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柱状机械抓斗式底样采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07167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9 07: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柱状机械抓斗式底样采泥器,包括柱形筒体结构,所述柱形筒体结构的下端设有闭合时与其封闭连接的抓斗,所述抓斗设有开合结构,所述柱形筒体结构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筒和外筒,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通过插销结构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巧妙,使用方便,省时省力,一次采集样品量大且采集效率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海洋、湖泊或河流底层沉积物采样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20米以下水深的深水区机械抓斗式采泥器。
技术介绍
在对水体进行生态或沉积物研究中往往需要采集如海洋、湖泊或河流等水底的泥品,然而采泥是一项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必须使用专门的采泥设备。如果由于采泥器采集失败或采集样本量少、采集样本质量不高等原因没有达到技术指标要求,那就需要不断重复操作,因此,采泥器采集泥样的成功率决定了相关科研的水平与进展。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一种抓斗式米泥器和一种箱式底样米泥器。其中,抓斗式采泥器主要是由两个尺寸相同的四分之一扇形抓斗颚板组成,在钢丝绳和两根杠杆驱动下使所述的一对颚板打开或闭合,从而抓取水体底层泥样。然而,由于其结构简单且自重较轻,适于松软底质。当用于石砾底质时,底样挖取可能较困难。同时,采泥器没有考虑到水体的流动,如海洋的潮流,所以很可能导致采泥器不能最有效地垂直抓取,甚至会抓取失败。箱式底样采泥器主要由方形箱体、闸板、操作杆和绳索四部分构成,通过闭合和开启闸板提拉PVC绳的提拉从而控制底样的采集。同样,箱式采泥器也没有考虑水体流动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深海区会更加明显。上述箱式底样采泥器在采泥过程中使用一种类似方箱结构的装泥部件,由于潮流的影响会导致采泥器倾倒触底以致采集失败,使得采泥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同时,上述的箱式底样采泥器每一次采样过程都需人力提拉绳索,无形之中增加了工作负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柱状机械抓斗式底样采泥器,该采泥器便于使用,工作效率高。本技术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柱状机械抓斗式底样采泥器,包括柱形筒体结构,所述柱形筒体结构的下端设有闭合时与其封闭连接的抓斗,所述抓斗设有开合结构,所述柱形筒体结构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筒和外筒,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通过插销结构固定。在所述外筒的外圆柱面的左右两侧对称地设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纵向导流片。所述开合结构包括门形驱动连杆,所述门形驱动连杆上设有上梁杆和分别固接在所述上梁杆两端的两根侧立杆,两根所述侧立杆分别滑动连接在两根导管内,两根所述导管分设在所述外筒的前后两侧,每根所述侧立杆的下端均与内侧连接板的上端和外侧连接板的上端铰接,所述内侧连接板的下端与抓斗内侧驱动板的上端铰接,所述抓斗内侧驱动板的下端与抓斗固接;所述外侧连接板的下端与抓斗外侧驱动板的上端铰接,所述抓斗外侧驱动板的下端与抓斗固接,所述抓斗外侧驱动板的中下部与所述抓斗内侧驱动板的中下部通过定位销铰接,所述定位销固接在所述外筒上;两根所述导管上部设有横梁,所述横梁的右侧与脱落挂钩的中部铰接,所述脱落挂钩包括成L形的本体,在L形本体的上端部两侧对称地设有两个水平挂柱,在所述L形本体的外端部设有第一配重;在所述上梁杆上设有与两个所述水平挂柱适配的挂托,当所述抓斗打开时,所述水平挂柱挂在所述挂托上。所述挂托成L形。 所述上梁杆上设有起吊结构,所述起吊结构包括与所述上梁杆固接的π形支撑杆,所述η形支撑杆上固接有一对吊耳,所述吊耳与一钟状部件的钟体铰接,所述钟状部件的顶部与一倒T形销的下部转动连接,所述倒T形销的上部与一倒U形吊环铰接。所述外筒的外面安装有第二配重。所述抓斗外侧驱动板在靠近所述抓斗的下部内侧设有增厚部分,所述增厚部分的顶部形成倾斜的抓斗限位台阶。所述内筒是由透明的有机玻璃制成的。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一)带有柱状结构的抓斗式设计可以一次采集较多的泥样,同时可以在内筒内插取更多的柱状管样,进行底泥的分层研究。二)同样尺寸的2个半圆盖形抓斗和推动其闭合与打开的驱动连杆机构,使得采泥器在采泥后的提起过程中合拢处可以到达理想的密封效果。三)利用采泥器自重设计的挂钩脱落结构,避免了使用人力来控制抓斗的闭合与打开。四)外筒两侧有可拆卸配重的设计,可根据实际水深增加或减少配重以在一定范围内满足采泥深度的要求。五)柱形筒体结构为内外空心圆筒嵌套结构,利用筒体两侧设计的插销结构,在一次采泥结束后,可以方便地拆下内筒来完成之后的柱状管采样工作,与此同时,可换上另一备用内筒进行下一次采集,从而缩短了一个工作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可以选用有机玻璃作为内筒的材料,这样在抓斗采泥的过程中内筒强度不仅可以得到满足,而且在柱状管采样过程中可以透过透明的有机玻璃观察泥样的质量。六)外筒外侧导流片和上端旋转结构的设计可以有效地避免潮流等水体流动带来的影响,尽量保持采泥器垂直触底,防止起吊绳索打结。