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系统的背板盲插组件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581790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5 05: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模块化系统的背板盲插组件,该组件分别应用至一模块化系统的一第一系统及一第二系统上,该组件包括一插座构件、一第一缆线构件及一第二缆线构件,其中该插座构件包括一主座体及一副座体,该主座体及副座体分别固定在该第一系统及第二系统的壳体背板上,该副座体能与该主座体相互组装成一体;该第一缆线构件包括一第一插接头及一第二插接头;该第二缆线构件包括一第三插接头及一第四插接头,该第三插接头的一端能通过该副座体,被插接至该第二插座,而与该第一插接头相互电气连接。如此,使该第二系统与第一系统的壳体背板上所设的该主座体与该副座体相互对接,彼此传输信号,进而迅速实现该特定功能的盲插扩充。(*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模块化系统的背板盲插组件,该组件分别应用至一模块化系统的一母系统及一子系统上,以使该母系统及子系统能透过所述组件相互电气连接,以彼此传输信号。
技术介绍
随着信息科技及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各式各样的电子装置纷纷被开发问世,所述电子装置不仅在种类上有飞跃性地成长,其所具备的效能亦日益强大,有效地为人们解决了更多且更复杂的问题,已逐渐成为生活上或工作上不可或缺的必须品。为能配合各种应用场合,且有效发挥各式电子装置所能提供的各种功能,逐渐发展出由母系统与子系统共同组成的一种模块化系统,请参阅图1所示,是一现有模块化系统的母系统与子系统连接关系示意图,该模块化系统是由一第一系统χ(即母系统)及多个第二系统Y(即子系统)组成,该第一系统X内具有多个安装空间XI,所述安装空间Xi能供所述第二系统Y安装至其中;所述第二系统Y可以具备不同功能的电子装置(如光驱、硬盘机及其它电子装置),以在所述第二系统Y安装至该第一系统X后,使该第一系统X能执行多种不同的功能;或者,所述第二系统Y亦可以具备相同功能的多个电子装置(如多台硬盘机),以在安装至该第一系统X的所述第二系统Y数量增加后,达到功能扩充的目的(如增加硬盘总容量)。复请参阅图1所示,虽然,透过所述模块化系统的设计,令使用者能依需求弹性地组合各种电子装置,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但,在现有模块化系统中,多是将所述第二系统Y安装至该第一系统X后,再通过一连接缆线L分别将该第一系统X与该第二系统Y相互连接,意即,使用者必须在该第一系统X壳体内的狭小空间中,将该连接缆线L的一端插接至该第一系统X的一第一系统电路板Χ2上所设的一电讯插座S,并将该连接缆线L的另一端插接至该第二系统Y上的另一电讯插座(图式未显示),着实十分不便,且为了装卸所述第二系统Y,使用者还必须反复拆装该第一系统X的侧板(图式未显示),非常麻烦且费时。因此,如何改善现有模块化系统的母系统与子系统的连接方式,以大幅简化该子系统装卸至该母系统的操作过程,即成为本技术在此欲探讨的一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在现有模块化系统中,子系统装卸至母系统的操作过程十分繁锁不便,创作人乃根据其长年服务于相关产业的经验,结合自身所学并经过多次改良,终于设计出本技术的一种模块化系统的背板盲插组件,以期能通过本技术大幅简化模块化系统中子系统装卸至母系统的操作过程。本技术是一种模块化系统的背板盲插组件,该组件分别应用至一模块化系统的一第一系统及一第二系统上,以使该第一系统及第二系统能透过所述组件相互电气连接,以彼此传输信号,该组件包括一插座构件、一第一缆线构件及一第二缆线构件,其中该插座构件包括一主座体及一副座体,该主座体及该副座体分别固定在该第一系统及该第二系统的一壳体的背板上,该主座体的一侧设有一第一插座,该第一插座位于该第一系统的背板内侧,其另一侧则设有一第二插座,该第二插座位于该第一系统的背板外侧,且该第二插座与该第一插座相互电气连接,该副座体的一侧位于该第二系统的背板内侧,其另一侧则暴露于该第二系统的背板的外侧,且能与该主座体相互组装成一体;该第一缆线构件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插接头及一第二插接头,所述插接头是通过一连接缆线相电气连接,其中该第一插接头能被插接至该第一插座,该第二插接头则能被插接至该第一系统内的一电路板上;该第二缆线构件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三插接头及一第四插接头,所述插接头是通过一连接缆线相电气连接,该第三插接头能由该第二系统内被插接至该副座体的一侧,该第四插接头则能被插接至该第二系统内的一电路板上,且当该副座体与该主座体相互组装成一体时,该第三插接头的一端能通过该副座体,被插接至该第二插座,而与该第一插接头相互电气连接。其中,该主座体还包括至少一第一插接槽,开设于该第一插座;至少一第二插接槽,开设于该第二插座;及多支导电端子,其两端分别延伸至该第一插座及该第二插座,且能分别暴露于该第一插接槽及该第二插接槽中。其中,该副座体还包括一第一组装槽,开设于该副座体的该一侧,且能供该第二插接头组装至其中;一第二组装槽,开设于该副座体的该另一侧,且能供该第二插座组装至其中;及至少一贯穿孔,能使该第一组装槽及该第二组装槽相互连通。其中,还包括至少一第一插头舌板,设于该第一插接头的该一端,其上布设有多支第一连接端子,当该第一插接头被插接至该第一插座时,该第一插头舌板能被插接至该第一插接槽中,且所述第一连接端子能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气连接;及至少一第三插头舌板,设于该第三插接头的该一端,其上布设有多支第三连接端子,当该第三插接头被组装至该第一组装槽中,该第三插头舌板能通过该贯穿孔暴露至该第二组装槽中,且当该主座体与该副座体相互组装成一体 ,该第三插头舌板能插接至该第二插接槽中,且所述第三连接端子能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气连接。