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28916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26 13: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其能够通过确保靠站判定和门锁定解除判定的一致性来提高安全性,并能够促进节省空间。电梯装置(1)具备:在井道(3)内升降的轿厢(5);门锁定控制机构(7);以及轿厢靠站检测机构(9)。电梯装置具有分别被固定于井道且被设置在相对应的楼层的多个被检测体(87)。多个被检测体构成门锁定控制机构和轿厢靠站检测机构这两者。在门锁定控制机构中包括可动体(61),所述可动体(61)被设置成与轿厢一起升降,并且由于被检测体的存在而动作,由此来切换门的锁定和解锁状态。在轿厢靠站检测机构中包括被设置成与轿厢一起升降且用于检测被检测体的存在的至少一个传感器(89)。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装置,特别是涉及具备门锁定控制功能和轿厢靠站检测功能的电梯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随着将曳引机配置在井道内的无机房电梯装置的普及,要求实现井道内的电梯设备的省空间化。另一方面,在电梯装置中,还需要将确保安全性和确保可靠的功能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即,要求在确保安全性和功能性的同时实现省空间化。在此,作为与上述的安全性等的确保有关的机构,存在下述这样的机构。首先,在电梯装置中设置有用于检测轿厢停靠于楼层地面这一情况的靠站检测机构。对此,存在例如日本特开2002-29668号公报所公开的靠站检测机构。在该机构中,安装于轿厢的光电开关通过检测安装于井道壁的板,来识别到达了相对应的楼层地板这一情况。另外,在日本特开2007-320717号公报中公开了这样的技术在轿厢设置距离检测单元,使层站侧的地坎突出,根据距离检测单元的检测距离检测出地坎的位置,最终进行靠站判定。另外,与上述机构不同,在电梯装置中还设置有这样的机构当轿厢在停电或地震等紧急状态中停止于楼层之间时,所述机构进行锁定,以使乘客无法手动打开轿厢的门。对此,存在例如日本特表2008-528399号公报公开的门锁定控制机构。在该机构中,在轿厢架设有辊和第I闩锁,在门上设有第2闩锁,在井道中设有板。并且,在门的第2闩锁卡合于轿厢架的第I闩锁的状态下,门的开闭被锁定,仅当辊卡合于井道的板时,轿厢架的第I闩锁从门的第2闩锁脱开,从而成为能够打开门的状态。利用该机构,当轿厢在楼层之间紧急停止时,轿厢门的开闭被锁定,使门不会被轻易打开,由此保护了乘客。可是,在现有的电梯装置中,如上述所例示那样,需要将靠站检测机构、门锁定控制机构的各自的构成部件配置在轿厢侧和井道侧这两侧,而且,由于井道侧的构成部件几乎要安装在所有的楼层地面,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些机构的设置要在井道内占用较大的空间。另外,在基于靠站检测机构识别到轿厢的靠站这一情况而要打开轿厢门时,在门锁定控制机构没有解除轿厢的门的锁定的情况下,还存在轿厢的门无法正常打开从而导致乘客被关在里面这样的问题。因此,通常将门锁定控制机构的锁定解除范围设定得比靠站检测机构的靠站认定范围广,由此来应对该问题。可是,从另一观点来看,这样的设定意味着存在虽然没有靠站但却能够打开门的范围,其结果是无法确保靠站认定范围和门锁定解除范围的一致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9668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7-320717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表2008-52839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确保靠站判定和门锁定解除判定的一致性来提高安全性并能够促进节省空间的电梯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为电梯装置,所述电梯装置具备轿厢,其在井道内升降;门锁定控制机构;以及轿厢靠站检测机构,所述电梯装置具有多个被检测体,所述多个被检测体分别被固定于井道且被设置在相对应的楼层,所述多个被检测体构成所述门锁定控制机构和所述轿厢靠站检测机构这两者,在所述门锁定控制机构中包括可动体,所述可动体被设置成与所述轿厢一起升降,并且所述可动体由于所述被检测体的存在而动作,由此来切换所述门的锁定和解锁状态,在所述轿厢靠站检测机构中包括至少一个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被设置成与所述轿厢一起升降,并且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被检测体的存在。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能够通过确保靠站判定和门锁定解除判定的一致性来提高安全性,并能够促进节省空间。附图说明图1涉及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是从侧方示出轿厢停靠于楼层地面的状态的图。图2是从正面侧示出轿厢的图。图3是示出与门锁定控制机构有关的动作的一个过程的图。图4是示出与门锁定控制机构有关的动作的一个过程的图。