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大流量、低温、液氮/氦气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61432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1 02:31
一种高压、大流量、低温、液氮/氦气换热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氮/氦气换热装置,包括壳体及放置在壳体的芯体,换热器芯体安装至换热器壳体中,壳体中充入液氮。氦气分两路从两个氦气入口管进入换热器芯体,随后进入焊接在管板上的集气腔,再依次通过上半部分后方的换热管,连接上半部分前方的换热管、连接管下半部分前方的换热管、连接管、下半部分后方的换热管后,分别从氦气出口管引出。换热管焊接在两侧管板之间,并通过支撑板支撑。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二次降温技术,可获得比现有低温换热器更大的温降和更低的出口温度。采用集气腔结构设计,突破了现有换热器压力低的缺点,采用胀焊结合的设计工艺技术,突破了高压下氦气易泄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应用于新一代运载火箭增压输送试验系统的低温换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高压、大流量、低温、液氮/氦气换热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低温氦气换热器温降范围窄且获得的低温值较高,工作压力低,流量小,无法满足高压、大流量下氦气获得大降温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低温换热器压力低、流量小且不可调、温降小且获得的温度值较高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压、大流量、低温、高效液氮/氦气换热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高压、大流量、低温、液氮/氦气换热装置,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的芯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液氮出入口及氦气出入口,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芯体包括位于两端的管板6、位于两管板6之间的分层布置的多个换热管7、还包括布置在管板外侧的至少一个氦气入口管3、至少一个氦气出口管14、多个横向连接管8、至少一个纵向连接管11及多个集气腔5 ;所述氦气入口管3、氦气出口管14、横向连接管8、纵向连接管11均通过集气腔5与换热管7连通,所述横向连接管8连接同层的两个集气腔5,所述纵向连接管11连接上下相邻的两个集气腔5。上述壳体的两端的椭圆形封头,所述液氮入口设置的壳体的一端,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压、大流量、低温、液氮/氦气换热装置,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的芯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液氮入口(1A)、液氮出口(1B)、氮气排放口(1C)及氦气出口(1D)、氦气入口(1E),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包括位于两端的管板(6)、位于两管板(6)之间的分层布置的多个换热管(7)、还包括布置在管板外侧的至少一个氦气入口管(3)、至少一个氦气出口管(14)、多个横向连接管(8)、至少一个纵向连接管(11)及多个集气腔(5);所述氦气入口管(3)、氦气出口管(14)、横向连接管(8)、纵向连接管(11)均通过集气腔(5)与换热管(7)连通,所述横向连接管(8)连接同层的两个集气腔(5),所述纵向连接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压、大流量、低温、液氮/氦气换热装置,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的芯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液氮入口( 1A)、液氮出口( 1B)、氮气排放口( 1C)及氦气出口( 1D)、氦气入口(1E), 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包括位于两端的管板(6)、位于两管板(6)之间的分层布置的多个换热管(7)、还包括布置在管板外侧的至少一个氦气入口管(3)、至少一个氦气出口管(14)、多个横向连接管(8)、至少一个纵向连接管(11)及多个集气腔(5); 所述氦气入口管(3)、氦气出口管(14)、横向连接管(8)、纵向连接管(11)均通过集气腔(5)与换热管(7)连通,所述横向连接管(8)连接同层的两个集气腔(5),所述纵向连接管(11)连接上下相邻的两个集气腔(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大流量、低温、液氮/氦气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两端的椭圆形封头,所述液氮入口(IA)设置的壳体的一端,所述氦气出口(1D)、氦气入口(IE)设置在壳体的另一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压、大流量、低温、液氮/氦气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气腔的腔身由半圆柱壳身与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永红刘站国张晓军陈建华张忠利周立新罗军黄其殷杜永清秦红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