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抗虫害液态复合微生物肥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58797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0 2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生态农业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含有刺糖多胞菌(Saccharopolyspora?spinosa)新型抗虫害微生物液态肥料,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将所用菌种按照下面优化培养基进行混菌发酵培养,微生物液态肥料中总菌数109-3×109。所述微生物液态肥料的制备方法如下:(1)种子培养;(2)上罐发酵培养;(3)菌液复配。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采用混菌发酵,6株菌混菌发酵,简化了常规的菌肥制作过程,降低了工艺成本的3-5倍,添加的固氮菌无宿主专一性,且固氮效果好,添加的刺糖多胞菌所高产的多杀菌素具有高效的抗虫害效果,发酵培养基中产量可达1000mg/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抗虫害液态复合微生物肥料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农业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含有刺糖多胞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新型抗虫害微生物液态肥料,实现抗虫害优秀,具有固氮、解磷、解钾、解有机质等功能的液态复合微生物肥料。设计背景由于化学肥料无节制的使用,结果对土壤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并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于是微生物肥料便成为公认的绿色农业肥料。目前,微生物的头号功效是提高土壤肥力,不仅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参与腐殖质的形成,还能通过特定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力增加植物营养或者产生生长激素促进职位生长。市面上多数微生物肥料虽然提供了全面的营养物质,但普遍缺乏抗虫抗害能力。 这导致植物生长过程中需另施抗虫肥料,带来不便。专利公开号CN1274702A,专利技术为一种复合生物菌剂、制备方法及制备生物菌肥中的应用,此专利技术微生物肥料为复合肥料,功能全面,但缺乏较好的抗虫害效果,苏云金芽孢杆菌虽然具有抗虫性,但效果不显著,需加大菌种量才能提高抗虫害功能。除了菌剂,越来越多的液态生物肥料相应出现,这不仅简化了菌剂肥料的施用步骤,而且最大化的保证了肥料活性,生产工艺也相应简化,专利公开号 CN1397521A,该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态复合微生物菌肥,菌种经诱变处理得到固氮、解磷、解硅酸盐效果好的菌株,生产工艺简化且成品降低,但仅涉及营养型菌株,无明显抗虫害效果。本专利技术改变传统微生物肥料局限性,不仅保存了复合微生物肥料中固氮、解磷、解钾、解有机质等功能,其增加利用产抗生菌素的菌种,保证原有传统微生物肥料营养作用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微生物肥料的抗虫抗害效果。符合农业生态要求的标准,对环境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能有效分解有机质改善土壤板结、营养不均衡等问题,且本专利技术产品无毒无公害,是一种新型抗虫害液态复合微生物肥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固氮、解磷、解钾、解有机质、抗虫害效果的微生物液态肥料, 在传统的微生物菌肥基础上添加高产多杀菌素的刺糖多胞菌,所用高产多杀菌素的刺糖多胞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系天津北洋百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诱变筛选而得菌株 BCSsBFSg5-006,菌种保藏编号CGMCC No. 5546,于2011年12月7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I号院3号。该菌株经毒理实验验证无毒害性,使该微生物肥料的抗虫害功能增强,并表现出良好的优越性,此配方微生物肥料适应性强,稳定性好,使用的固氮菌对宿主没有专一性,使用的其他有益菌来自从自然界土壤里筛选或本实验室保存菌种,毒理试验无毒害性,实验验证生命力旺盛,且无拮抗,在农田验证,农作物经济收益明显。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将所用菌种按照下面优化培养基进行混菌发酵培养,然后按照比例混合获得具有稳定的固氮、解磷、解钾、解有机质、抗虫害效果微生物肥料, 菌株均为耐高渗菌株。微生物液态肥料中总菌数109-3X 109,各菌菌数添加的重量份数如下巨大芽孢杆菌10-20、荧光假单胞菌10-30、解钾解蛋白菌10_30、褐球固氮菌 10-30、解淀粉芽孢杆菌10-30、胶质芽孢杆菌10-30、苏云金芽孢杆菌10-20、刺糖多胞菌 10-30。