所述引流脊的脊顶处并排出,且所述引流脊侧壁的曲率小于所述集流管外周的曲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集流管中设有引流脊,且引流脊侧壁的曲率小于集流管外周的曲率,则降低了冷凝水的粘性力,增大了重力在冷凝水运动方向的分力,加速了冷凝水向下流的速度,使得流向集流管的冷凝水能够迅速及时地排出,解决了冷凝水在集流管中下部积聚而出现飞水、结冰导致换热器机械变形等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换热
,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其集流管
技术介绍
请参考图1,图1为一种典型的换热器结构示意图。换热器包括集流管11和换热管13,若干换热管13插装于两集流管11之间,形成换热管排,集流管11上设有供换热管13插入的插槽12,换热管13之间设有翅片12,以加强换热效果,图中仅示出一集流管11。换热器在用作蒸发器或者热泵换热器时表面会产生冷凝水,冷凝水的聚集会影响换热器的正常工作,为此往往将用作蒸发器或者热泵换热器的换热器集流管11水平放置,如图1所示,则冷凝水可以沿换热管13向下流动,流经集流管11并落入设置于集流管11下方的接水盘中,达到将冷凝水排出的目的。但上述方案仍存在下述问题当冷凝水流至集流管11处并自集流管11的上部流至中下部的时,冷凝水会汇集于集流管11的中下部,存在冷凝水不能及时排出的问题,特别是集流管11的底 部。虽然可以将换热器上靠近底部的翅片12的密度降低,以减少翅片12对冷凝水的吸附力,或者将翅片12倾斜放置,加快冷凝水向集流管11流去的速度,但是依然会在底部集流管11处出现涌流现象,此时,如果风速较大,汇集的冷凝水会被吹离接水盘,接触到风机罩、地板等金属表面,加速腐蚀,严重影响了换热器的性能。此外,当换热器内制冷剂温度低于冰点的情况下,如果冷凝水不能及时排出,集流管11底部会出现结冰现象,结冰层不断堆积,将进一步影响冷凝水的排出,严重影响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更为严重时,可能因冰层的膨胀导致换热器机械变形,甚至损坏。有鉴于此,如何使换热器上流至集流管的冷凝水能够快速排出,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集流管,该集流管设有引流脊,引流脊能够使流至集流管的冷凝水快速地排出。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集流管的换热器。为达到本技术的第一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集流管,所述集流管的外周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引流脊,以便流至所述集流管的冷凝水沿所述引流脊的侧壁向下流动至所述引流脊的脊顶处并排出,且所述引流脊侧壁的曲率小于所述集流管外周的曲率。优选地,所述引流脊两侧壁的根部分别自所述集流管中部或上部的两侧延伸并相接于所述集流管的下方形成所述弓I流脊的脊顶。优选地,所述引流脊的两侧壁均为平面状。优选地,所述引流脊两侧壁的夹角α满足30° < α <60°。优选地,所述引流脊的脊顶的横截面为V形,或梯形,或弧形。优选地,所述引流脊的两侧壁相对于所述集流管的径向对称设置。优选地,所述引流脊和所述集流管为切割形成的整体式结构。优选地,所述引流脊的轴向长度不大于所述集流管的轴向长度。优选地,所述引流脊具有轴向通孔。本技术所提供的集流管中设有引流脊,且引流脊侧壁的曲率小于集流管外周的曲率,则降低了冷凝水的粘性力,增大了重力在冷凝水运动方向的分力,加速了冷凝水向下流的速度,使得流向集流管的冷凝水能够迅速及时地排出,解决了冷凝水在集流管中下部积聚而出现飞水、结冰导致换热器机械变形等问题。为达到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至少两根集流管和插装于所述集流管之间的换热管,所述集流管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集流管。由于上述集流管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集流管的换热器也具有相同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典型的换热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换热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集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A-A向剖视图;图5为图2中集流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中集流管与图1中集流管横截面的对比示意图;图6-1为图6中第一高度处水滴受力分析对比图;图6-2为图6中第二高度处水滴受力分析对比图;图6-3为图6中第三高度处水滴受力分析对比图;图6-4为图6中第四高度处水滴受力分析对比图;图6-5为图6中第五高度处水滴受力分析对比图;图7为冷凝水流至图2中集流管的引流脊并排出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冷凝水流至图1中集流管并排出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4中引流脊脊顶处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冷凝水流至图4中集流管底部的引流脊脊顶处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冷凝水流至图1中集流管底部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所提供集流管中引流脊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所提供集流管中引流脊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所提供集流管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所提供集流管又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引流脊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 中11.