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825266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07 14:32
在电梯装置中,至少一个的层站门打开检测部检测多个层站门中的对应的层站门的打开。开闭装置对除层站出入口以外的、连通井道的内部和外部的开口部进行开闭。开闭控制部按照来自层站门打开检测部的检测信号,通过开闭装置对开口部进行开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轿厢在井道内高速升降的电梯装置,尤其涉及降低层站处的突发性气流噪声(draftnoise)的技术。
技术介绍
层站气流噪声是由于层站与井道之间的压力差导致的在层站门的周围的间隙中通过的空气的流动紊乱而产生的。并且,层站气流噪声通常容易在户外寒冷而建筑物内温暖的冬季产生。这是因为在下层楼层从户外进入建筑物内的空气在建筑物内变暖,由此在井道内产生上升气流,在下层楼层空气容易从层站流入井道中,在上层楼层空气容易从井道流出到层站中,致使在层站门的周围的间隙中通过的空气的量增多。在以往的电梯装置中,橡胶制的密封管被固定在三方框的左右的侧框的井道侧。并且,遮蔽框被固定在层站门的门套侧端部。通过在层站出入口全闭时使遮蔽框与密封管抵接,防止由于轿厢的升降而产生的噪声传播至层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在以往的另一电梯装置中,挠性的遮蔽板被固定在层站门的门套侧端部。遮蔽板在层站出入口全闭时与三方框的侧框接触。由此,从侧框与层站门之间的间隙流入井道内的空气量减少(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另外,在以往的电梯井道装置中,在下方的层站出入口的间隙处设有风量计、风速计或者噪声计等气流检测单元。并且,在连通井道和建筑物的外部的空气流路中设有由电动阻尼器构成的气流管制单元。在气流检测单元的检测值超过设定值时,通过气流管制单元打开空气流路,使建筑物外部的空气流入井道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3918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53279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4-21357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如专利文献1、2所示,如果所有楼层的层站门是关闭状态,则将层站出入口的间隙密封能够削减流入井道或者从井道流出的风量,因而作为气流噪声对策是有效的。但是,在轿厢到达目的地楼层并且轿厢门和层站门被打开时,井道内部和层站是连通的。此时,如果层站和井道之间存在压力差,则产生空气的流动。在此,如果所有楼层的层站门是关闭状态,则井道内部处于质量守恒法则基本成立的平衡状态。与此相对,在某个楼层的层站门被打开时,井道内部的平衡状态被破坏而变为其它状态。即,变化为从层站流入井道的空气量与从井道流出到层站的空气量不相等。例如,冬季在井道内容易产生上升气流,因而在上层楼层的层站门打开时,从井道流出到层站的空气量增加。其结果是,基于质量守恒法则,在下层楼层从层站流入井道内的空气的流量增大。此时,当下层楼层的层站门关闭且层站出入口的间隙被密封时,空气想要通过微小的间隙强行流入,因而风速增加而产生突发性的层站气流噪声,对位于下层楼层的层站附近的利用者带来不快。以上说明了上层楼层的层站门被打开的情况,但在下层楼层的层站门被打开的情况下,也存在在其它楼层产生突发性的层站气流噪声的情况。另外,在专利文献3所示的以往的电梯井道装置中,虽然能够抑制突发性的气流噪声,但是需要追加气流检测单元。并且,为了监视多个楼层的气流噪声并予以应对,需要在每个监视楼层设置气流检测单元,设置设备的规模增大,在成本及空间方面都存在问题。本专利技术正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抑制突发性的气流噪声的电梯装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具有:至少一台轿厢,其在井道内升降;多个层站门,其设于多个楼层的层站;至少一个层站门打开检测部,其检测层站门中的对应的层站门的打开;至少一个开闭装置,其对除层站出入口以外的、连通井道的内部和外部的至少一个开口部进行开闭;以及开闭控制部,其按照来自层站门打开检测部的检测信号,通过开闭装置对开口部进行开闭。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按照来自层站门打开检测部的检测信号,通过开闭装置来开闭开口部,因而能够通过利用了来自层站门打开检测部的检测信号的简单结构,抑制突发性的气流噪声。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示出图1的层站的主视图。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示出图1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层站的主视图。