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磨背机的机械手调节机构,包括机架台和分别设于机架台两侧的左进给限位装置、右进给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左进给限位装置包括左第一固定座、左第一驱动件、左第一滑座、左第二驱动件、左第二滑座和主动辊支架;右进给限位装置包括右第一固定座,右第一驱动件、右第一滑座、右第二驱动件、右第二滑座、握持部和握持部驱动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该机械手调节机构的左进给限位装置和右进给限位装置各自具有上下两套移动机构,下移动机构对主动辊的位置进行初步定位,上移动机构对主动辊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可见,通过二次定位后可将主动辊调整到所需的精确位置,从而控制同步带的磨削量,提高同步带的成品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制造汽车传动带和工业同步带的磨背机,具体是指一种立式磨背机的机械手调节机构。
技术介绍
传统磨背机的磨削进给一般都采用一套进给传动装置,进给磨削砂轮或进给被磨削带筒,完成磨削过程,由于只有一套进给传动装置,因而在磨削较宽的带筒时,精度较难保证,磨削精度受设备机械加工精度的制约并且影响较大,精度调整和修正较为复杂。目前大多数的传统磨背机针对传统磨背机的这一缺陷,进行了改进,比如专利号为ZL200420098671. 8(授权公告号为CN2749619Y)的中国技术专利便公开了《同步带磨削机双边定位式磨削进给装置》,该磨削进给装置包括固定在机架体上的主动辊摆动进给装置,左进给限位装置和右进给限位装置分别固定在限位装置固定架的两端,且分别与左进给定位板和右进给定位板接触。虽然,该技术具有下述优点采用两套进给限位装置,对主动辊两端的支撑架上的进给定位板位置分别进行控制,使主动辊与磨削辊在进给过程中保持平行,进而提高同步带磨削精度,两套进给限位装置分别调整和修正两端进给装置的进给量,使较宽带筒两端的磨削量更为均匀,磨削精度受设备机械加工精度的制约和影响较小,精度调整、修正较为简单。但是,其对于带筒磨削量的整体精度控制还有待进一步提闻。专利技术内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调节方便并使同步带磨削精度更为精确的立式磨背机的机械手调节机构。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立式磨背机的机械手调节机构,包括机架台和分别设于机架台两侧的左进给限位装置、右进给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进给限位装置包括左第一固定座、左第一驱动件、左第一滑座、左第二驱动件、左第二滑座和主动辊支架,所述的左第一滑座支承在左第一固定座上并在左第一驱动件作用下相对左第一固定座前后向滑动,所述的左第二滑座支承在左第一滑座上并在左第二驱动件作用下相对左第一滑座前后向滑动,所述的主动辊支架安装在所述左第二滑座上并与其保持同步移动,磨背机主动辊的左端部固定在该主动辊支架上;所述的右进给限位装置包括右第一固定座,右第一驱动件、右第一滑座、右第二驱动件、右第二滑座、握持部和握持部驱动件,所述的右第一滑座支承在右第一固定座上并在右第一驱动件作用下相对右第一固定座前后向滑动,所述的右第二滑座支承在右第一滑座上并在右第二驱动件作用下相对右第一滑座前后向滑动,所述的握持部通过握持部驱动件能释放和握持主动辊的右端部。左第一驱动件和右第一驱动件用来对主动辊的位置进行初步定位,优选地,所述的左第一驱动件包括有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一蜗轮蜗杆副,所述第一伺服电机通过第一蜗轮蜗杆副传动而驱动所述的左第一滑座前后向移动,所述的右第一驱动件包括有第二伺服电机和第二蜗轮蜗杆副,所述第二伺服电机通过第二蜗轮蜗杆副传动而驱动所述的右第一滑座前后向移动。左第二驱动件和右第二驱动件分别在左第一驱动件和右第一驱动件的基础上用来对主动辊的位置进行精细定位,优选地,所述的左第二驱动件采用第一油缸,第一油缸的活塞杆固定所述的左第二滑座上,所述的右第二驱动件采用第二油缸,第二油缸的活塞杆固定在所述的右第二滑座上。当然,除了采用油缸外,还可以采用气缸来代替油缸。为了使握持部能释放和握持主动辊,所述的握持部驱动件采用翻转气缸,该翻转气缸安装在所述的右第二滑座上并与其保持同步移动。为了使左第一滑座相对左第一固定座以及左第二滑座相对左第一滑座之间滑动较为稳定、灵活,所述左第一固定座的顶部固定有前后向分布的左第一导轨,所述左第一滑座的底部开有与左第一导轨相配合的左第一滑槽,所述左第二滑座的底部固定有前后向分布的左第二导轨,所述左第一滑座的顶部开有与左第二导轨相配合的左第二滑槽;所述右第一固定座的顶部固定有前后向分布的右第一导轨,所述右第一滑座的底部开有与右第一导轨相配合的右第一滑槽,所述右第二滑座的底部固定有前后向分布的右第二导轨,所述右第一滑座的顶部开有与右第二导轨相配合的右第二滑槽。为了使各滑座的移动更为稳定,所述的左第一导轨、左第二导轨、右第一导轨和右第二导轨均为两条且均左右平行设置,对应地,所述的左第一滑槽、左第二滑槽、右第一滑槽及右第二滑槽也均为两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该立式磨背机的机械手调节机构的左进给限位装置和右进给限位装置各自具有上下两套移动机构,下移动机构用来对主动辊的位置进行初步定位,初步定位后,握持部握持住主动辊并通过上移动机构对主动辊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可见,二次定位操作较为简单并且能将主动辊调整到所需的精确位置,从而控制同步带的磨削量,提高同步带的成品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安装有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立式磨背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安装有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立式磨背机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握持部释放主动辊后的立式磨背机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握持部握持主动辊后的立式磨背机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立式磨背机的机械手调节机构安装在立式磨背机的机架台I上,磨背机的磨辊16位于机架台I的上方中间位置处,该机械手调节机构包括左进给限位装置和右进给限位装置且分别安装在机架台I的两侧。