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接触座和输入装置的焊炬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7667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有关一种带接触座(24)和输入装置(29)的焊炬。输入装置(29)用于配置成保持一焊条(6)并将该焊条(6)相对于孔(25)倾斜地导引到接触座(24)中,这样至少在孔(25)的部分区域中焊条(6)的一外表面紧抵住孔(25)的一定的内表面。(*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一种如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带接触座和输入装置的焊炬。已经知道有着不同的带接触座的焊炬,其中焊条与接触座的强制性接触是通过对接触座的专门设计来达到的。例如在专利文献DE 44 10 370 A1中已知有一种焊条同接触座的强制接触形式,其中接触座在其部分长度之上安排有一凹口且在该凹口中放入一与凹口相配合的接触件。接触件经一弹簧力被压在焊条上,这样便可实现接触件与焊条的强制接触。这样做的缺点是接触座的加工费用高且由此也使整个的制造费用提高,同时若弹簧力减小则难于保证完好的接触。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接触座和输入装置的焊炬,其中对焊条的强制接触在接触座中进行,且在其中可放入市售通用的接触座。本专利技术的这一目的是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中的特征来实现的。这一看似简单的解决方案的异乎导常的优点在于通过焊条的弯曲输入至接触座的孔中可在接触座中制造一确定的接触面,这样来提供焊条与接触座的强制接触。另一无法预见的优点在于在采用具有较小平整度(Dressur)和/或弹簧常数的焊条的条件下始终能保证焊条与接触座间的强制接触。根据权利要求2~10的设计形式是具有优点的,因为通过它们可很简单地适配不同直径的焊条。根据权利要求11~16的一种配置形式也是很优越的,因为通过它们可保证焊条从输入装置平滑地过渡到接触座中。还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7~21的实施形式,通过它们可降低焊炬的制造费用。根据权利要求22~25的实施变化形式其优点在于可使用一种属于当前技术水准的焊炬,其中由于接触座的成弯曲配置的孔的缘故可在焊条和接触座孔的表面间制造至少一个接触面,这样来保证焊条的强制接触。根据权利要求26~29的设计同样也是具有优越性的,因为通过对焊条的偏转重新来达到将焊条弯曲地输送至接触座,这样在接触座孔中可为焊条的强制接触制造一确定的接触面。最后,根据权利要求30~34的设计形式也是有优点的,因为通过在接触座前面配置一倾斜的表面可这样来偏转焊条,使得在进入接触座孔中时能形成至少一确定的接触面。下面根据示于附图中的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焊炬的局部剖开的侧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焊炬的侧视剖视图且以简化了的形式表示;图3为一焊炬的简化了的正面剖视图;图4为焊炬的另一实施形式的局部范围的侧视剖视图;图5为焊炬的又一实施形式的局部范围的侧视剖视图;图6为一手动焊炬的局部剖开的侧视图;图7为根据图6的焊炬的局部范围的简化了的侧视剖视图;图8为焊炬的另一实施形式的局部范围的侧视剖视图;在图1~3中示出一焊炬1,例如用于MIG/MAG焊接的焊炬,其中,焊炬1是为一焊接机器人所设计的。焊炬1此处具有一供电件2,焊炬1由它经一塑管线束被连接到一焊接装置或一焊接电源上,且同时具有将电流从焊接装置或从焊接电源导至焊炬1中的功能。紧接着在该供电件2上配置有一绝缘环3,用它将焊炬1的前面部件与供电件2相绝缘且由此电流不能流到焊炬1的外表面上。经由供电件2被引导至焊炬1的电流在一外套4的内部被导至焊炬1的端部5,且从端部5传递至一焊条6。外套4在此处可由多个零件7~9组成,其中外套4优选地被设计成钢管形式。焊炬1此处可用提供的零件7连接到焊接机器人的一条臂上。从图2中可更好地看到,供电件2与一供电管10相连接或接触,这样在将焊炬插到焊接装置或焊接电源上时,电流经供电件2进一步被导至供电管10上。