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结构及使用此按键结构的按键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94814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08: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及使用此按键结构的按键模块。所述按键结构,包括盖体与按键。盖体具有内侧、外侧、位于内侧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和连通内侧与外侧的开口,其中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位于开口的相对两侧边。按键组装至盖体。按键具有本体与从本体的周缘延伸出的第一裙部与第二裙部。本体的局部穿过开口并突出至外侧,且第一裙部与第二裙部位于内侧,其中第一裙部抵接于第一表面,第二裙部与第二表面之间存在一间隙。另提供一种包括盖体、按键、基板及可挠性支撑件的按键结构,以及一种使用前述按键结构的按键模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按键结构及使用此按键结构的按键模块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电子产品,例如计算机、翻译机等,充斥于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其中,不论何种电子产品,其人机界面多需利用键盘作为输入工具。因此,键盘的按键结构的设计也逐渐为业者所重视。尤其是产品本体设计越来越薄,按键空间也越来越少,相对按键行程也越来越短,如何让有限的空间产生较大的按压行程为本专利技术的设计主旨。无论是计算机的键盘或是其他电子产品的键盘,除了要让使用者在按压按键时,各个按键能抵压电路板上的接点而达到其输入的功能之外,更需要让使用者感受到良好的按压手感以及足够的按键行程。以现有的按键结构设计为例,主要可分为直上直下式按压以及旋转式按压两大类型。然而,直上直下式因其按压行程受限,并无法提供较佳的按压手感,而旋转式因其按键需有转轴结构方能达到其旋转效果,因而无论在模具设计方面,或射出成型的过程,多因此转轴结构而产生较复杂的结构与较高的模具成本,无法符合经济效益。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按键结构,能符合成本考量,并具备良好的旋转按压手感以及增加较多(长)的按键行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及使用此按键结构的按键模块。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具有足够的按压行程及较佳的按压手感。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按键模块,具有较广的适用范围与较低的制造成本。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包括盖体与按键。盖体具有内侧、外侧、位于内侧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与连通内侧与外侧的开口,其中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位于开口的相对两侧边。按键组装至盖体。按键具有一本体与从本体的周缘延伸出的第一裙部与第二裙部。本体的局部穿过开口并突出至外侧,且第一裙部与第二裙部位于内侧,其中第一裙部抵接于第一表面,第二裙部与第二表面之间存在间隙。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包括盖体、按键、基板以及可挠性支撑件。盖体具有内侦U、外侧与连通内侧与外侧的开口。按键组装至盖体。按键具有本体与从本体的周缘延伸出的第一裙部与第二裙部。本体的局部穿过开口并突出至外侧,且第一裙部与第二裙部位于内侧。基板设置在盖体的内侧。可挠性支撑件设置在盖体与基板之间,可挠性支撑件具有板体、第二凸部与镂空部。第二凸部与镂空部位于板体与基板之间,第一裙部与第二裙部抵接在可挠性支撑件上。第二裙部在基板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于第二凸部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且第一裙部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镂空部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按键模块,包括盖体、框架、至少一按键组、基板及可挠性支撑件。盖体具有内侧、外侧、位于内侧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及连通内侧与外侧的多个开口。框架组装在盖体的内侧。按键组组装在框架内,且按键组包括多个按键。各按键具有一本体与从本体的周缘延伸出的第一裙部与第二裙部。本体的局部穿过相应的开口并突出至外侦牝且第一裙部与第二裙部位于本体的相对两侧,其中第一裙部抵接于第一表面,第二裙部与第二表面之间存在间隙。基板设置在盖体的内侧。可挠性支撑件设置在盖体与基板之间,第一裙部与第二裙部抵接在可挠性支撑件上。第一裙部在基板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于第二凸部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且第二裙部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镂空部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与第一裙部位于同一几何平面上,而第二裙部相对于第一裙部呈一减薄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表面、第一裙部的顶面与第二裙部位于同一几何平面上,而第二表面相对于第一表面呈一减薄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本体具有突出于外侧的顶面,且顶面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位于本体的相对两侧。第一端与第一裙部位于本体的同一侧,第二端与第二裙部位于本体的另一同侧,第一端突出于外侧的距离大于第二端突出于外侧的距离。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裙部背离本体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一裙部背离本体的延伸长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按键结构还包括一基板与一可挠性支撑件。基板设置在盖体的内侧,可挠性支撑件设置在盖体与基板之间,且按键抵接在可挠性支撑件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可挠性支撑件具有一第一凸部,嵌设于本体。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可挠性支撑件还具有一板体、至少一第二凸部与一镂空部。第二凸部抵接于基板上,镂空部与第二凸部位于板体的同一表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裙部在基板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于第二凸部在基板上的正投影。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裙部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镂空部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按键模块包括多个按键组,且这些按键组可拆卸地组装至框架。