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式等离子割炬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8775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等离子割炬,特别是接触式等离子割炬,其结构有笔形的弯头形两种。两者都通过使用一种螺旋槽式的电极的割嘴,提高了电离效果,改进了冷却方式,笔形割炬的工作气体可由空气改成氧气,其冷却方式可由单一气体冷式改成单一水冷式或气水混合式,这就提高了割炬对切割条件的适应性,扩大了割炬适用范围。该割炬可切割板厚为0.1~20毫米的不锈钢、碳钢,6毫米以下铜或铝。(*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等离子割炬,特别是接触式等离子割炬。该割炬专用于切割金属薄板。现有的接触式等离子割炬(或焊炬),其电极结构一般为空心或实心圆柱体,割咀(或焊咀)结构为一般的圆锥漏斗形(见美国专利US4558201和日本专利特开昭58-51791)。这种电极和割咀寿命短,同时,工作气体是以切线式直接进入电离室,所以电离效果差,能量利用率低。一种割炬,一般只能使用一种工作气体,也就是只能使用空气或氧气(见日本《焊接技术》,No.10,p29,1983,日本专利特开昭59-229282),与此相关,割咀的冷却,只能使用空气冷却或水冷却(日本《焊接技术》No.8,p15,1986,No.4,p99,1980),这就限制了割炬的适用范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量利用率高、关键零件寿命长、适用范围广的接触式等离子割炬。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两种结构的接触式等离子割炬实现的。一种是笔形接触式空气或氧气等离子割炬。其结构是将一般的空心圆柱电极改成螺旋槽式空心圆柱电极。改进的电极结构由三部分组成,下部为球头形小圆柱体,其球端嵌有锆或铪;中部为带有多头螺旋槽的大圆柱体;上部为带有内螺纹的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触式等离子割炬,包括电极(1)、割咀(2)、割咀盖(3)、壳体(4)、中心气管(8),其特征是电极(1)采用螺旋槽式空心圆柱结构,下部为球头形小圆柱体(1-a),其球端嵌有锆或铪,中部为带有多头螺旋槽的大圆柱体(1-b),上部为一带有内螺纹的光滑圆柱体(1形槽(1-d),槽底有多个径向孔(1-e),其位置与螺旋槽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式等离子割炬,包括电极(1)、割咀(2)、割咀盖(3)、壳体(4)、中心气管(8),其特征是电极(1)采用螺旋槽式空心圆柱结构,下部为球头形小圆柱体(1-a),其球端嵌有锆或铪,中部为带有多头螺旋槽的大圆柱体(1-b),上部为一带有内螺纹的光滑圆柱体(1形槽(1-d),槽底有多个径向孔(1-e),其位置与螺旋槽对应。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式等离子割炬,其特征是割咀(2)采用螺旋槽式漏斗结构,其下部为带有多头螺旋槽的小圆柱体(2-a),其中心钻有工作气体喷射孔,上部为带凸缘的圆锥漏斗形(2-b)。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割炬,其特征是电极(1)的上部与阴杆(7)连接,电极(1)的外周与导气套(6)配合,导气套(6)内腔上部有环形槽(6-a)和径向孔(6-b),阴极杆(7)外圆周与绝缘套(11)配合,阴极杆(7)上部与顶盖(12)连接,顶盖(12)内腔有弹簧(13)及弹簧座(14),弹簧座(14)与塔形接头(15)、气电缆(16)连接。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割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俊全欧阳涛卢崇仁
申请(专利权)人:核工业部第六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