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万宇专利>正文

双螺旋加热线圈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82840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5 06:19
一种双螺旋加热线圈盘,包括线圈盘支架,线圈盘支架的顶部设置有渐开式的绕线槽,加热线圈绕在其上,其特征是线圈盘支架内外圈之间的绕线槽的密度变化为渐变式;加热线圈由内加热线圈盘和外加热线圈盘串联连接组成,呈双螺旋形式绕在绕线槽内。所述线圈盘支架的内外圈之间的绕线槽的密度,从线圈盘支架的内圈到外圈,绕线槽的排列由密渐疏再变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调整线圈盘支架上绕线槽的内外圈隙,从而使加热线圈在线圈盘支架上产生的磁场从炉灶的中央到其外围呈均匀分布,使被加热锅具的锅底受热均匀,使电磁炉更适合用作煎炒食物。(*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螺旋加热线圈盘
本技术涉及一种线圈盘,特别是一种双螺旋加热线圈盘。
技术介绍
电磁炉是一种靠电磁场加热食物的灶具。其通过交流电通过线圈产生交变磁场, 炉面上的铁质锅具感应到磁场,从而产生涡流,再通过特定的控制,按需要转化出大量的热 能直接令锅体迅速发热,达到加热食物的目的。传统的电磁炉由于其线圈盘的线圈均匀绕 在其上,因此其产生的磁场强度从中心到外围均为一个强度均匀的磁场区。由于锅具中心 部位散热大大低于锅具外围,因此锅具中心部位的温度大大高于锅具外围的温度。由于受 热不均,因此电磁炉一般不适合用作煎炒食物,使电磁炉的适用范围受到限制。中国专利文 献CN2634794于2004年8月18日公开了一种电磁炉加热线盘,由加热线一圈圈绕制构成, 其特征在于,加热线盘的中间直径部分线与线的间隙为1_-3_。所述加热线盘可以为平 面线盘,也可以为弧面线盘。据称,其通过用线盘的绕线的疏密表达到控制磁场强度的均匀 度,使整个线盘的磁场强度在不同直径位置更均匀,但是该结构的线圈疏密程度不是完全 渐变式,造成线圈绕制得不够圆(特别是线圈较疏部分),因而会影响其产生磁场的均匀性。 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设计简单合理、使被加热锅具的底部受热均匀的 双螺旋加热线圈盘,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双螺旋加热线圈盘,包括线圈盘支架,线圈盘支架的顶部设 置有渐开式的绕线槽,加热线圈绕在其上,其结构特征是线圈盘支架内外圈之间的的绕线 槽的密度变化为渐变式;加热线圈由内加热线圈盘和外加热线圈盘串联连接组成,呈双螺 旋形式绕在绕线槽内。所述线圈盘支架内外圈之间的的绕线槽的密度,从线圈盘支架的内圈到外圈,绕 线槽的排列由密渐疏再变密。所述加热线圈的内加热线圈盘相邻两圈的间距,从内加热线圈盘的内圈到外圈, 间距由小到大;所述加热线圈的外加热线圈盘相邻两圈的间距,从外加热线圈盘的内圈到 外圈,间距由大到小;内加热线圈盘的最外圈与外加热线圈盘的最内圈串联连接形成双螺 旋形式的加热线圈。所述加热线圈绕线的稀密间距方程式,所述加热线圈的线宽的1/2定义为a,加热 线圈的半径定义为b,加热线圈的内孔半径定义为C,同时对笛卡尔坐标系,输入参数方程, 根据t (从O到I)对螺旋线终点到圆心的距离r,旋转角度theta,螺旋线旋转的高度z ; 有内加热线圈盘的参数方程为r=a*t*t*t+c, theta=t*(n*360), z=0 ;外加热线圈盘的参 数方程为r=b_a*t*t*t, theta=t* (n*360), z=0。所述加热线圈的圈数为8-16圈,加热线圈相邻两圈之间的间距为0_8mm ;所述加热线圈为层叠装配的1-3层线圈盘结构。所述加热线圈为I层线圈盘结构时,加热线圈直接从当前圈绕到下一圈;加热线 圈为2-3层线圈盘结构时,加热线圈在每绕完一圈,将跳绕回当前圈起始点的最下层,直到 当前圈的层数与加热线圈层数一致后继续绕下一圈,每圈的多层加热线圈相串联。所述线圈盘支架的底部和绕线槽的顶部两侧均一体成型有若干个尖头凸起。所述 线圈盘支架的直径为120-240mm。本技术通过调整线圈盘支架上绕线槽的内外圈隙,从而使加热线圈在线圈盘 支架上产生的磁场从炉灶的中央到其外围呈均匀分布,使被加热锅具的锅底受热均匀,使 电磁炉更适合用作煎炒食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另一方向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实施例中内加热线圈盘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实施例中外加热线圈盘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一实施例中加热线圈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线圈盘支架,2为加热线圈,2.1为内加热线圈盘,2. 