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按键组与框架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按键结构中,按键本体具有延伸的第一裙部及第二裙部,其中第一裙部抵接在盖体内侧的第一表面,而第二裙部与第二表面之间存在一间隙。当使用者按压按键时,间隙使按键具旋转空间。再者,按键结构还包括一可挠性支撑件,可挠性支撑件在第一裙部的下方为镂空部,在第二裙部的下方为第二凸部。当使用者按压按键时,第一裙部的下方镂空而无支撑点,第二裙部的下方为第二凸部而具有支撑点,此支撑点使按键产生旋转的手感,配合前述的间隙,按键被使用者按压后当行程倒底时,这一部分的间隙会使旋转行程可增加使用者有旋转按压的手感以及较长的按压行程。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按键模块是由至少一个按键组所组合而成,换句话说,通过前述的按键结构,同一型态的按键可与框架以一体成型的射出技术所制造出来,进而能再将多种型态的按键组组合成按键模块。此举不但因前述按键结构而提供使用者良好的旋转按压手感以及足够的按键行程,更因组合式结构而让按键模块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以及较低的生产成本。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按键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按键结构的的爆炸图;图3A是图1的按键结构沿线AA’的剖面示意图;图3B是图3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3A的按键转动至第二位置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按键模块的按键组及框架的爆炸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的一种按键模块的按键组及框架的组装图。附图标记说明100、200 :按键结构;110、210:盖体;`112、212:内侧;114:外侧;116:开口;116a、116b :侧边;118,226a :减薄结构;110a、210a :第一表面;110b、210b :第二表面;120、220、322、422 :按键;122 :本体;122a :第一侧;122b :第二侧;124,224 :第一裙部;126,226 :第二裙部;1226、126a :顶面;1226a、422a :第一端;1226b、422b :第二端;dl、d2:延伸长度;130、230 :基板;132:印刷电路板;134:电路薄膜;134a:圆顶接垫;140,240 :可挠性支撑件;142 :第一凸部;144 :板体;146 :第二凸部;148:镂空部;149 :第三凸部;300 :按键模块;320A、320B、420 :按键组;350,450 :框架;G1、G2:间隙;Al :第一旋转轴;A2 :第二旋转轴;P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盖体,具有一内侧、一外侧、位于该内侧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及连通该内侧与该外侧的一开口,其中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位于该开口的相对两侧边;以及一按键,组装至该盖体,该按键具有一本体与从该本体的周缘延伸出的一第一裙部与一第二裙部,该本体的局部穿过该开口并突出至该外侧,且该第一裙部与该第二裙部位于该内侧,其中该第一裙部抵接于该第一表面,该第二裙部与该第二表面之间存在一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盖体,具有一内侧、一外侧、位于该内侧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及连通该内侧与该外侧的一开口,其中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位于该开口的相对两侧边;以及一按键,组装至该盖体,该按键具有一本体与从该本体的周缘延伸出的一第一裙部与一第二裙部,该本体的局部穿过该开口并突出至该外侧,且该第一裙部与该第二裙部位于该内侧,其中该第一裙部抵接于该第一表面,该第二裙部与该第二表面之间存在一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该第二表面与该第一裙部位于同一几何平面上,而该第二裙部相对于该第一裙部呈一减薄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该第一裙部与该第二裙部的顶面位于同一几何平面上,而该第二表面相对于该第一表面呈一减薄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具有突出于该外侧的一顶面, 且该顶面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位于该本体的相对两侧,该第一端与该第一裙部位于该本体的同一侧,该第二端与该第二裙部位于该本体的另一同侧,该第一端突出于该外侧的距离大于该第二端突出于该外侧的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裙部背离该本体的延伸长度, 大于该第一裙部背离该本体的延伸长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基板,设置在该盖体的该内侧;以及一可挠性支撑件,设置在该盖体与该基板之间,该按键抵接在该可挠性支撑件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可挠性支撑件具有一第一凸部,嵌设于该本体。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可挠性支撑件还具有一板体、至少一第二凸部与一镂空部,该第二凸部抵接于该基板上,该镂空部与该第二凸部位于该板体的同一表面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裙部在该基板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于该第二凸部在该基板上的正投影。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裙部在该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该镂空部在该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1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盖体,具有一内侧、一外侧与连通该内侧与该外侧的一开口 ;一按键,组装至该盖体,该按键具有一本体与从该本体的周缘延伸出的一第一裙部与一第二裙部,该本体的局部穿过该开口并突出至该外侧,且该第一裙部与该第二裙部位于该内侧;一基板,设置在该盖体的该内侧;以及一可挠性支撑件,设置在该盖体与该基板之间,该可挠性支撑件具有一板体、一第二凸部与一镂空部,其中该第二凸部与该镂空部位于该板体与该基板之间,该第一裙部与该第二裙部抵接在该可挠性支撑件上,且该第一裙部在该基板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于该第二凸部在该基板上的正投影,该第二裙部在该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该镂空部在该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该第二表面与该第一裙部位于同一几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亮远黄义峯陈元杰
申请(专利权)人:金宝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