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观察斑须蝽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斑须蝽虫体酒精中浸泡;(2)将浸泡于酒精中的斑须蝽标本取出,在解剖镜下镜检,制作玻片;(3)将制成的标本玻片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快速观察出斑须蝽的特征,分析出斑须蝽的虫龄,以便找到合适的方法处理斑须蝽,减少对农作物的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昆虫分类学领域,特别是。
技术介绍
斑须蝽,学名Dolycoris baccarum(Linnaeus),属半翅目蝽科,又称细毛蝽、臭大姐。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是蝽科分布最广的种类之一,危害多种蔬菜、药材等植物。寄主主要有小麦、大麦、粟(谷子)、玉米、白菜、油菜、甘蓝、萝卜、豌豆、胡萝卜、葱及其他农作物。成虫和若虫刺吸嫩叶、嫩茎及穗部汁液。茎叶被害后,出现黄褐色斑点,严重时叶片卷曲,嫩茎凋萎缩,影响生长,减产减收。斑须蝽成虫体长8 13. 5毫米,宽约6毫米,椭圆形,黄褐色或紫褐色,体背密被白绒毛和黑色小刻点;喙细长,紧贴于头部腹面。前胸背板前面呈浅黄色,后部暗黄色。小盾片近三角形,末端钝而光滑,黄白色。前翅革片红褐色,膜片黄褐色,透明,超过腹部末端。胸腹部的腹面淡褐色,散布零星小黑点,足黄褐色,腿节和胫节密布黑色刻点。卵粒圆筒形,初产浅黄色,近孵化时呈现灰黄色,卵壳有网纹,生白色短绒毛。卵排列整齐,成块。斑须蝽遇低温常停止活动,潜伏在植株下部,叶基或地面土缝中,天气晴好温暖时,则爬向植株顶部,并频繁飞翔、交尾与产卵。夏季中午炎热时,成虫也往往潜伏于植株下部、叶背、地面土缝中以躲避高温,而在早晚较凉爽时进行取食、交尾、产卵。降雨和高温不利于斑须蝽生存。长势好的农田,斑须蝽迁入越早,发生量也越大。斑须蝽每年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黄河以北地区I 2代,长江以南地区:Γ4代。以成虫在田间杂草、枯枝落叶、植物根际、树皮裂缝及屋檐下等隐蔽处越冬。4月初开始活动,4月中旬交尾产卵,4月底5月初幼虫孵化,第一代成虫6月初羽化,6月中旬为产卵盛期;第二代于6月中下旬7月上旬幼虫孵化,8月中旬开始羽化为成虫,10月上中旬陆续越冬。在黄淮流域第一代发生于4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发生于6月下旬至9月中旬,第三代发生于7月中旬一直到翌年6月上旬。后期世代重叠现象明显。斑须蝽成虫羽化后I天即开始取食,3 4天进行交配产卵,此期为害最重。成虫具微弱趋光性,在强日照下多栖于叶背,弱日照或阴天,则多在嫩叶或花蕾,幼果上刺吸汁液,取食为害。斑须蝽为多食性害虫,成虫必须吸食寄主植物的花器营养物质,才能正常产卵繁殖,卵聚生成块,每块12 24粒,多将卵产在作物上部叶片正面或花蕾或果实的包片等幼嫩部位上,呈多行整齐排列。初孵若虫群集危害,2龄后扩散危害。成虫及若虫有恶臭,均喜群集于作物幼嫩部分和穗部吸食汁液,自春至秋继续危害。斑须蝽为害范围广,且为害植物种类多,致使作物减产,经济效益受损。斑须蝽是黑龙江省近年来农业生产新发生的一种害虫,主要为害玉米、甜菜和马铃薯。2000年斑须蝽仅在黑龙江省个别市县造成危害,2001年发展到绥化、哈尔滨等20余个市县,发生面积约41. 3万公顷,2002年以后该虫仍在部分地区造成危害。烟田常见的蝽类害虫,以斑须蝽发生较为普遍。据有关资料报道,近年来在安徽、山东、河南等地烟区危害日趋严重。斑须蝽危害烟草时,成、若虫均以刺吸式口器在顶端叶片或嫩茎上刺吸汁液,以至被刺处留下黄白色至微黑色斑点,特别是其唾液对植物组织有破坏。黑莓是世界粮农组织(FAO) 1993年向世界推荐的第三代水果之一。1995年由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兴农种子公司从美国引种成功,1997年被市科委、市财政局列为农业重点推广项目,是深受人们欢迎的“绿色食品”。近几年来,在薛城区南石镇黑莓生产园发现,斑须蝽在不同程度地危害黑莓。5 7月份是危害盛期。成、若虫喜栖息于果穗间刺吸果汁,有时一果上有多头成、若虫争食现象。在4飞月份,斑须蝽危害植株嫩芽,造成幼叶枯死、新梢“破头疯”。青嫩幼果受害,造成果粒不能正常发育膨大,成为畸形果。成熟果被刺吸汁液,晴旱天果粒萎瘪,果粒无光泽;遇雨水果粒褪色变质,成白化果,口感变差,失去商品价值。一般造成减产5%,严重可达15%左右。通过调查,该虫具有突发性,对农业生产构成较大威胁,应采取有效的综防措施,减轻或杜绝该虫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目前,对斑须蝽各龄若虫之间的特征识别相关研究较少,在实际生产中很难找到依据。斑须蝽的防治方法多种多样。在农业防治上,要搞好田间卫生,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枯枝落叶,冬耕和清理菜地,可消灭部分越冬成虫,减少越冬虫口。产卵盛期仔细观察,及时消灭卵块和初孵化若虫,也可人工摘除卵块。在成虫发生时,利用其假死性,振动植株,落地后将其迅速捕捉杀死。