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镜头、采用该镜头的摄像装置、影像传送装置及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62268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1 03:40
变焦镜头、采用该镜头的摄像装置、影像传送装置及系统。变焦镜头的特征是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最终透镜组,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第2透镜组与第3透镜组移动,第4透镜组、第5透镜组、最终透镜组中的某个透镜组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焦镜头、采用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影像传送装置以及影像传送 系统。
技术介绍
在动态图像摄影中,时常一边进行变倍或对焦一边进行摄影。在时常进行变倍或 对焦的情况下,镜头的重量左右对焦速度。另外,如果在对焦时镜头的全长改变,则光学系 统或整个摄像装置变大。另外,因为重心移动较多所以平衡难以稳定。因此提出了如下这 样的变焦镜头,即光学系统中的前部透镜(组)不动,仅移动比较小的透镜来提高对焦速度, 并使整体变得紧凑。作为使第I透镜组固定的变焦镜头的例子,提出了如下这样的变焦镜头,该变焦 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I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 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构成,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第I透 镜组是固定的,第2透镜组向像面侧移动,第3透镜组是固定的,使第4透镜组移动,使第4 透镜组进一步移动来进行对焦(日本特开昭62-178917号公报、日本特开昭63-29718号公 报、日本特开昭63-123009号公报)。此外,还提出了在第4透镜组的像侧加入具有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固定组) 的变焦镜头。(日本特开平3-154014号公报、日本特开平5-264902号公报、日本特开平 6-27375号公报、日本特开平7-151967号公报)。近年来,在摄像装置中盛行面向高品质电视化的开发。在现有的NTSC或PAL这样 的标准电视方式中,摄像元件所需的像素数是30万像素 40万像素。与此相对,在高品质 电视方式中,摄像元件所需的像素数为200万像素(1920 X 1080)。因此,需要变焦镜头的成 像性能与其相称。作为一例,变焦镜头需要广角端的F值是2、宽高比为16 :9、水平视场角约70度 (按对角为77度)、变倍比超过10倍这样的成像性能。另外,显然小型轻量也是必须的条件。 但是,还未提出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变焦镜头的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在广角端的F值小、视场角宽、变 倍比高并且能良好地校正各个像差的小型变焦镜头。另外,其目的是还提供采用该变焦镜 头的摄像装置、影像传送装置以及影像传送系统。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达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具备以下部件。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正屈光力的第I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最终透镜组,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第2透镜组与第3透镜组移动,第4透镜组、第5透镜组、最终透镜组中的某个透镜组移动。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希望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第I透镜组固定,第2透镜组与第3透镜组相对地改变间隔并且一起移动,第4透镜组固定,第5透镜组移动,在对焦时第5透镜组移动。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希望第2透镜组与第3透镜组的间隔在从广角端向中间区域变倍时减小,从中间区域向望远端变倍时固定。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希望满足以下的条件式(I)O. 5< (fg3/fg2)〈1. 3…(I)其中,fg2是第2透镜组的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移动量,fg3是第3透镜组的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移动量。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希望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3)O. 35< ( β 45Τ/β 45W) / ( β 23Τ/β 23W) <1. 2— (2)3. 0< β 23Τ/ β 23ff<fT/fff .·· (3)其中,β 23W是广角端的第2透镜组与第3透镜组的合成系统的倍率,β 23Τ是望远端的第2透镜组与第3透镜组的合成系统的倍率,β 45W是广角端的第4透镜组与第5透镜组的合成系统的倍率,β 45Τ是望远端的第4透镜组与第5透镜组的合成系统的倍率,fff是广角端的变焦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fT是望远端的变焦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fT/fff>7,以上参数都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倍率或者焦距。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希望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O. 1〈| β 23ff|< 0. 30... (4)其中,β 23W是广角端的第2透镜组与第3透镜组的合成倍率,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倍率。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希望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O. 7〈| β 23Τ|〈2· O... (5)其中,β 23Τ是望远端的第2透镜组与第3透镜组的合成倍率,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倍率。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希望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1. 10<f45ff/f45T<2. 00— (6)其中,f45ff是广角端的第4透镜组与第5透镜组的合成系统的焦距,f45T是望远端的第4透镜组与第5透镜组的合成系统的焦距,以上参数都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焦距。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希望满足以下的条件式(7)O. 30〈 β 45ff|<0. 70... (7)其中,β 45W是广角端的第4透镜组与第5透镜组的合成系统的倍率,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倍率。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希望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O. 90〈 β 45Τ|〈1· 80... (8)其中,β45Τ是望远端的第4透镜组与第5透镜组的合成系统的倍率,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倍率。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希望变倍时的第4透镜组的移动方向始终是物体侧。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希望第5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由正屈光力的透镜成分和负屈光力的透镜成分构成。其中,透镜成分是单透镜或接合透镜,具有两个与空气接触的光学面。