其中,该插座构件还包括多个导引柱,设置于该主座体上邻近该第二插座的位置,所述导引柱的自由端与该壳体间的距离,是大于该第二插座的自由端与该壳体间的距离;及多个导引孔,开设于该副座体上对应于所述导引柱的位置,所述导引孔与所述导引柱的构形是相互匹配。其中,所述导电端子的两端分别设有一凸起部,且各该凸起部分别突出至该第一插接槽及该第二插接槽中。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此,由于本技术的背板盲插组件是预先分别组装至该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上,当使用者欲扩充该第一系统的特定功能时,仅需找出具备该特定功能的第二系统,并将该第二系统的壳体背板抵靠至该第一系统的壳体背板,并使该第二系统的壳体背板上所设的该主座体,与该第一系统的壳体背板上所设的该副座体相互对接,即能使该第一系统及第二系统内的所述电路板透过所述背板盲插组件相互电气连接,彼此传输信号,进而迅速实现该特定功能的盲插扩充,且不似现有模块化系统中,使用者将一子系统安装至一母系统的安装空间后,还必须在极小的空间内,以缆线分别连接该子系统与母系统,本技术还能解决安装过程中操作不便的问题。本技术不仅能适用于现有母系统及子系统内的电路板设计,还因该插座构件并非与母系统及子系统内的电路板的电路直接相互焊接,因此不致受到碰撞或长期插拔的影响,而发生电气短路或接触不良的问题。 为便贵审查委员能对本技术的目的、技术特征及其功效,做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兹举实施例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模块化系统的母系统与子系统连接关系示意图;图2是应用本技术的模块化系统的母系统与子系统连接关系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及图5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主座体局部放大剖面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第一系统X安装空间Xl第一系统电路板X2第一系统背板X3电讯插座S第二系统Y插座构件I主座体11第一插座111第一插接槽Illa第二插座 112第二插接槽112a导电端子113凸起部113a导引柱114副座体12第一组装槽121第二组装槽122贯穿孔123导引孔124第一缆线构件2第一插接头21第一插头舌板211第一连接端子211a第二插接头22第二二缆线构件3第三三插接头31第三三插头舌板311第三三连接端子311a第四插接头32锁固孔C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是一种模块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块化系统的背板盲插组件,该组件分别应用至一模块化系统的一第一系统及一第二系统上,以使该第一系统及第二系统能透过所述组件相互电气连接,进而能彼此传输信号,该组件包括:一插座构件,包括一主座体及一副座体,该主座体及副座体分别固定在该第一系统及第二系统的壳体背板上,该主座体的一侧设有一第一插座,该第一插座位于该第一系统内,其另一侧则设有一第二插座,该第二插座位于该第一系统外,且该第二插座与该第一插座相互电气连接,该副座体的一侧位于该第二系统的背板内侧,其另一侧则暴露于该第二系统的背板外侧,且能与该主座体相互组装成一体;一第一缆线构件,包括一第一插接头及一第二插接头,所述插接头是通过一连接缆线相电气连接,其中该第一插接头能被插接至该第一插座,该第二插接头则能被插接至该第一系统内的一电路板上;及一第二缆线构件,包括一第三插接头及一第四插接头,所述插接头是通过一连接缆线相电气连接,该第三插接头能由该第二系统内被插接至该副座体的一侧,该第四插接头则能被插接至该第二系统内的一电路板上,且当该副座体与该主座体相互组装成一体时,该第三插接头的一端能通过该副座体,被插接至该第二插座,而与该第一插接头相互电气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系统的背板盲插组件,该组件分别应用至一模块化系统的一第一系统及一第二系统上,以使该第一系统及第二系统能透过所述组件相互电气连接,进而能彼此传输信号,该组件包括 一插座构件,包括一主座体及一副座体,该主座体及副座体分别固定在该第一系统及第二系统的壳体背板上,该主座体的一侧设有一第一插座,该第一插座位于该第一系统内,其另一侧则设有一第二插座,该第二插座位于该第一系统外,且该第二插座与该第一插座相互电气连接,该副座体的一侧位于该第二系统的背板内侧,其另一侧则暴露于该第二系统的背板外侧,且能与该主座体相互组装成一体; 一第一缆线构件,包括一第一插接头及一第二插接头,所述插接头是通过一连接缆线相电气连接,其中该第一插接头能被插接至该第一插座,该第二插接头则能被插接至该第一系统内的一电路板上;及 一第二缆线构件,包括一第三插接头及一第四插接头,所述插接头是通过一连接缆线相电气连接,该第三插接头能由该第二系统内被插接至该副座体的一侧,该第四插接头则能被插接至该第二系统内的一电路板上,且当该副座体与该主座体相互组装成一体时,该第三插接头的一端能通过该副座体,被插接至该第二插座,而与该第一插接头相互电气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盲插组件,其特征在于,该主座体还包括 至少一第一插接槽,开设于该第一插座; 至少一第二插接槽,开设于该第二插座 '及 多支导电端子,其两端分别延伸至该第一插座及该第二插座,且能分别暴露于该第一插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文德
申请(专利权)人:香港商安费诺东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