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光伏组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581564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5 05: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光伏组件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光伏组件以及安装所述光伏组件的安装组件,安装组件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呈交叉设置的连接件,以及用于固定连接件的固定件,每个光伏组件的外周均设置有与连接件卡扣配合的边框。通过在至少两个光伏组件之间设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呈交叉设置的连接件,并用固定件对连接件进行固定,同时每个光伏组件的外周均包裹有与连接件相配合的边框,这样可使光伏组件先通过连接件和边框快速的连接为一体,避免了单个光伏组件与支架安装的麻烦,组装效率非常高,对比现有技术,此新型光伏组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组装程序简单、易于拆卸、重量轻以及成本低的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太阳能光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光伏组件系统
技术介绍
当今,能源供应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进入到一个紧缺的时代,大量的可持续的新能源被人们广泛关注。其中太阳能的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能源装置,由于所具备的相对于其他能源装置所特有的使用功能和在清洁、环保方面的突出优点,因此,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对缓解当今的能源危机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太阳能电池是由能产生光伏效应的材料,诸如硅、砷化镓或者其他材料等制成,从而利用光伏效应将光能转换成电能。目前由多片太阳能电池单元组合而成的光伏组件被大量投入使用,例如,光伏组件被应用于构建发电系统,或用于作为建筑物的幕墙或安装于建筑物的屋顶上。目前在安装光伏组件的技术中,一般是先把光伏组件支架安装好,再用将光伏组件固定在光伏组件支架上,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 102332481 A公开一种“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安装方式及其结构”,其中安装方法是先放置一块组件,使C形槽的槽口与组件边框底部紧密配合,然后再放置另一块组件;另一块组件放置到与C形槽接触位置后,两侧拉紧两个组件,使C形槽的另一个槽口与另一块组件边框底部紧密配合;在C形槽里、两个组件之间放置两个小楔形块,且使两个小楔形块的斜面相对;在C形槽里放置一个大楔形块,使大楔形块的斜面与两个小楔形块的斜面接触,并安装内六角的螺栓;将C形槽连同组件放置在支架上,套上垫片并旋紧螺母,螺母旋紧的同时两个小楔形块向两侧压紧,实现光伏组件的固定。其安装结构为具有支架以及通过内六角螺栓与垫片螺母的配合安装在支架上的C形槽,所述的C形槽内固定有两组组件,所述的两组组件的边框底部卡接在C形槽的两个对称的槽口内;两个组件的边框之间防止有大、小楔形块,所述的大、小楔形块通过斜面的配合将两个边框固定在C形槽的两个对称的槽口内;所述C形槽近中部开有小孔,所述的小孔内安装内六角螺栓。采用此种技术,需要通过支架来与光伏组件的边框进行连接,并通过螺栓和螺母来对支架和边框其进行固定,这样在安装固定光伏组件时,不仅安装工序复杂、耗时长,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耗费了过多的材料,增加了材料成本,进一步的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型光伏组件系统,其可以实现光伏组件的快速组装及拆卸,且用材少、重量轻、材料成本低。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光伏组件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光伏组件以及安装所述光伏组件的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呈交叉设置的连接件,以及用于固定所述连接件的固定件,每个所述光伏组件的外周均设置有与所述连接件卡扣配合的边框。作为上述新型光伏组件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边框外侧均设置第一连接部,所述连接件包括承载部以及对称设置于所述承载部两侧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匹配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作为上述新型光伏组件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两个呈上、下平行设置的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呈上、下堆叠且交叉设置的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所述上连接件、所述下连接件分别与所述上连接部、所述下连接部配合连接。作为上述新型光伏组件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的呈交叉设置的两连接件的交叉处设置有将所述的两连接件固定的所述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用于连接两连接件的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端设置用于限位的限位部。作为上述新型光伏组件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槽型结构或者凸起,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匹配连接的凸起或者槽型结构。作为上述新型光伏组件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部为燕尾槽或者T型槽。作为上述新型光伏组件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件的承载部与第二连接部采用一体式结构。