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希望满足以下的条件式(9)-O. 3< (R52F-R52R) / (R52F+R52R)〈O. 6…(9)其中,R52F是第5透镜组的负屈光力的透镜成分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R52R是第5透镜组的负屈光力的透镜成分的最靠近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希望第5透镜组的负屈光力的透镜成分是接合透镜,接合透镜从物体侧起依次由正屈光力的单透镜和负屈光力的单透镜构成,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O. 5< (R522F+R522R) / (R522F-R522R)〈1. 2…(10)其中,R522F是第5透镜组的负屈光力的单透镜的物体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R522R是第5透镜组的负屈光力的单透镜的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希望第4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由正屈光力的透镜成分和负屈光力的透镜成分这两个透镜成分构成。其中,透镜成分是单透镜或接合透镜,具有两个与空气接触的光学面。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希望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O. 1< (R42F-R42R) / (R42F+R42R)〈5. O…(11)其中,R42F是第4透镜组的负屈光力的透镜成分的最靠近物体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R42R是第4透镜组的负屈光力的透镜成分的最靠近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希望最终透镜组由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成分构成。其中,透镜成分是单透镜或接合透镜,具有两个与空气接触的光学面。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希望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O. 70〈| β Fff 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焦镜头,其中,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最终透镜组,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移动,所述第4透镜组、所述第5透镜组、所述最终透镜组中的某个透镜组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9.30 JP 2011-216097;2012.07.24 JP 2012-16361.一种变焦镜头,其中, 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I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以及 具有正屈光力的最终透镜组, 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移动, 所述第4透镜组、所述第5透镜组、所述最终透镜组中的某个透镜组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 所述第I透镜组固定, 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相对地改变间隔并且一起移动, 所述第4透镜组固定, 所述第5透镜组移动, 在对焦时所述第5透镜组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的间隔在从广角端向中间区域变倍时减小,在从中间区域向望远端变倍时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I):0.5< (fg3/fg2) <1. 3- (I) 其中, fg2是所述第2透镜组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移动量, fg3是所述第3透镜组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移动量。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3),0.35< (3 45T/P45W)/ ( 3 23T/P 23W)〈1. 2... (2) ,3.0< ^ 23T/^ 23ff<fT/fff …(3) 其中, ^ 23W是广角端的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的合成系统的倍率, ^ 23T是望远端的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的合成系统的倍率, ^ 45W是广角端的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的合成系统的倍率, ^ 45T是望远端的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的合成系统的倍率, fff是广角端的所述变焦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fT是望远端的所述变焦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 fT/fff>7, 以上参数都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倍率或者焦距。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 0. 1〈| P 23ff|<0. 30... (4) 其中, 3 23W是广角端的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的合成倍率,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倍率。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 0.7〈| 3 23T|<2. 0... (5) 其中, ^ 23T是望远端的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的合成倍率,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倍率。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1.10<f45ff/f45T<2. 00— (6) 其中, f45ff是广角端的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的合成系统的焦距, f45T是望远端的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的合成系统的焦距, 以上参数都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倍率。9.根据权利要求1的变焦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7):0. 30〈| ^ 45ff|<0. 70…(7) 其中, 3 45W是广角端的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的合成系统的倍率,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倍率。10.根据权利要求1的变焦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0. 90〈 P 45T|〈1. 80... (8) 其中, 3 45T是望远端的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的合成系统的倍率,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倍率。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变倍时的所述第5透镜组的移动方向始终是物体侧。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所述第5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由正屈光力的透镜成分和负屈光力的透镜成分构成, 其中, 所述透镜成分是单透镜或接合透镜,具有两个与空气接触的光学面。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9):-0. 3< (R52F-R52R) / (R52F+R52R)〈O. 6…(9) 其中, R52F是所述第5透镜组的负屈光力的透镜成分的最靠近物体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52R是所述第5透镜组的负屈光力的透镜成分的最靠近像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三原伸一大田龙
申请(专利权)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