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寅善专利>正文

耐压用软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78058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5 0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耐压用的软管,涉及工业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包括管形态的内皮(10)和内皮(10)的外周面形成的管形态的外皮(20),包含第1和第2方向线(31,32),内皮(10)的外周面和外皮(20)内周面之间介入的菱形状的织物交织层(3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耐压用软管,以细微的成本变化,相对大幅的提高软管的耐压力,大大延长软管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业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耐压用软管
技术介绍
一般的耐压用软管是作为输送水,燃气,或者能够流动的类似于沙石的流体的管,为了使这种管,尽量自由地弯曲,用柔软性非常好的橡胶,树脂,或者碎布等材料来制造。软管是由这样的橡胶或者树脂等构成的管的形态的,包含内皮和外皮,内皮和外皮之间,介入并形成织物交织层。这里的织物交织层是在内皮的外面,第I方向线和第2方向线互相交叉形成的,这样的构造不仅可以强化软管的强度,同时可以确保软管具备合适的柔软性。这样的耐压用的软管的长度基本上都是非常的长,所以,必须用相当的拉力拉着才可以使用,或者遇到障碍物的时候,或者是软管的里面有流体的时候,软管就有了相当大的摩擦抵抗力,向软管里打入一定的压力的时候,会出现软管的长度发生变化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软管虽然可以做成相当厚的厚度,或者用硬的树脂来制作,但是,为了使软管尽可能的弯曲,具备一定水准以上的柔软性,是当前面临的课题。另一方面问题是,之前的耐压用软管的织物交织层里包含的方向线之间间距太宽。如果线与线之间的间距太宽的话,内皮和外皮之间的粘合力虽然会好一些,但是织物交织层作为增强软管耐压力的效果就会降低,这样一来就会发生软管耐压力降低的问题。因此,当下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就是如何能够提出一种有效的措施,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耐压用软管,以细微的成本变化,相对大幅的提高软管的耐压力,大大延长软管的使用寿命。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耐压用软管,包括管形态的内皮(10)和内皮(10)的外周面形成的管形态的外皮(20),包含第I和第2方向线(31,32),内皮(10)的外周面和外皮(20)内周面之间介入的菱形状的织物交织层(30)。进一步地,所述内皮采用橡胶或树脂制造。进一步地,所述外皮采用橡胶或树脂制造。进一步地,内皮(10)和外皮(20)通过第I和第2方向线(31,32)相互交叉形成的织物交织层(30)的众多孔隙们(33)互相粘贴。进一步地,所述孔隙(33)的面积是在O. 49mm2。进一步地,内皮的内周面形成压花形状。进一步地,外皮的外周面形成压花形状。综上,依据本技术中织物交织层的第I和第2方向线,至少是以2根以上的加捻线组成的10股以下的合股线,通过织物交织层的孔隙们向内皮和外皮粘贴,成本的变化虽然很细微,但是相对的可以大大提高软管的耐压力,并且有让软管的使用寿命增加好几倍的效果。如此,提高了软管的耐压力,用柔软材质的树脂来制造软管的时候,可以非常有效的解决软管破裂的问题。所谓由人工或者机器拉扯长度很长的软管时发生的破裂;或者向软管里加入了很高的压カ时发生的破裂;或者软管的长度伸长的同时,软管的内径变小,软管内部流体的压カ变高时发生的破裂。还有,提高内皮与织物交织层,内皮和外皮间的粘合力,以防止层与层之间的分离,从而,可以提供更加持久的耐压用软管。附图说明图1是之前技术的ー个示例呈现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示例,沿着软管的厚度割开的断面图;图3是图1的A-A’线断面图;图4是依据本技术其它实施示例的软管A-A’线割开的断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參考以下的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实施示例做比较直观的说明,但是,本技术的实施示例可以有很多种状态的变化,本技术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下说明实施的示例,可以做其他多种变化。为了解决本技术