图6是沿着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图7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实施方式1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在图中,在井道1的上部设有机房2。在机房2设置有曳引机(驱动装置)3、偏导轮4及电梯控制装置5。曳引机3具有驱动绳轮6、使驱动绳轮6旋转的曳引机电机、和对驱动绳轮6的旋转进行制动的曳引机制动器。悬挂体7绕挂在驱动绳轮6和偏导轮4上。作为悬挂体7使用多条绳索或者多条带。悬挂体7的第1端部与轿厢8连接。悬挂体7的第2端部与对重9连接。轿厢8和对重9通过悬挂体7被吊挂在井道1内,并借助于曳引机3在井道1内升降。电梯控制装置5通过控制曳引机3的旋转,使轿厢8以设定的速度升降。在井道1内设置有对轿厢8的升降进行引导的一对轿厢导轨(未图示)、和对对重9的升降进行引导的一对对重导轨(未图示)。在井道1的底部设置有轿厢缓冲器10和对重缓冲器11。在轿厢8设有:一对轿厢门12,其对轿厢出入口进行开闭;以及轿厢门装置13,其使轿厢门12进行开闭动作,并引导轿厢门12的开闭动作。轿厢门12从轿厢门装置13吊挂下来。在多个楼层的层站分别设有:一对层站门14,其对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以及层站门装置15,其引导层站门14的开闭动作。层站门14从层站门装置15吊挂下来。在轿厢8于楼层停层时,该楼层的层站门14与轿厢门12的开闭动作联动地进行开闭动作。在层站门14位于全闭位置时,层站门14和层站出入口之间的间隙基本上被密封。并且,在井道1设有连通井道1的内部和外部的多个开口部16(图2)。在该示例中,开口部16设于多个楼层的层站与井道1之间。在各开口部16设有作为开闭装置的开口量调节装置17。开口量调节装置17对对应的开口部16进行开闭。并且,开口量调节装置17调节对应的开口部16的开口量。开口量调节装置17具有:开闭部件,其对开口部16进行开闭;以及开闭驱动电机,其使开闭部件在打开开口部16的打开位置和关闭开口部16的关闭位置之间移位。并且,作为开口量调节装置17,例如能够使用具有可自动开闭的百叶窗构造(ガラリ構造)的装置。图2是示出图1的层站的主视图,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在层站出入口的左右两侧及上部设有三方框18。实施方式1的开口部16对着层站出入口设于三方框18的上框。并且,开口量调节装置17设于三方框18的上框之上。图4是示出图1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在各层站门装置15设置有用于将层站门14设为上锁状态的联锁装置(未图示)。并且,在各联锁装置设有检测层站门14在全闭位置被设为上锁状态的情况的联锁开关19。来自联锁开关19的检测信号被输入电梯控制装置5。在轿厢8到达某个楼层、该楼层的层站门14被打开时,联锁开关19断开。因此,电梯控制装置5根据联锁开关19的状态,得知是否所有楼层的层站门14处于全闭状态,并且在结果为否定时得知是哪个楼层的层站门14被打开。实施方式1的层站门打开检测部是联锁开关19。电梯控制装置5根据来自联锁开关1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梯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装置,其中,该电梯装置具有:至少一台轿厢,其在井道内升降;多个层站门,其设于多个楼层的层站;至少一个层站门打开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层站门中的对应的层站门的打开;至少一个开闭装置,其对除层站出入口以外的、连通所述井道的内部和外部的至少一个开口部进行开闭;以及开闭控制部,其按照来自所述层站门打开检测部的检测信号,通过所述开闭装置对所述开口部进行开闭。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梯装置,其中,该电梯装置具有:至少一台轿厢,其在井道内升降;多个层站门,其设于多个楼层的层站;至少一个层站门打开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层站门中的对应的层站门的打开;至少一个开闭装置,其对除层站出入口以外的、连通所述井道的内部和外部的至少一个开口部进行开闭;以及开闭控制部,其按照来自所述层站门打开检测部的检测信号,通过所述开闭装置对所述开口部进行开闭,通过两个以上的所述层站门打开检测部分别检测两个以上楼层的所述层站门的打开,在两个以上楼层的层站与所述井道之间分别设有所述开口部,在检测出任意楼层的所述层站门被打开时,所述开闭控制部按照是哪个楼层的所述层站门被打开,来选择打开哪个楼层的所述开口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所述开闭控制部在所有楼层的所述层站门被关闭时,关闭所有的所述开口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所述开闭控制部在最下层的所述层站门被打开时,打开最上层的所述开口部。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圭悟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