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液管自动缠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87772 阅读:3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0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输液管自动缠绕装置,包括:旋转支座,其通过一旋转轴与传动机构连接,动力驱动旋转轴带动旋转支座旋转,该旋转支座一端外侧设置有夹紧头;支撑杆,其为对称布置的两根,两支撑杆下端分别安装在旋转支座相对的两端端部;缠绕头,其为并排对称并间隔一定距离布置的两个,两缠绕头一端分别与一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待缠绕的输液管沿垂直于两缠绕头的轴线方向输送到缠绕头上,一端端部通过夹紧头夹紧,旋转支座旋转带动缠绕头旋转,进而将输液管缠绕成圈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输液管缠绕装置可以对输液管自动夹紧、缠绕和松开,自动化程度高,易于实现输液管的自动上料和缠绕好后的自动抓取,可以实现缠绕的完全自动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生产设备
,具有涉及一种管状医疗器械的缠绕装置。
技术介绍
医疗行业里,一次性使用输液管经常用到。输液管一般是由滴斗组件、导管、穿刺器、药液过滤器、流量调节器、静脉针等组成,这类管状医疗器械在出厂时都需要将其缠绕包装起来,使用时不需要再次消毒,只需拆开包装就可以使用。传统工艺中对输液管的缠绕都是通过手工操作进行的,但手工操作最大的缺点在于容易附上病菌,往往要对包装工人进行严格的消毒,同时要在巨大的无菌净化车间内进行操作,需消耗大量的能源和生产空间。另外,由于输液管长度较长,手工包装的效率也较低。中国专利文献200810063756. 5公开了一种管状医疗器械的绕圈装置,该装置由机座、转盘、定位件、芯轴以及升降机构组成。该装置能完成管状医疗器械的缠绕,但是任然需要人工辅助操作,特别是管状医疗器械的上料以及缠绕后的抓取都是人工操作,很难实现自动化,因此缠绕效率也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输液管手工缠绕的缺点,提供一种能自动完成输液管缠绕的缠绕装置,该装置结合输液管的自动上料,实现完全自动化的缠绕,并可以使缠绕后下一工序能够自动抓取。本专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输液管自动缠绕装置,用于实现将组装好的输液管自动缠绕成圈束,以便封装,其特征在于,该自动缠绕装置包括:旋转支座(1),其通过一旋转轴(13)与传动机构连接,动力驱动该旋转轴(13)带动旋转支座(1)旋转,该旋转支座(1)一端外侧设置有夹紧头(8,9),用于在缠绕开始前夹紧输液管一端端部;支撑杆(4,5),其为对称布置的两根,两支撑杆(4,5)下端分别安装在所述旋转支座(1)相对的两端端部;缠绕头(6,7),其为并排对称并间隔一定距离布置的两个,两缠绕头(6,7)一端分别与一支撑杆(4,5)的上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用于缠绕输液管;待缠绕的输液管沿垂直于两缠绕头(6,7)的轴线方向输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液管自动缠绕装置,用于实现将组装好的输液管自动缠绕成圈束,以便封装,其特征在于,该自动缠绕装置包括旋转支座(I ),其通过一旋转轴(13)与传动机构连接,动力驱动该旋转轴(13)带动旋转支座(I)旋转,该旋转支座(I) 一端外侧设置有夹紧头(8,9),用于在缠绕开始前夹紧输液管一端端部;支撑杆(4,5),其为对称布置的两根,两支撑杆(4,5)下端分别安装在所述旋转支座(I)相对的两端端部;缠绕头(6,7),其为并排对称并间隔一定距离布置的两个,两缠绕头(6,7)—端分别与一支撑杆(4,5 )的上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用于缠绕输液管;待缠绕的输液管沿垂直于两缠绕头(6,7)的轴线方向输送到缠绕头上,其一端端部通过所述夹紧头(8,9 )夹紧,所述旋转支座(I)旋转带动所述缠绕头(6,7 )旋转,进而将输液管缠绕成圈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液管自动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支座(I)的该相对的两端上分别开有内孔,两伸缩杆(2,3)分别同轴设置在一个内孔中,并分别可在各自对应的内孔中相对轴向移动,各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友民张如杰吴波贾广飞刘奥何纯李延磊魏松林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