左进给限位装置和右进给限位装置配合工作以调节磨背机的主动辊10与磨辊16之间的距离,进而控制同步带带筒的磨削量。左进给限位装置包括左第一固定座2a、左第一驱动件、左第一滑座4a、左第二驱动件、左第二滑座6a和主动辊支架7。本实施例中,在左第一固定座2a的顶部固定有前后向分布的左第一导轨11,左第一导轨11有两条且左右平行,在左第一滑座4a的底部开有与左第一导轨11相配合的左第一滑槽,左第一滑槽为两条且左右平行。左第一驱动件包括安装在机架台I左侧的第一伺服电机3a和第一蜗轮蜗杆副,第一蜗轮蜗杆副的第一蜗杆在第一伺服电机3a驱动下转动,并且,第一蜗杆的转动使左第一滑座4a相对左第一固定座2a作前后来回移动。另外,第一蜗杆可以通过丝杆螺母传动方式使左第一滑座移动,丝杆螺母副中的第一丝杆31与第一蜗杆同步转动,丝杆螺母副中的螺母(图中未示)固定在左第一滑座4a的底部。左第二滑座6a位于左第一滑座4a的上方,在左第二滑座6a的底部固定有前后向分布的左第二导轨12,左第二导轨12有两条且左右平行,在左第一滑座4a的顶部开有与左第二导轨12相配合的左第二滑槽,左第二滑槽为两条且左右平行。左第二驱动件采用第一油缸5a,第一油缸活塞杆51固定左第二滑座6a上,第一油缸5a启动后,随着其活塞杆的前后来回移动而带动左第二滑座6a作前后来回移动。主动辊支架7固定安装在左第二滑座6a上,主动辊10的左端部固定在主动辊支架7上。 右进给限位装置的结构与左进给限位装置基本相同,其包括右第一固定座2b,右第一驱动件、右第一滑座4b、右第二驱动件、右第二滑座6b、握持部8和握持部驱动件。本实施例中,右第一固定座2b的顶部固定有前后向分布的右第一导轨13,右第一导轨13有两条且左右平行,在右第一滑座4b的底部开有与右第一导轨13相配合的右第一滑槽,右第一滑槽为两条且左右平行。同样地,右第一驱动件采用第二伺服电机3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立式磨背机的机械手调节机构,包括机架台(1)和分别设于机架台两侧的左进给限位装置、右进给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进给限位装置包括左第一固定座(2a)、左第一驱动件、左第一滑座(4a)、左第二驱动件、左第二滑座(6a)和主动辊支架(7),所述的左第一滑座(4a)支承在左第一固定座(2a)上并在左第一驱动件作用下相对左第一固定座(2a)前后向滑动,所述的左第二滑座(6a)支承在左第一滑座(4a)上并在左第二驱动件作用下相对左第一滑座(4a)前后向滑动,所述的主动辊支架(7)安装在所述左第二滑座(6a)上并与其保持同步移动,磨背机主动辊的左端部固定在该主动辊支架(7)上;所述的右进给限位装置包括右第一固定座(2b),右第一驱动件、右第一滑座(4b)、右第二驱动件、右第二滑座(6b)、握持部(8)和握持部驱动件,所述的右第一滑座(4b)支承在右第一固定座(2b)上并在右第一驱动件作用下相对右第一固定座(2b)前后向滑动,所述的右第二滑座(6b)支承在右第一滑座(4b)上并在右第二驱动件作用下相对右第一滑座(4b)前后向滑动,所述的握持部(8)通过握持部驱动件能释放和握持主动辊的右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式磨背机的机械手调节机构,包括机架台(I)和分别设于机架台两侧的左进给限位装置、右进给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进给限位装置包括左第一固定座 (2a)、左第一驱动件、左第一滑座(4a)、左第二驱动件、左第二滑座^a)和主动辊支架(7), 所述的左第一滑座(4a)支承在左第一固定座(2a)上并在左第一驱动件作用下相对左第一固定座(2a)前后向滑动,所述的左第二滑座^a)支承在左第一滑座(4a)上并在左第二驱动件作用下相对左第一滑座(4a)前后向滑动,所述的主动辊支架(7)安装在所述左第二滑座(6a)上并与其保持同步移动,磨背机主动辊的左端部固定在该主动辊支架(7)上;所述的右进给限位装置包括右第一固定座(2b),右第一驱动件、右第一滑座(4b)、右第二驱动件、右第二滑座^b)、握持部(8)和握持部驱动件,所述的右第一滑座(4b)支承在右第一固定座(2b)上并在右第一驱动件作用下相对右第一固定座(2b)前后向滑动,所述的右第二滑座^b)支承在右第一滑座(4b)上并在右第二驱动件作用下相对右第一滑座(4b)前后向滑动,所述的握持部(8)通过握持部驱动件能释放和握持主动辊的右端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磨背机的机械手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第一驱动件包括有第一伺服电机(3a)和第一蜗轮蜗杆副,所述第一伺服电机(3a)通过第一蜗轮蜗杆副传动而驱动所述的左第一滑座(4a)前后向移动,所述的右第一驱动件包括有第二伺服电机(3b)和第二蜗轮蜗杆副,所述第二伺服电机(3b)通过第二蜗轮蜗杆副传动而驱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静,
申请(专利权)人:余姚市舜江机械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