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画素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95105 阅读:3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10:28
一种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画素结构,其具有一第一次画素区、一第二次画素区与一第三次画素区。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画素结构包括一第一有机发光层与一第二有机发光层。第一有机发光层至少设置于第一次画素区与第二次画素区内,其中第一有机发光层包括一第一有机发光材料。第二有机发光层至少设置于第二次画素区与第三次画素区内,其中第一有机发光层与第二有机发光层于第二次画素区内重叠,且第二有机发光层包括一第二有机发光材料以及一第三有机发光材料。第一次画素区与第三次画素区具有不同的共振腔长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画素结构,尤指一种不需使用彩色滤光片的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画素结构。
技术介绍
电激发光显示面板(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由于具有主动发光、高对比、薄厚度与广视角等优点,可望成为新一代平面显示面板的主流产品。现行全彩电激发光显示面板主要系使用白光有机发光层产生白光,再利用彩色滤光片的滤光而形成三种不同原色光例如红光、绿光与蓝光,藉此显示出全彩的显示画面。然而由于白光属于宽频谱光源,通过彩色滤光片的滤光后所产生的红光、绿光与蓝光仍不够饱和,而使得色域不够高。另夕卜,彩色滤光片的滤光会造成50%的光损失,因此大幅提高了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消耗功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饱和度及低消耗功率的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画素结构。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画素结构,其具有一第一次画素区、一第二次画素区与一第三次画素区。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画素结构包括一第一阳极、一第二阳极、一第三阳极、一第一有机发光层、一第二有机发光层、一第一阴极、一第二阴极以及一第三阴极。 第一阳极、第二阳极与第三阳极分别设置于第一次画素区、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画素结构,具有一第一次画素区、一第二次画素区与一第三次画素区,该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画素结构包括:一第一阳极,设置于该第一次画素区内;一第二阳极,设置于该第二次画素区内;一第三阳极,设置于该第三次画素区内;一第一有机发光层,至少设置于该第一次画素区与该第二次画素区内,其中该第一有机发光层包括一第一有机发光材料;一第二有机发光层,至少设置于该第二次画素区与该第三次画素区内,其中该第一有机发光层与该第二有机发光层于该第二次画素区内重叠,该第二有机发光层包括一第二有机发光材料以及一第三有机发光材料;一第一阴极,设置于该第一次画素区内;一第二阴极,设置于该第二次画素区内;以及一第三...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2.05 TW 100144727;2012.05.17 TW 1011175821.一种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画素结构,具有一第一次画素区、一第二次画素区与一第三次画素区,该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画素结构包括 一第一阳极,设置于该第一次画素区内; 一第二阳极,设置于该第二次画素区内; 一第三阳极,设置于该第三次画素区内; 一第一有机发光层,至少设置于该第一次画素区与该第二次画素区内,其中该第一有机发光层包括一第一有机发光材料; 一第二有机发光层,至少设置于该第二次画素区与该第三次画素区内,其中该第一有机发光层与该第二有机发光层于该第二次画素区内重叠,该第二有机发光层包括一第二有机发光材料以及一第三有机发光材料; 一第一阴极,设置于该第一次画素区内; 一第二阴极,设置于该第二次画素区内;以及 一第三阴极,设置于该第三次画素区内; 其中于该第一次画素区内,该第一阳极与该第一阴极之间形成一第一微共振腔(microcavity),以及于该第三次画素区内,该第三阳极与该第三阴极之间形成一第三微共振腔,且该第一微共振腔与该第三微共振腔具有不同的共振腔长度(cavity length)。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画素结构,其特征在于,于该第二次画素区内,该第二阳极与该第二阴极之间形成一第二微共振腔,该第一有机发光层更设置于该第三次画素区内,该第一微共振腔、该第二微共振腔与该第三微共振腔具有不同的共振腔长度,且该第一次画素区、该第二次画素区与该第三次画素区分别用以提供一第一原色光、一第二原色光与一第三原色光。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画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有机发光层系为一连续结构层,连续分布于该第一次画素区、该第二次画素区与该第三次画素区,该第二有机发光层系为一连续结构层,连续分布于该第二次画素区与该第三次画素区,且该第一有机发光层与该第二有机发光层于该第二次画素区与该第三次画素内重叠。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画素结构,其特征在于,另包括 至少一第一电洞传输层,位于该第一次画素区内; 至少一第二电洞传输层,位于该第二次画素区内;以及 至少一第三电洞传输层,位于该第三次画素区内; 其中该至少一第一电洞传输层、该至少一第二电洞传输层与该至少一第三电洞传输层具有不同的厚度,以分别使该第一微共振腔、该第二微共振腔与该第三微共振腔具有不同的共振腔长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画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原色光的波长大于该第二原色光的波长,该第二原色光的波长大于该第一原色光的波长,且该第三电洞传输层的载子迁移率(carrier mobility)不同于该第二电洞传输层的载子迁移率。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画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电洞传输层包括一复合层电洞传输层,且该复合层电洞传输层包括相互堆叠的一低载子迁移率电洞传输层与一高载子迁移率电洞传输层。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画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电洞传输层包括一单层电洞传输层,且该单层电洞传输层包括具有低载子迁移率的一电洞传输材料与具有高载子迁移率的一电洞传输材料混合而成。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画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有机发光层的该第三有机发光材料系位于该第二有机发光材料与该第三电洞传输层之间,且该第三电洞传输层的载子迁移率小于该第二电洞传输层的载子迁移率。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画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有机发光层的该第二有机发光材料系位于该第三有机发光材料与该第三电洞传输层之间,且该第三电洞传输层的载子迁移率大于该第二电洞传输层的载子迁移率。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画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有机发光材料为一蓝光有机发光材料,该第二有机发光材料系为一绿光有机发光材料,且该第三有机发光材料系为一红光有机发光材料。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画素结构,其特征在于,另包括 至少一第一透明电极层,位于该第一次画素区内; 至少一第二透明电极层,位于该第二次画素区内;以及 至少一第三透明电极层,位于该第三次画素区内; 其中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孟庭朱妙采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