2为外加热线圈盘,3 绕线槽,4为尖头凸起,A为内加热线圈盘的螺旋线终点,B为外加热线圈盘的螺旋线终点。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图5,一种双螺旋加热线圈盘,包括线圈盘支架1,线圈盘支架I的顶部 设置有渐开式的绕线槽3,加热线圈2绕在其上。线圈盘支架I内外圈之间的的绕线槽3的 密度,从线圈盘支架I的内圈到外圈,绕线槽3的排列由密渐疏再变密。加热线圈2的内加 热线圈盘2.1相邻两圈的间距,从内加热线圈盘2.1的内圈到外圈,间距由小到大;加热线 圈2的外加热线圈盘2. 2相邻两圈的间距,从外加热线圈盘2. 2的内圈到外圈,间距由大到 小;内加热线圈盘2.1的最外圈与外加热线圈盘2. 2的最内圈串联连接形成双螺旋形式的 加热线圈2。根据需要将内加热线圈盘2.1/外加热线圈盘2. 2中间距无法分开的最内/外 几圈去掉。线圈盘支架I的底部和绕线槽3的顶部两侧均一体成型有若干个尖头凸起4。 置于绕线槽3顶部两侧的尖头凸起4在通过热处理后,变形紧压缠绕的加热线圈2和铁粉 芯,能更好的固定加热线圈2和铁粉芯,不用再加胶水固定,利于加工。加热线圈2绕线的稀密间距方程式,加热线圈2的线宽的1/2定义为a,加热线圈 2的半径定义为b,加热线圈2的内孔半径定义为C,同时对笛卡尔坐标系,输入参数方程,根 据t (从O到I)对螺旋线终点到圆心的距离r,旋转角度theta,螺旋线旋转的高度z ;有 内加热线圈盘2.1的参数方程为:r=a*t*t*t+c, theta=t*(n*360), z=0 ;外加热线圈盘2. 2 的参数方程为r=b_a*t*t*t, theta=t* (n*360), z=0。在本实施中,线圈盘支架I的直径为174mm,共13圈,降低了原料成本。从内加热 线圈盘2.1到外加热线圈盘2. 2间距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双螺旋形式。通过上述方程式, 我们得到下列数据从内到外,第1、2圈间距最小为0-2mm,第2、3圈间距为1. 2±1. 2mm,第3、4圈间距为2. 2±2mm,第4、5圈间距为3. 3±2_, 圈间距最大间距为6±2mm,第7、8圈间距为6±2mm,圈间距为3. 3±2mm,第IOUl圈间距为2. 2±2mm,第11,12 圈间距为0-2mm。加热线圈2 邻两圈之间无交叉接触。4. 5土2mm,第 6、7 4. 5±2mm,第 9、10 圈间距为1. 2±1. 2mm,第12、13为I层线圈盘结构,加热线圈2直接从当前圈绕到下一圈,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螺旋加热线圈盘,包括线圈盘支架(1),线圈盘支架的顶部设置有渐开式的绕线槽(3),加热线圈(2)绕在其上,其特征是线圈盘支架内外圈之间的绕线槽的密度变化为渐变式;加热线圈由内加热线圈盘(2.1)和外加热线圈盘(2.2)串联连接组成,呈双螺旋形式绕在绕线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螺旋加热线圈盘,包括线圈盘支架(1),线圈盘支架的顶部设置有渐开式的绕线槽(3),加热线圈(2)绕在其上,其特征是线圈盘支架内外圈之间的绕线槽的密度变化为渐变式;加热线圈由内加热线圈盘(2.1)和外加热线圈盘(2. 2)串联连接组成,呈双螺旋形式绕在绕线槽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螺旋加热线圈盘,其特征是所述线圈盘支架(I)内外圈之间的的绕线槽(3)的密度,从线圈盘支架的内圈到外圈,绕线槽的排列由密渐疏再变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螺旋加热线圈盘,其特征是所述加热线圈(2)的内加热线圈盘(2.1)相邻两圈的间距,从内加热线圈盘的内圈到外圈,间距由小到大;所述加热线圈的外加热线圈盘(2. 2 )相邻两圈的间距,从外加热线圈盘的内圈到外圈,间距由大到小;内加热线圈盘的最外圈与外加热线圈盘的最内圈串联连接形成双螺旋形式的加热线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螺旋加热线圈盘,其特征是所述加热线圈(2)绕线的稀密间距方程式,加热线圈的线宽的1/2定义为a,加热线圈的半径定义为b,加热线圈的内孔半径定义为c,同时对笛卡尔坐标系,输入参数方程,根据t (从O到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宇
申请(专利权)人:万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