作为上述新型光伏组件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件的截面整体呈H型。作为上述新型光伏组件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件的承载部与第二连接部采用分体式结构。作为上述新型光伏组件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连接部采用内部镂空的方形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对称设置于所述承载部的两侧,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承载部焊接为一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至少两个光伏组件之间设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呈交叉设置的连接件,并用固定件对连接件进行固定,同时每个光伏组件的外周均包裹有与连接件相配合的边框,这样可使光伏组件先通过连接件和边框快速的连接为一体,避免了单个光伏组件与支架安装的麻烦,组装效率非常高。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所述的新型光伏组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2中的B处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1中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C向示意图;图8为图7中D向示意图; 图9为图5中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光伏组件;2、边框;21、第一连接部;211、上连接部;212、下连接部;3、连接件;31、上连接件;32、下连接件;33、第二连接部;34、承载部;35、定位孔;4、固定件;41、第三连接部;42、限位部。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如图1 9所示,此实施例中所述的新型光伏组件系统,包括四块光伏组件1,该四块光伏组件I分为两排,且每排两块进行阵列,每块光伏组件I四边均包裹着铝质边框2,铝质边框2外侧环形设置的第一连接部21,第一连接部21包括分别呈上、下平行并且环形设置的上连接部211和下连接部212。上述四块光伏组件I通过连接件3连接为一体,连接件3包括两个呈上、下堆叠且交叉设置的上连接件31和下连接件32,且上连接件31、下连接件32分别与上连接部211、下连接部212配合连接。上连接件31和下连接件32均包括承载部34,承载部34左右两侧对称设置两个第二连接部33,通过第二连接部33与第一连接部21的连接,实现将光伏组快速组装。本实施例中 ,第二连接部33采用内部镂空的方形结构,并且第二连接部33与承载部34焊接为一体;第一连接部21中的上连接部211和下连接部212均为T型槽结构,各连接部均包括槽内和槽口,槽口与槽内形成一个半封闭式的轨道,第二连接部33的尺寸与槽内的尺寸相配合,其可以由第一连接部的一侧顺利的滑入第一连接部21的轨道内,且第二连接部33的尺寸大于槽口的尺寸,槽口可以使第二连接部滑入轨道后,将其限制于该轨道内,同时承载部34的厚度小于槽口的尺寸,使得第二连接部可以沿着槽口方向往复运动,但是运动轨迹限于上述的轨道内。通过在光伏组件外围设置带有槽型结构的边框,与之相匹配的设置带有凸起的连接件,通过边框与连接件的插接,实现了光伏组的快速组装,同时拆卸也非常方便,简化了装配工序。本实施例中,上连接件31有一件,下连接件32也有一件,上连接件31和下连接件32的长度均大于光伏组件I的宽度,以使上连接件31和下连接件32可以依次穿接两个光伏组件I。安装时,首先通过下连接件32将两排光伏组件穿接,使得下连接件32两侧的呈内部镂空的方形结构的第二连接部33分别横向穿入每排光伏组件的边框2的下侧的下连接部212内,再通过上连接件31将两排光伏组件穿接,使得上连接件31两侧的呈内部镂空的方形结构的第二连接部33分别纵向穿入每排光伏组件的边框2的上侧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光伏组件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光伏组件以及安装所述光伏组件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呈交叉设置的连接件,以及用于固定所述连接件的固定件,每个所述光伏组件的外周均设置有与所述连接件卡扣配合的边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光伏组件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光伏组件以及安装所述光伏组件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呈交叉设置的连接件,以及用于固定所述连接件的固定件,每个所述光伏组件的外周均设置有与所述连接件卡扣配合的边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光伏组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外侧设置第一连接部,所述连接件包括承载部以及对称设置于所述承载部两侧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匹配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光伏组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两个呈上、下平行设置的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呈上、下堆叠且交叉设置的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所述上连接件、所述下连接件分别与所述上连接部、所述下连接部配合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光伏组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呈交叉设置的两连接件的交叉处设置有将所述的两连接件固定的所述固定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子健吴晓琰尉元杰刘兵
申请(专利权)人:阿特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常熟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