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压阀,该减压阀包括阀体(1)、阀芯(2)和节流通道(3),所述阀芯(2)容纳在所述阀体(1)内,所述阀体(1)上形成有进油口(P)、出油口(P1)和泄油口(L),所述节流通道(3)连通所述进油口(P)和所述出油口(P1),所述阀芯(2)能够沿轴向运动,以改变所述节流通道(3)的通流面积,其中,所述减压阀还包括阻尼孔(4),该阻尼孔(4)连通所述节流通道(3)和所述泄油口(L)。该减压阀的输出压力不会受到负载变化的影响,并且能够保持稳定的输出压力。(*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压阀
本技术涉及液压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减压阀。
技术介绍
在液压系统中,通常由一个液压泵向几个不同的执行元件供油,而各个执行元件 的工作压力一般都不相同,因此,液压泵的输出压力通常设置得较高,以满足整个系统的压 力需求。而对于工作压力较低的执行元件(即工作压力低于液压泵的输出压力),可以在该 执行元件的分支油路上设置减压阀,以降低流入该执行元件的油液的压力,达到其使用要 求,并且减压阀的出油口的输出压力稳定,能够保证该执行元件的输入压力的稳定。但是,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执行元件的负载发生变化,导致减压阀的出油口的输出压力会有 较大的波动,从而导致减压阀的输出压力不能保持恒定,只能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减压阀包括阀体I和容纳在阀体I内的阀芯2,阀体I上 形成有进油口 P、出油口 Pl和泄油口 L,阀体I内形成有连通进油口 P和出油口 Pl的节流 通道3,阀芯2能够沿轴向运动,以改变节流通道3的通流面积,从而改变减压阀的输出压 力。当进油口 P进油时,油液经过节流通道3流动到出油口 Pl,由于节流通道3的节 流作用,出油口 Pl输出的油液的压力低于进油口 P的压力;当出油口 Pl的压力不足以使阀 芯2发生运动时,阀芯2处于初始位置,出油口 Pl的输出压力稳定。当执行元件的负载发 生变化时,出油口 Pl的输出压力会有较大的波动,引起出油口 Pl的压力升高,出油口 Pl的 压力可能会大于或等于进油口 P的压力而不能保持低于进油口 P的压力的稳定压力,这样 减压阀就没有起到减压的作用。此时,阀芯2在出油口 Pl的压力作用下发生运动,从而减 小节流通道3的通流面积,进一步增大节流通道3的节流作用,降低出油口 Pl的输出压力 直到达到预定的稳定压力值,此时阀芯2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保持在阀体I内的一定位置。但是,减压阀的输出压力会受到负载变化的影响而不能保持为恒定的输出压力, 而只能使减压阀的输出压力在一定范围内,并且输出压力会发生波动,影响执行元件的工 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压阀,该减压阀的输出压力不会受到负载变化的 影响,并且能够保持稳定的输出压力。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减压阀,该减压阀包括阀体、阀芯和节流 通道,所述阀芯容纳在所述阀体内,所述阀体上形成有进油口、出油口和泄油口,所述节流 通道连通所述进油口和所述出油口,所述阀芯能够沿轴向运动,以改变所述节流通道的通 流面积,其中,所述减压阀还包括阻尼孔,该阻尼孔连通所述节流通道和所述泄油口。优选地,所述节流通道和所述阻尼孔均形成在所述阀芯内。优选地,所述节流通道包括径向通道和轴向通道,所述径向通道与所述进油口连通,所述轴向通道在所述出油口和所述阻尼孔之间延伸且与所述出油口和所述阻尼孔均连通。优选地,所述阻尼孔、所述轴向通道和所述出油口同轴设置。优选地,所述减压阀还包括止挡件,该止挡件设置在所述阀体的一端,且所述阀芯能够抵靠在所述止挡件上。优选地,所述止挡件为销轴,该销轴沿径向穿过所述阀体的一端。优选地,所述止挡件为连接头,该连接头沿轴向连接在所述阀体的一端,且所述出油口形成在所述连接头内。优选地,所述阀体内形成有弹簧腔,所述阻尼孔通过所述弹簧腔与所述泄油口连通。优选地,所述减压阀还包括弹簧和弹簧座,该弹簧和弹簧座均容纳在所述弹簧腔内,且所述弹簧弹性地卡接在所述阀芯的一端和所述弹簧座之间。优选地,所述减压阀还包括调节螺钉,该调节螺钉螺纹连接在所述阀体上,且所述弹簧座压靠在所述调节螺钉的一端。优选地,所述减压阀还包括锁紧螺母,该锁紧螺母套接在所述调节螺钉上。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出油口和泄油口之间设置有阻尼孔,该阻尼孔的孔径较小,不会影响减压阀的减压作用。当减压阀的出油口的输出压力受到负载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时,油液可以通过阻尼孔由泄油口排出,而不会影响阀芯的位置,从而这种压力波动可以通过阻尼孔而得到消除,保持了出油口的输出压力稳定。