该供电管10此处此如可由一铜管组成,在该供电管10上现在被覆盖一绝缘层11,该绝缘层11从绝缘环3一直伸展至焊炬1的端部,这样供电管10向外完全被该绝缘层11所包围。当然,也可以用一绝缘管来替代绝缘层11套在供电管10之上。为达到对焊炬1的更好的冷却,可以比如在绝缘层11上在焊炬1的一个局部范围上配置一设有多个纵向伸展的槽12的冷却管13,通过它可达到对焊炬/或外套4的更好的冷却。冷却管13此处在端部具有一环绕其外围的一槽14,这样被压入在各个槽12、尤其是在每第二个槽12中的水或空气可重新从其余的槽12中流出。在该冷却管13或绝缘层11上配置有外套4,这样可形成对各个层或各管子位置的固定。外套4的零件9在端部区域具有一内螺纹,这样可紧固一在外侧设有螺纹的绝缘件15。随后可在该绝缘件15和零件9的一局部区域上套上一气体喷嘴16。此外,在焊炬1的端部区域5中,一过渡套管17与供电管10相连接。过渡套管17与供电管10的连接此处可通过钎焊、焊接、粘接或螺栓连接来实行。过渡套管17此处具有两不同的孔18和19。孔18通过其穿过其中心的中轴20与穿过焊炬1中心的一纵向中轴21对中来定位。过渡套管17的孔18伸展在过渡套管17的部分区域22上,其中在孔18中全部或在一局部区域上设有一内螺纹23,一接触座24则被旋紧在该内螺纹中。接触座24此处具有一孔25,该孔25具有一与焊条6外围相匹配的直径26。一穿过孔25中心的中轴27与焊炬1的纵向中轴21或与过渡套管17的中轴20相对中。接触座24的任务是将从供电件2经供电管10被导至过渡套管17且从过渡套管17传递至接触座24上的电流进一步引导至图中示意画出的焊条6上,这样可使电流传递至焊条6的过程尽可能地在接近焊接位置处进行。过渡套管17进一步在孔18的区域内具有围绕孔圆周的指向中心的各孔28。过渡套管17当然也可以由多个零件组成,这些零件紧靠着被连接成一单一的部件。在焊炬1中还配置有一输入装置29,它由比如一铜管30所组成。该铜管30可这样来进行配置,使得穿过铜管30中心的一对称轴31被配置成与焊炬1的纵向中轴21平行,亦即铜管30偏离焊炬1的中心,这样铜管30的一个表面32比如可与供电管10的一内表面33接触且由此形成一接触面34。另外,输入装置29伸进过渡套管17的孔19中。输入装置29的铜管30在端部区域5中亦即在铜管30伸进过渡套管17中的区域相对纵向中轴21的方向被倾斜一角度35,这样在将焊条6引入输入装置29时可这样来偏转,使得焊条6在接触座24的孔25中被偏转。为此对于焊条6的引导来说,则可将一导向装置36(该导向装置36比如可由一螺旋弹簧来组成)推进输入装置29中来引导焊条6。这样做的好处是焊条6可在输入装置29中更精确地被引导,因为焊条6的外套37具有比输入装置29的内径38小得多的一直径。导向装置36具有一与焊条6的外套37相等的或更大的内径,其中导向装置36的外径等于或小于输入装置29的内径。这样可保证通过简单的更换导向装置36能将焊炬1用于具有不同焊条6外套37的不同焊条6。为此接触座24必须与相应的焊条直径或与焊条6的外套37相匹配,亦即在使用较粗的焊条6时要用到接触座24,此时孔25的直径26应对应于焊条6的外套37或前者应大于后者。进一步可在供电管10的内部配置一根或多根附加管39、40,其中它们可位于输入装置29的表面32上以及位于供电管10的内表面33上。为此可以比如将附加管39用于水的前行以及将附加管40用于输送压缩空气。由引比如可以将附加管39引导至焊炬1的部分区域上,其中在将附加管39用于水前行时则将它比如端部接冷却管13,这样经位于附加管39和环绕的槽14之间的一孔可配置一连接管41-如图中虚线所示。通过配置该连接管41,则对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带接触座和输入装置的焊炬,其特征在于:输入装置(29)被配置用于焊条(6),它将焊条(6)斜着送进接触座(24)的一孔(25)中,使得焊条(6)的外表面至少在孔(25)的局部区域上位于孔(25)的一确定内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瓦尔特维姆罗伊特尔
申请(专利权)人:弗罗纽斯焊接机械制造两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AT[奥地利]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