综上所述,本技术设计巧妙,使用方便,省时省力,一次采集样品量大且采集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在抓斗开启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在抓斗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正视图;图4为图3的侧视图;图5为图3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外筒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内筒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抓斗内侧驱动板与抓斗连接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抓斗外侧驱动板与抓斗连接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外侧连接板或内侧连接板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脱落挂钩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门形驱动连杆的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起吊结构的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柱形筒体结构的剖示意图;图15为图14的俯视图;图16为本技术柱形筒体结构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 图16,本技术一种柱状机械抓斗式底样采泥器,包括柱形筒体结构,所述柱形筒体结构的下端设有闭合时与其封闭连接的抓斗22,所述抓斗设有开合结构,所述柱形筒体结构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筒20和外筒1,所述内筒20和所述外筒I之间通过插销结构固定。在所述外筒I的外圆柱面的左右两侧对称地设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纵向导流片4。所述开合结构包括 门形驱动连杆29,所述门形驱动连杆29上设有上梁杆和分别固接在所述上梁杆两端的两根侧立杆,两根所述侧立杆分别滑动连接在两根导管9内,两根所述导管9分设在所述外筒I的前后两侧,每根所述侧立杆的下端均与内侧连接板27-1的上端和外侧连接板27-2的上端铰接,所述内侧连接板27-1的下端与抓斗内侧驱动板23的上端铰接,所述抓斗内侧驱动板23的下端与抓斗22固接;所述外侧连接板27-2的下端与抓斗外侧驱动板24的上端铰接,所述抓斗外侧驱动板24的下端与抓斗22固接,所述抓斗外侧驱动板24的中下部与所述抓斗内侧驱动板23的中下部通过定位销25铰接,所述定位销25固接在所述外筒I上;两根所述导管9上部设有横梁,所述横梁的右侧与脱落挂钩17的中部铰接,所述脱落挂钩包括成L形的本体,在L形本体的上端部两侧对称地设有两个水平挂柱,在所述L形本体的外端部设有第一配重;在所述上梁杆上设有与两个所述水平挂柱适配的挂托30,当所述抓斗22打开时,所述水平挂柱挂在所述挂托30上。所述挂托30成L形。所述上梁杆上设有起吊结构,所述起吊结构包括与所述上梁杆固接的π形支撑杆10,所述π形支撑杆10上固接有一对吊耳11,所述吊耳11与一钟状部件的钟体12铰接,所述钟状部件12的顶部与一倒T形销15的下部转动连接,所述倒T形销15的上部与一倒U形吊环13铰接。所述外筒I的外面安装有第二配重21。所述抓斗外侧驱动板24在靠近所述抓斗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柱状机械抓斗式底样采泥器,包括柱形筒体结构,所述柱形筒体结构的下端设有闭合时与其封闭连接的抓斗,所述抓斗设有开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形筒体结构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筒和外筒,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通过插销结构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柱状机械抓斗式底样采泥器,包括柱形筒体结构,所述柱形筒体结构的下端设有闭合时与其封闭连接的抓斗,所述抓斗设有开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形筒体结构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筒和外筒,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通过插销结构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状机械抓斗式底样采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筒的外圆柱面的左右两侧对称地设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纵向导流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状机械抓斗式底样采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结构包括门形驱动连杆,所述门形驱动连杆上设有上梁杆和分别固接在所述上梁杆两端的两根侧立杆,两根所述侧立杆分别滑动连接在两根导管内,两根所述导管分设在所述外筒的前后两侧,每根所述侧立杆的下端均与内侧连接板的上端和外侧连接板的上端铰接,所述内侧连接板的下端与抓斗内侧驱动板的上端铰接,所述抓斗内侧驱动板的下端与抓斗固接;所述外侧连接板的下端与抓斗外侧驱动板的上端铰接,所述抓斗外侧驱动板的下端与抓斗固接,所述抓斗外侧驱动板的中下部与所述抓斗内侧驱动板的中下部通过定位销铰接,所述定位销固接在所述外筒上;两根所述导管上部设有横梁,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成卲万骏孙健袁德奎刘长根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