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及其操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563553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1 05: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及其操作方法。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切换电路以及电容器。在充电状态时,控制切换电路将电容器的第一端电性连接至信号输入端,并将电容器的第二端电性连接第一电源。在补偿状态时,控制切换电路将电容器的第一端电性连接信号输入端,并将电容器的第二端电性连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且在发光状态时,控制切换电路将电容器的第一端电性连接驱动电路,并将电容器的第二端电性连接驱动电路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及其操作方法,特别是一种。
技术介绍
随着光电技术与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平面显示器已广泛被应用在许多电子装置上,如移动电话、笔记型电脑或平板电脑。其中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active-matrix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AM0LED)显示器又因其具有广视角、高对比、高反应速度的优点,而被视为取代传统液晶显示器的最佳显示面板。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由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以矩阵方式排列而成。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主要包含电容器、驱动晶体管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电容器用以储存信号电压,并提供此信号电压给驱动晶体管,而驱动晶体管依据信号电压提供驱动电流给有机发光二极管,使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然而,有机发光二极管会受长时间驱动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而逐渐劣化,使其临界电压偏移增加,并导致驱动晶体管提供的驱动电流衰减,造成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亮度的衰减及不稳定。而当有机发光二极管的亮度不稳定,则会造成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颜色不均并进一步影响其画面品质。因此,为追求稳定且良好的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品质,上述缺点有迫切的需要被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为一种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应用此电路可避免因有机发光二极管的临界电压的偏移增加而导致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亮度衰减。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切换电路以及电容器。有机发光二极管连接第一电源。驱动电路连接有机发光二极管。切换电路连接驱动电路、有机发光二极管以及信号输入端,其中驱动电路直接连接第二电源,或透过切换电路电性连接第二电源。电容器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接于切换电路的内部。在充电状态时,切换电路将电容器的第一端电性连接至信号输入端,并将电容器的第二端电性连接第一电源,或切换电路将电容器的第一端电性连接第二电源,且将电容器的第二端电性连接信号输入端。在补偿状态时,切换电路将电容器的第一端电性连接信号输入端,并将电容器的第二端电性连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或切换电路将电容器的第一端电性连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并将电容器的第二端电性连接信号输入端。在发光状态时,切换电路将电容器的第一端电性连接驱动电路,并将电容器的第二端电性连接驱动电路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当驱动电路直接连接第二电源时,驱动电路为第一晶体管,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连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且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连接第二电源。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切换电路包括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四晶体管以及第五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连接电容器的第一端,且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连接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连接电容器的第一端以及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连接信号输入端。第四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连接电容器的第二端,第四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连接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第五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连接电容器的第二端以及第四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第五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连接第一电源。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第一至第五晶体管皆为N型晶体管。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第二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一选择线。第三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二选择线。第四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三选择线。第五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四选择线。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第一、第三、第四晶体管为N型晶体管,第二、第五晶体管为P型晶体管。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第二晶体管与第三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一选择线,且第四、第五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二选择线。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当驱动电路透过切换电路电性连接第二电源时,驱动电路为第一晶体管,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连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且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连接切换电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切换电路包括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四晶体管、第五晶体管、第六晶体管以及第七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连接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且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连接第二电源。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连接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以及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且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连接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第四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连接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以及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且第四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连接电容器的第一端。第五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连接第四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以及电容器的第一端,且第五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连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以及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第六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连接电容器的第二端,且第六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连接信号输入端。第七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连接第六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以及电容器的第二端,且第七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连接第五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以及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第一至第七晶体管皆为N型晶体管。