集流管、12.翅片、13.换热管;图2-图 16 中21.集流管、22.翅片、23、换热管、211.引流脊、2111.脊顶、212.插槽、2112.轴向通孔。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为提供一种集流管,该集流管设有引流脊,引流脊能够使流至集流管的冷凝水快速地排出。本技术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集流管的换热器。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为了便于理解和描述的简洁,下文结合换热器和集流管进行描述,有益效果不再重复论述。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涉及的“上”、“下”、“内”、“外”等方位名词主要以图2为视角,也是按照冷凝水的流动趋势进行描述,便于理解本技术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的工作原理和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并不对本技术的具体结构造成限制。请参考图2-5,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换热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集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A-A向剖视图;图5为图2中集流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换热器包括集流管21、换热管23和设于换热管23之间的翅片22,集流管21上设有供换热管23插入的插槽212。此外,换热器的集流管21的外周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引流脊211,即集流管21的外周具有轴向延伸并整体具有收缩趋势的突起,以便流至集流管21的冷凝水能够沿引流脊211的侧壁向下流动至引流脊211的脊顶2111处并排出,由此可知,使用时, 应当使引流脊211的脊顶2111朝向下方,以便冷凝水能够快速排出。此外,实施例中引流脊211侧壁的曲率大于集流管21外周的曲率,即引流脊211侧壁的弯曲程度小于集流管21外周的弯曲程度,如图1所示,一般集流管11的横截面为圆形,此处要求引流脊211侧壁的曲率应当大于集流管21圆形外周的曲率。从图4中可以看出,引流脊211的横截面的上端向内弯曲,其对应的曲率半径显然大于集流管21圆形横截面的半径,相应地,其对应的曲率小于集流管21外周的曲率;引流脊211横截面的下端大致呈三角形,即引流脊211下端侧壁为平面状,其曲率为零,同样小于集流管21外周的曲率。为便于理解该实施例中设置引流脊211的目的,请参考图6,图6为图3中集流管与现有技术中集流管横截面的对比示意图,其中虚线部分示出图1中一般集流管11与图3中集流管21横截面的区别之处。以图6的方位为视角,取处于五处不同高度位置的冷凝水水滴进行受力分析,分别取第一高度a、第二高度b、第三高度C、第四高度d、第五高度e,高度依照上述顺序依次降低。由于流体流动具有传递性,所以以水滴为例进行分析,即可反应出冷凝水的总体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21)的外周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引流脊(211),以便流至所述集流管(21)的冷凝水沿所述引流脊(211)的侧壁向下流动至所述引流脊(211)的脊顶(2111)处并排出,且所述引流脊(211)侧壁的曲率大于所述集流管(21)外周的曲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21)的外周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引流脊(211),以便流至所述集流管(21)的冷凝水沿所述引流脊(211)的侧壁向下流动至所述引流脊(211)的脊顶(2111)处并排出,且所述引流脊(211)侧壁的曲率大于所述集流管(21)外周的曲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脊(211)两侧壁的根部分别自所述集流管(21)中部或上部的两侧延伸并相接于所述集流管(21)的下方形成所述引流脊(211)的脊顶(211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脊(211)的两侧壁均为平面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脊(211)两侧壁的夹角α满足30°≤α≤60°。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艳红董洪洲李艳星
申请(专利权)人: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丹佛斯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