药剂防治方面,重点喷药防治成虫和1,2龄若虫。在若虫期或成虫刚迁农田时防治I 2次。可供选用的药 剂有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或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48%毒死蜱(乐斯本)2000倍液,2. 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氰戊菊酯,或2.5%功夫乳油3000 4000倍液等,间隔7 10天。斑须蝽有许多种天敌,其中华姬猎蝽可捕食若虫,卵寄生蜂可寄生卵,都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因此,我们应全面的了解斑须蝽的虫龄,才能达到全方位的防治此害虫的目的。斑须蝽在各个若虫阶段的体表结构特征比较相近,不易区别,尤其是1,2龄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能够快速观察斑须蝽各虫龄段的特征。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包括如下步骤( I)将斑须蝽虫体酒精中浸泡;(2)将浸泡于酒精中的斑须蝽标本取出,在解剖镜下镜检,制作玻片;(3)将制成的标本玻片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所述的制作玻片包括如下步骤(I)将若虫的整体或成虫的各部分放入10% 1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5 8个小时;成虫先将成虫的头、翅以及足全部取下,用剪刀或刀片将成虫虫体的两侧缘切开,用镊子轻轻拉开背板和腹板,将内脏及肌肉全部去除,清理干净,再将尾节相连处割断,得到成虫的前胸背板、中胸小盾片、腹部背板、腹部腹板。(2)用清水浸泡清洗直至与标本体内的污水交换干净;(3)用染色剂染色2 3分钟,取出标本冲掉多余染色剂,放入载玻片中;(4)用30%、50%、70%、85%、95%、100%六种不同浓度的酒精进行逐级脱水,边脱水边整姿;(5)滴适量的二甲苯透明,用吸水纸吸干净后,滴中性树脂,盖玻片封片。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快速观察出斑须蝽的特征,分析出斑须蝽的虫龄,以便找到合适的方法处理斑须蝽,减少对农作物的伤害。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将成虫在酒精中浸泡,进行解剖。解剖成虫时,先将成虫的头、翅以及足全部取下,用剪刀或刀片将成虫虫体的两侧缘切开,用镊子轻轻拉开背板和腹板,将内脏及肌肉全部去除,清理干净,再将尾节相连处割断,得到前胸背板、中胸小盾片、腹部背板和腹部腹板。将肢解出的斑须蝽成虫的前胸背板、中胸小盾片、腹部背板、腹部腹板放入10% 1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5 8个小时,用清水浸泡清洗直至与标本体内的污水交换干净,用染色剂染色2 3分钟,取出标本冲掉多余染色剂,放入载玻片中,用30%、50%、70%、85%、95%、100%六种不同浓度的酒精进行逐级脱水,边脱水边整姿,随后滴适量的二甲苯透明,用吸水纸吸干净后,滴中性树脂,盖玻片封片。将制成的标本玻片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斑须蝽象成虫虫体的体表结构特征成虫触角5节,黑色,各节端部和基部淡黄色,呈黑黄相间特点。前足腿节中部有一簇密集在一起的毛,在观察时较为明显。成虫前胸背板和中胸小盾片上密布刻点,前胸背板刻点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观察斑须蝽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斑须蝽虫体酒精中浸泡;(2)将浸泡于酒精中的斑须蝽标本取出,在解剖镜下镜检,制作玻片;(3)将制成的标本玻片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观察斑须蝽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斑须蝽虫体酒精中浸泡; (2)将浸泡于酒精中的斑须蝽标本取出,在解剖镜下镜检,制作玻片; (3)将制成的标本玻片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观察斑须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作玻片包括如下步骤 (1)将若虫的整体或成虫的各部分放入10% 1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5 8个小时; (2)用清水浸泡清洗直至与标本体内的污水交换干净; (3)用染色剂染色2 3分钟,取出标本冲掉多余染色剂,放入载玻片中; (4)用30%、5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铁顺,赵亮,柯盛发,赵永和,刘青,吴建平,闵宇,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