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现有技术的减压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减压阀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3是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减压阀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阀体2阀芯3节流通道4阻尼孔5止挡件6弹簧腔7弹簧8弹簧座9调节螺钉10锁紧螺母31径向通道32轴向通道P进油口Pl出油口L泄油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如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减压阀,该减压阀包括阀 体1、阀芯2和节流通道3,所述阀芯2容纳在所述阀体I内,所述阀体I上形成有进油口 P、 出油口 Pl和泄油口 L,所述节流通道3连通所述进油口 P和所述出油口 P1,所述阀芯2能 够沿轴向运动,以改变所述节流通道3的通流面积,其中,所述减压阀还包括阻尼孔4,该阻 尼孔4连通所述节流通道3和所述泄油口 L。由于在出油口 Pl和泄油口 L之间设置有阻尼孔4,该阻尼孔4的孔径较小,不会影 响减压阀的减压作用。当减压阀的出油口 Pi的输出压力受到负载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时,油液可以通过阻尼孔4由泄油口 L排出,而不会影响阀芯2的位置,从而这种压力波动 可以通过阻尼孔4而得到消除,保持了出油口 Pl的输出压力稳定。如图2和图3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节流通道3和所述 阻尼孔4均形成在所述阀芯2内。这种结构的减压阀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并且容易通过控 制阀芯2的运动来控制减压阀的节流作用。如图2和图3所示,节流通道3可以为任意的形状和结构,只要能够实现节流减压 的作用即可,优选地,所述节流通道3包括径向通道31和轴向通道32,所述径向通道31与 所述进油口 P连通,所述轴向通道32在所述出油口 Pl和所述阻尼孔4之间延伸且与所述 出油口 Pl和所述阻尼孔4均连通。阀芯2运动而改变径向通道31的通流面积,例如本技术中节流通道3形成在 阀芯2内,阀芯2和阀体I的相对位置改变,从而径向通道31的通流面积改变,以增大或者 减小节流作用,使得出油口 Pl的输出压力保持恒定。而出油口 Pl受到负载的影响发生变 化时,由于出油口 Pl通过轴向通道32和阻尼孔4与泄油口 L连通,油液可以快速地由泄油 口 L排出,从而将有波动的压力峰值消除,确保输出油口 Pl的压力不会继续上升,而是保持 一个稳定的输出压力。如图2和图3所示,为了方便出油口 Pl通过泄油口 L快速泄压,优选地,所述阻尼 孔4、所述轴向通道32和所述出油口 Pl同轴设置。由于阻尼孔4、轴向通道32和出油口 Pl 同轴设置,使得出油口 Pl的压力波动可以及时、快速地通过轴向通道32和阻尼孔4反馈到 泄油口 L,并且通过泄油口 L排出油液来消除压力波动,以保证输出压力稳定。为了对阀芯2的运动进行限位,优选地,所述减压阀还包括止挡件5,该止挡件5设 置在所述阀体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压阀,该减压阀包括阀体(1)、阀芯(2)和节流通道(3),所述阀芯(2)容纳在所述阀体(1)内,所述阀体(1)上形成有进油口(P)、出油口(P1)和泄油口(L),所述节流通道(3)连通所述进油口(P)和所述出油口(P1),所述阀芯(2)能够沿轴向运动,以改变所述节流通道(3)的通流面积,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压阀还包括阻尼孔(4),该阻尼孔(4)连通所述节流通道(3)和所述泄油口(L)。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压阀,该减压阀包括阀体(I)、阀芯(2 )和节流通道(3 ),所述阀芯(2 )容纳在所述阀体(I)内,所述阀体(I)上形成有进油口(P)、出油口(Pl)和泄油口(L),所述节流通道(3 )连通所述进油口( P )和所述出油口( PI ),所述阀芯(2 )能够沿轴向运动,以改变所述节流通道(3)的通流面积,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压阀还包括阻尼孔(4),该阻尼孔(4)连通所述节流通道(3)和所述泄油口(L)。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通道(3)和所述阻尼孔(4)均形成在所述阀芯(2)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通道(3)包括径向通道(31) 和轴向通道(32),所述径向通道(31)与所述进油口(P)连通,所述轴向通道(32)在所述出油口(Pl)和所述阻尼孔(4)之间延伸且与所述出油口(Pl)和所述阻尼孔(4)均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孔(4)、所述轴向通道(32)和所述出油口(Pl)同轴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减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压阀还包括止挡件(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先爱,
申请(专利权)人:常德中联重科液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