技术介绍
中所述的问题,软管必须做成相当厚的厚度,或者用硬的树脂来制作,但是,所谓的软管必须具备其柔软的特性,所以,尽可能的使用软的材质的树脂,而同时又能得到需要的压力,是当前面临的课题。本技术的实施示例是为了向该
里,拥有平均知识的人员更加详细的说明而提供的。特别是,为了对图面里要素的形成和大小等作更加明确的说明,多少会有些夸张成分,图面上的用同一的符号表示的是相同的要素。还有,关于类似的功能和作用的部分,经图面整体使用相同的符号。进ー步来说,说明书整体里包含任何的构成要素的意思,并不是排除没有特别的反对的记载的其他的构成因素,而是其他的构成要素也有可能包含在内的意思。为了对下面的技术,作更加便利的说明,将内皮的长度方向称为左右方向来说明。參考I到图3,依据本技术第I实施示例展示的软管是包含,管形态的内皮(10)和内皮(10)的外周面形成的管形态的外皮(20),包含第I和第2方向线(31,32),内皮(10)的外周面和外皮(20)内周面之间介入的菱形状的织物交织层(30)。为了确保内皮(10)和外皮(20)的柔软性,可以使用橡胶或者树脂等材料来制造,但是,本技术所使用材料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材料。还有,内皮(10)和外皮(20)通过第I和第2方向线(31,32)相互交叉形成的织物交织层(30)的众多孔隙们(33)互相粘贴。各个孔隙(33)最理想的面积是在0. 49mm2,只有如此,可以有效的防止因第I和第2方向线变形引起的粘合面的分离。特别是,即使外皮(20)磨损,只要具备上述大小面积的粘合面后,能够固定住织物交织层(30)的第I和第2方向线(31,32),所以可以有效防止软管的破裂。这个时候,向内皮(10)和外皮(20)中任何一个施加物理性的力量的话,内皮(10)的外周面或者外皮(20)的内周面通过众多的孔隙(33)们和对面的接触的对象物的接触面紧贴着,不需要任何的胶水就可以完全粘贴在一起。按照一个示例说明,用一定的温度加热内皮(10)和外皮(20),增加内皮(10)内部的空气压,内皮(10)的外周面通过众多的孔隙们(33)向外侧隆起,形成众多的内皮外向突起(11),这些众多的内皮外向突起(11)向外皮内周面紧贴着,可以使用的作业方式是,不需任何胶水就能够使内外皮黏贴一起。这个时候,内皮外向突起(11)向外层隆起,最理想的隆起厚度至少是织物交织层(30)第I和第2方向线(31,32)合一起的厚度的50%以上。因为这样的内皮外向突起(11 ),所以内皮(10)的内周面形成压花模样的表面,这时,外皮(20)的外周面也是因和内皮外向突起(11)对应的众多的外皮外向突起(21)形成压花模样的表面。这样的内皮外向突起(11)可以遏止织物交织层(30)的第I和第2方向线(31,32)的移动,形成不易变形的构造,这样在使用软管的时候,例如,拽拉软管,或者弯曲软管的时候,可以有效的防止内皮(10 )和外皮(20 )粘合面的断开;使用软管的中途,减少外皮的脱皮现象,延长软管的使用寿命。还有,外皮(20)的压花形状可以进一步提升软管柔软性,使用软管的时候,与地面的摩擦面积达到最小化,抓着软管拉扯的时候,减少摩擦力,延长软管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参考图4的话,展示与上述不同的示例,外皮(20)的外周面通过上述织物交织层众多的孔隙们(33 ),外皮(20 )的一部分向内侧突起,形成众多的外皮内向突起(22),这些外皮的内向突起(22)向内皮(10)的外周面紧贴着,不需要任何胶水就可以粘贴。这个时候,外皮内向突起(22)向内侧隆起,最理想的隆起厚度至少是织物交织层(30)第I和第2方向线(31,32)合一起的厚度的50%以上。因为这样的外皮内向突起(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耐压用软管,包括管形态的内皮(10)和内皮(10)的外周面形成的管形态的外皮(20),包含第1和第2方向线(31,32),内皮(10)的外周面和外皮(20)内周面之间介入的菱形状的织物交织层(30)。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5.19 KR 10201200533521.ー种耐压用软管,包括管形态的内皮(10)和内皮(10)的外周面形成的管形态的外皮(20),包含第I和第2方向线(31,32),内皮(10)的外周面和外皮(20)内周面之间介入的菱形状的织物交织层(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压用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皮采用橡胶或树脂制造。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耐压用软管,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寅善
申请(专利权)人:郑寅善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