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绿枝带叶苗砧嫁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583906 阅读:3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7 18: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茶绿枝带叶苗砧嫁接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选用半木化绿枝作接穗与营养袋实生砧木苗相嫁接,绿枝带叶苗砧嫁接育苗是用种子沙床播种幼苗期移苗栽入营养培育砧木苗,由于砧木为油茶实生苗,根系发达,吸收无机养分和水分能力强;接穗的木质化程度低,组织细胞活跃,形成愈伤组织快,保留的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份供给嫁接口愈合,所以嫁接成活率高,上山造林成活率比芽砧嫁接苗高;因此,采用半木质化绿枝带叶嫁接的无性系繁殖的创新技术,嫁接成活率高达90%以上,一年生嫁接苗苗高可达40cm以上,地径达0.4cm,根系发达、上山造林成活率高、嫁接不论砧木苗龄大小,只要有半木化绿枝,一年四季均可嫁接,适于大规模工厂化育苗应用等优点。此创新方法的应用,解决了芽砧嫁接苗造林植苗成活率低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科技领域,尤其是一种。
技术介绍
油茶(Camelliaoleifera Abel),属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L) 的常绿小乔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它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与乌桕、油桐和核桃并称为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茶油色清味香,营养丰富,耐贮藏,是优质的保健食用油,也可作润滑油、防锈油作工业用油。实生苗造林需8 10 年方能结果,嫁接苗3 4年挂果,提早挂果5 6年。硬枝嫁接,木质脆硬,难于嫁接成活。 嫁接苗都是采用芽砧嫁接培育,芽砧嫁接苗生长慢、根系弱、嫁接口低、定植根系入土浅、上山造林植苗成活率低,而且嫁接对砧木要求十分严格,砧木苗龄大了,木质程度高子叶中的养分消耗多,嫁接成活率低;砧木苗龄小了,组织幼嫩在取砧、洗砧、嫁接、栽苗等过程中容易损伤幼芽和折断子叶柄影响嫁接成活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它提高了嫁接成活率、苗木质量、上山植苗成活率、降低造林成本,嫁接成活率不受时间和砧木苗龄影响,周年均可嫁接,适用于大规模工厂化育苗。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剪取母树树冠外围中上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茶绿枝带叶苗砧嫁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剪取母树树冠外围中上部的当年生半木质化、发育充实、健壮、腋芽饱满、无病虫的向阳枝条作为穗条;将采集的穗条从基部开始依次向上削取,将接穗倒拿在左手姆指与中指之间,一面紧贴食指尖上,在距离芽基部3~4cm处斜削一刀,斜面成45°;再翻转接穗平削一刀,深达木质部,削面长2.2cm,最后在芽尖上方O.5cm处斜切一刀,切断接穗,即成一叶一芽的短穗,削面保证平整、光滑、干净,将削好的接穗浸泡在清水中待用,浸泡时间不超过1小时;将砧苗搬运到嫁接工作台上,从砧苗高10~12cm处剪除顶端,剪口用利刀削平,再从木质部与皮层之间纵切一刀,切口长度为2cm,短于接穗削面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茶绿枝带叶苗砧嫁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剪取母树树冠外围中上部的当年生半木质化、发育充实、健壮、腋芽饱满、无病虫的向阳枝条作为穗条;将采集的穗条从基部开始依次向上削取,将接穗倒拿在左手姆指与中指之间,一面紧贴食指尖上,在距离芽基部 3 4cm处斜削一刀,斜面成45° ;再翻转接穗平削一刀,深达木质部,削面长2. 2cm,最后在芽尖上方O. 5cm处斜切一刀,切断接穗,即成一叶一芽的短穗,削面保证平整、光滑、干净, 将削好的接穗浸泡在清水中待用,浸泡时间不超过I小时;将砧苗搬运到嫁接工作台上,从砧苗高10 12cm处剪除顶端,剪口用利刀削平,再从木质部与皮层之间纵切一刀,切口长度为2cm,短于接穗削面长度2mm;将削好待用的接穗长削面朝砧木木质部插入切口、形成层对齐或一面对齐,用绑扎带从下至上螺旋式绑紧扎实;将嫁接后的苗立即移入塑料薄膜棚保湿,排苗后盖膜前喷质量浓度为40%的多菌灵600倍液,喷后将薄膜盖好四周用泥土压实保湿;嫁接28 35天后,当嫁接苗有50%第一次梢老熟后,进行一次追肥,同时将薄膜棚罩两头揭开,炼苗6 8天后再将薄膜全部揭除,再经10 15的炼苗后把荫棚拆除,当嫁接苗抽2 3次梢老熟后,苗高达40cm以上时,即可出圃上山定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茶绿枝带叶苗砧嫁接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嫁接的砧苗的培养过程是,将用于培育砧木的种子去外果皮,浸于自来水中约24小时,除去浮水种子, 再涝出其余种子置于通风处晾干,至种壳表面干爽后进行沙藏;沙藏播种同时进行,沙床宽 I m,长地势而定,床内铺河沙15cm厚;沙藏播种时将种子发芽孔平放于沙床上,但不要互相接触,播后用河沙覆盖4 6cm厚,然后用薄膜覆盖,保持沙床保温保润沙藏;到第2年的 4月中旬揭开薄膜浇I次透水,浇水后盖回薄膜,以后视天气情况与沙床水分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大清刘凡值雷朝云卢加举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