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第二、第四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一选择线。第三、第六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二选择线。第五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三选择线。第七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四选择线。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晶体管为N型晶体管,且第五、第七晶体管为P型晶体管。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第二、第四、第五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一选择线,且第三、第六、第七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二选择线。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在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的操作方法,可使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在长时间驱动后,发光效率不因有机发光二极管的临界电压的偏移上升而衰减。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的操作方法,其中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切换电路以及电容器。有机发光二极管连接第一电源。驱动电路直接连接第二电源或透过切换电路电性连接第二电源。切换电路连接信号输入端。电容器连接于切换电路的中。且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的操作方法的步骤包括(a)当充电状态时,控制切换电路将电容器的第一端电性连接至信号输入端,并将电容器的第二端电性连接第一电源,或控制切换电路将电容器的第一端电性连接第二电源,且将电容器的第二端电性连接信号输入端。(b)当补偿状态时,控制切换电路将电容器的第一端电性连接信号输入端,并将电容器的第二端电性连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或控制切换电路将电容器的第一端电性连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并将电容器的第二端电性连接信号输入端。(C)当发光状态时,控制切换电路将电容器的第一端电性连接驱动电路,并将电容器的第二端电性连接驱动电路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当驱动电路直接连接第二电源时驱动电路为第一晶体管,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连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且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连接第二电源。切换电路包括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四晶体管以及第五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连接电容器的第一端以及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且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连接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连接信号输入端。第四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连接电容器的第二端以及第五晶体管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连接一第一电源;一驱动电路,连接该有机发光二极管;一切换电路,连接该驱动电路、该有机发光二极管以及一信号输入端,其中该驱动电路直接连接一第二电源,或透过该切换电路电性连接该第二电源;以及一电容器,其中该电容器的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连接于该切换电路的一内部;其中,在一充电状态时,该切换电路将该电容器的该第一端电性连接至该信号输入端,并将该电容器的该第二端电性连接该第一电源,或该切换电路将该电容器的该第一端电性连接该第二电源,且将该电容器的该第二端电性连接该信号输入端;其中,在一补偿状态时,该切换电路将该电容器的该第一端电性连接该信号输入端,并将该电容器的该第二端电性连接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一阳极,或该切换电路将该电容器的该第一端电性连接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该阳极,并将该电容器的该第二端电性连接该信号输入端;且其中,在一发光状态时,该切换电路将该电容器的该第一端电性连接该驱动电路,并将该电容器的该第二端电性连接该驱动电路以及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该阳极。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5.21 TW 101118021;2011.10.07 US 61/544,278;1.一种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连接一第一电源;一驱动电路,连接该有机发光二极管;一切换电路,连接该驱动电路、该有机发光二极管以及一信号输入端,其中该驱动电路直接连接一第二电源,或透过该切换电路电性连接该第二电源;以及一电容器,其中该电容器的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连接于该切换电路的一内部;其中,在一充电状态时,该切换电路将该电容器的该第一端电性连接至该信号输入端,并将该电容器的该第二端电性连接该第一电源,或该切换电路将该电容器的该第一端电性连接该第二电源,且将该电容器的该第二端电性连接该信号输入端;其中,在一补偿状态时,该切换电路将该电容器的该第一端电性连接该信号输入端,并将该电容器的该第二端电性连接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一阳极,或该切换电路将该电容器的该第一端电性连接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该阳极,并将该电容器的该第二端电性连接该信号输入端;且其中,在一发光状态时,该切换电路将该电容器的该第一端电性连接该驱动电路,并将该电容器的该第二端电性连接该驱动电路以及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该阳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其特征在于,当该驱动电路直接连接该第二电源时,该驱动电路为一第一晶体管,该第一晶体管的一第一源/漏极连接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该阳极且该第一晶体管的一第二源/漏极连接该第二电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其特征在于,该切换电路包括一第二晶体管,其中该第二晶体管的一第一源/漏极连接该电容器的该第一端,且该第二晶体管的一第二源/漏极连接该第一晶体管的一栅极;一第三晶体管,其中该第三晶体管的一第一源/漏极连接该电容器的该第一端以及该第二晶体管的该第一源/漏极,该第三晶体管的一第二源/漏极连接该信号输入端;一第四晶体管,其中该第四晶体管的一第一源/漏极连接该电容器的该第二端,该第四晶体管的一第二源/漏极连接该第一晶体管的该第一源/漏极以及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该阳极;以及一第五晶体管,其中该第五晶体管的一第一源/漏极连接该电容器的该第二端以及该第四晶体管的该第一源/漏极,该第五晶体管的一第二源/漏极连接该第一电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至第五晶体管皆为N型晶体管。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晶体管的一栅极连接一第一选择线;该第三晶体管的一栅极连接一第二选择线;该第四晶体管的一栅极连接一第三选择线;且该第五晶体管的一栅极连接一第四选择线。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第三、第四晶体管为N型晶体管,该第二、第五晶体管为P型晶体管。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第三晶体管的栅极连接一第一选择线;且该第四、第五晶体管的栅极连接一第二选择线。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其特征在于,当该驱动电路透过该切换电路电性连接该第二电源时,该驱动电路为一第一晶体管,该第一晶体管的一第一源/漏极连接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该阳极,且该第一晶体管的一第二源/漏极连接该切换电路。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其特征在于,该切换电路包括一第二晶体管,其中该第二晶体管的一第一源/漏极连接该第一晶体管的该第二源/漏极,该第二晶体管的一第二源/漏极连接该第二电源;一第三晶体管,其中该第三晶体管的一第一源/漏极连接该第二晶体管的该第一源/漏极以及该第一晶体管的该第二源/漏极,该第三晶体管的一第二源/漏极连接该第一晶体管的一栅极;一第四晶体管,其中该第四晶体管的一第一源/漏极连接该第三晶体管的该第二源/漏极以及该第一晶体管的该栅极,该第四晶体管的一第二源/漏极连接该电容器的该第一端;一第五晶体管,其中该第五晶体管的一第一源/漏极连接该第四晶体管的该第二源/漏极以及该电容器的该第一端,该第五晶体管的一第二源/漏极连接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该阳极以及该第一晶体管的该第一源/漏极;一第六晶体管,其中该第六晶体管的一第一源/漏极连接该电容器的该第二端,该第六晶体管的一第二源/漏极连接该信号输入端;以及一第七晶体管,其中该第七晶体管的一第一源/漏极连接该第六晶体管的该第一源/漏极以及该电容器的该第二端,该第七晶体管的一第二源/漏极连接该第五晶体管的该第二源/漏极、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该阳极以及该第一晶体管的该第一源/漏极。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至第七晶体管皆为N型晶体管。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第四晶体管的栅极连接一第一选择线;该第三、第六晶体管的栅极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柏辛吴纪良林钦雯辛哲宏
申请(专利权)人: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