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有关的轿厢靠站检测机构的图。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有关的轿厢靠站检测机构的图。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有关的轿厢靠站检测机构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在图中,相同标号表不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实施方式I图1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是从侧方示出轿厢停靠于楼层地面的状态的图。图2是从正面侧示出轿厢的图。电梯装置I具备轿厢5,其在井道3内升降;门锁定控制机构7 ;以及轿厢靠站检测机构9。轿厢5包括轿厢主体11 ;左右一对门板13 ;以及门装置15,其用于开闭这些门板。轿厢主体11具备轿厢室17。轿厢室17由未图示的配置在公知的轿厢架的内侧的顶板、侧壁、后壁、翼墙、底板等轿厢室构成部件形成。在轿厢室17的正面侧(层站侧),设有供使用者出入轿厢室17的出入口 19。门装置15具备门横梁21、左右一对门悬吊件23、多个辊25、轨道27、驱动马达29、左右一对带轮31以及驱动带33。一对门板13分别被安装于相对应的一对门悬吊件23的下端并悬挂支承。在各门悬吊件23安装有左右一对辊25。在门横梁21设有左右延伸的轨道27,多个辊25以能够滚动的方式卡合于轨道27的上表面并沿着该轨道27被引导。在门横梁21中的轨道27的上方,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有沿左右方向大幅分离的一对带轮31,驱动马达29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与其中的一个带轮31连接。另外,绕左右一对带轮31卷绕有驱动带33。并且,前述的一对门悬吊件23被支承于驱动带33。在门装置15中,驱动马达29的驱动力经由一对带轮31被传递至驱动带33,从而驱动带33被循环驱动,由此被一对门悬吊件23支承的一对门板13沿开闭方向被驱动。另外,在一对门板13的底部设有向下方突出的导靴35,在一对门板13的下方设有具备引导槽37的地坎39。导靴35与引导槽37卡合,由此一对门板13的下部被地坎39引导。另外,在层站侧也设置有与轿厢侧相同的一对门板41、门横梁43、一对门悬吊件45、辊47、轨道49、导靴51、引导槽53以及地坎55,与轿厢侧的门板13的开闭相对应地进行层站侧的门板41的开闭。接下来,对门锁定控制机构7进行说明。门锁定控制机构7主要包括与轿厢主体11一体地设置的构成部件、设置成与各门板13 —体地动作的构成部件、以及与井道3 —体地设置的构成部件。作为与轿厢主体11 一体地设置的构成部件,存在后述的作为可动体发挥功能的杆组件61。杆组件61被安装在与轿厢主体11 一体的门装置15的门横梁21,并具有在门横梁21上静止的第I铰点63。在杆组件61基本设有3根杆。作为其中的2根杆的第I杆65和滑块导杆67被铰链连结于第I铰点63。在第I杆65的与第I铰点63相反的一端存在第2铰点69,在该第2铰点69安装有第I辊71。在滑块导杆67安装有滑块73。该滑块73被设置成能够沿滑块导杆67的长度方向滑动。在滑块73设有第3铰点75。在第3铰点75安装有第2辊77。关于作为3根杆中剩余的一根的第2杆79,其一端通过第2铰点69与第I杆65连接,另一端通过第3铰点75与滑块73连接。另外,在滑块导杆67 —体地设有第I闩锁81。在该结构的杆组件61中,通过使滑块73相对于滑块导杆67滑动,第3铰点75与第I铰点63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另外,与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梯装置,其具备轿厢,其在井道内升降;门锁定控制机构;以及轿厢靠站检测机构, 所述电梯装置具有多个被检测体,所述多个被检测体分别被固定于井道且被设置在相对应的楼层, 所述多个被检测体构成所述门锁定控制机构和所述轿厢靠站检测机构这两者, 在所述门锁定控制机构中包括可动体,所述可动体被设置成与所述轿厢一起升降,并且所述可动体由于所述被检测体的存在而动作,由此来切换所述门的锁定和解锁状态,在所述轿厢靠站检测机构中包括至少一个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被设置成与所述轿厢一起升降,并且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被检测体的存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被检测体为板状的部材, 所述门锁定控制机构和轿厢靠站检测机构夹着所述被检测体而在该被检测体的表面和背面方向上互相配置在相反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门锁定控制机构和所述轿厢靠站检测机构被安装于构成所述轿厢的装置中的同一装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轿厢包括轿厢主体、门板以及用于开闭该门板的门装置, 所述门锁定控制机构和轿厢靠站检测机构都被安装于所述门装置。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纐缬雅彦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