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应用于新一代运载火箭增压输送试验系统的低温换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高压、大流量、低温、液氮/氦气换热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低温氦气换热器温降范围窄且获得的低温值较高,工作压力低,流量小,无法满足高压、大流量下氦气获得大降温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低温换热器压力低、流量小且不可调、温降小且获得的温度值较高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压、大流量、低温、高效液氮/氦气换热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高压、大流量、低温、液氮/氦气换热装置,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的芯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液氮出入口及氦气出入口,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芯体包括位于两端的管板6、位于两管板6之间的分层布置的多个换热管7、还包括布置在管板外侧的至少一个氦气入口管3、至少一个氦气出口管14、多个横向连接管8、至少一个纵向连接管11及多个集气腔5 ;所述氦气入口管3、氦气出口管14、横向连接管8、纵向连接管11均通过集气腔5与换热管7连通,所述横向连接管8连接同层的两个集气腔5,所述纵向连接管11连接上下相邻的两个集气腔5。上述壳体的两端的椭圆形封头,所述液氮入口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压、大流量、低温、液氮/氦气换热装置,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的芯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液氮入口(1A)、液氮出口(1B)、氮气排放口(1C)及氦气出口(1D)、氦气入口(1E),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包括位于两端的管板(6)、位于两管板(6)之间的分层布置的多个换热管(7)、还包括布置在管板外侧的至少一个氦气入口管(3)、至少一个氦气出口管(14)、多个横向连接管(8)、至少一个纵向连接管(11)及多个集气腔(5);所述氦气入口管(3)、氦气出口管(14)、横向连接管(8)、纵向连接管(11)均通过集气腔(5)与换热管(7)连通,所述横向连接管(8)连接同层的两个集气腔(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压、大流量、低温、液氮/氦气换热装置,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的芯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液氮入口( 1A)、液氮出口( 1B)、氮气排放口( 1C)及氦气出口( 1D)、氦气入口(1E), 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包括位于两端的管板(6)、位于两管板(6)之间的分层布置的多个换热管(7)、还包括布置在管板外侧的至少一个氦气入口管(3)、至少一个氦气出口管(14)、多个横向连接管(8)、至少一个纵向连接管(11)及多个集气腔(5); 所述氦气入口管(3)、氦气出口管(14)、横向连接管(8)、纵向连接管(11)均通过集气腔(5)与换热管(7)连通,所述横向连接管(8)连接同层的两个集气腔(5),所述纵向连接管(11)连接上下相邻的两个集气腔(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大流量、低温、液氮/氦气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两端的椭圆形封头,所述液氮入口(IA)设置的壳体的一端,所述氦气出口(1D)、氦气入口(IE)设置在壳体的另一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压、大流量、低温、液氮/氦气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气腔的腔身由半圆柱壳身与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永红,刘站国,张晓军,陈建华,张忠利,周立新,罗军,黄其殷,杜永清,秦红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