所述微生物液态肥料的制备方法如下种子培养将八株菌分别用种子培养基进行种子培养,巨大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解钾解蛋白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分别用I号培养基培养37°C,21h。褐球固氮菌用2号培养基培养29°C,24h,刺糖多胞菌用4号培养培养6天, 29°C。分别得八株菌的一级种子液。上罐发酵培养将巨大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 解钾解蛋白菌、苏云金芽孢杆菌一级种子液混合,6种菌液混合的重量份数为巨大芽孢杆菌 10-20、荧光假单胞菌10-30、解钾解蛋白菌10-30、解淀粉芽孢杆菌10-30、胶质芽孢杆菌 10-30、苏云金芽孢杆菌10-20 ;按照5-10%接种量接入I号发酵罐中,发酵培养基为I号培养基,300r/min, 37°C,培养21h。褐球固氮菌按照5-10%接种量接入II号发酵罐中,发酵培养基为3号培养基,28°C,200r/min。刺糖多胞菌按照接种量5-10%接种到III号发酵罐中, 发酵培养基为5号培养基,240r/min,29°C,培养时间7d。菌液复配将I号发酵罐、II号发酵罐中菌体浓缩液按照以下质量比进行混合 3 :广9,将混合液与储存培养基按照以下质量配比进行混合1 :1,制成A型液体菌肥,III号发酵罐浓缩液与储存培养基按照以下质量比混合1 :2 4,制成B型液体菌肥。施肥方法菌肥A型和B型按照质量比1:0. 2 3混合,每亩地施混合肥 200ml-400ml。对于叶虫防治,可在初叶期喷洒B型液态微生物肥料,稀释倍数为300倍。培养基组成I号培养基(g/L):葡萄糖10-12,磷酸氢二钾5-6,磷酸二氢钾2_3,尿素1_1. 5, 酵母粉5-6,硫酸镁O. 35-0. 41,用氢氧化钾调pH7. O。2 号培养基(g/L):蔗糖 20-30,K2HPO4 · 3Η200· 8-1,KH2PO4O. 2-0. 3, MgSO4 · 7Η200· 2-0. 3,CaC032_3,FeCl3 · 6H200. 1-0. 2,Na2Mo04 · 2H200. 2-0. 3,蛋白胨 1-2,用氢氧化钾调pH7. 2。3 号培养基(g/L):葡萄糖 20-30,K2HPO4 · 3Η200· 8-1. 0,KH2PO4O. 2, MgSO4 · 7Η200· 2-0. 3,CaCO3O. 5-0. 8,FeCl3 · 6Η200. 125-0. 2,Na2MoO4 · 2Η200· 2-0. 3, NH4NO3O. 5-1. 0,用氢氧化钾调 ρΗ7· 2。4号培养基(g/L):可溶性淀粉2-3,葡萄糖O. 5-0. 6,酵母提取物O. 3-0. 4,玉米浆 1-2,MgSO4 · 7Η200· 2-0. 3,用氢氧化钠调 ρΗ6· 5。5号培养基(g/L):葡萄糖3-4,可溶性淀粉3-4,玉米浸液1_1.5,棉籽浓缩粉1. 5-2,酵母粉1. 5-2,碳酸钙O. 1-0. 2,用氢氧化钠调ρΗ7· 0-7. 2。储存培养基(g/L):尿素4-5,EDTA螯合钙7_8,硫酸镁+EDTA螯合镁7_8,硫酸锌 +EDTA螯合锌3-4,硫酸锰+EDTA螯合锰1_2,螯合铁3_4,硼酸4_5,硅藻土 10-12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中采用混菌发酵,6株菌混菌发酵,简化了常规的菌肥制作过程,降低了工艺成本的3-5倍,添加的固氮菌无宿主专一性,且固氮效果好,添加的刺糖多胞菌所高产的多杀菌素具有高效的抗虫害效果,发酵培养基中产量可达1000mg/L。具体实施方案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案叙述本专利技术中含高产多杀菌素的刺糖多胞菌的混菌发酵生产方法。除非特别说明,本专利技术中所用的技术手段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 另外,实施方案应理解为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实质和范围仅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抗虫害液态复合微生物肥料,所述液态复合微生物肥料中各菌添加的重量份数如下:巨大芽孢杆菌10?20、荧光假单胞菌10?30、解钾解蛋白菌10?30、褐球固氮菌10?30、解淀粉芽孢杆菌10?30、胶质芽孢杆菌10?30、苏云金芽孢杆菌10?20、刺糖多胞菌10?30。

【技术特征摘要】
书所限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背离本发明实质和范围的前提下,对这些实施方案中的物料成分和用量进行的各种改变或改动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0025]实施例1[0026](I)培养基配置[0027]I号培养基(g/L):葡萄糖10,磷酸氢二钾5_,磷酸二氢钾2[0028]尿素1,酵母粉5,硫酸镁O. 35,用氢氧化钾调pH7. O[0029]2 号培养基(g/L):蔗糖 20,K2HPO4 · 3Η200· 8,KH2PO4O. 2[0030]MgSO4 · 7Η200· 2,CaC032, FeCl3 · 6H200. 1,Na2MoO4 · 2Η200· 2,蛋白胨 I,用氢氧化钾调 ρΗ7· 2[0031]3 号培养基(g/L):葡萄糖 20,K2HPO4 · 3Η200· 8,KH2PO4O. 2,MgSO4 · 7Η200· 2, CaCO3O. 5,FeCl3 · 6Η200. 125,Na2MoO4 · 2Η200· 2,NH4NO3O. 5,用氢氧化钾调 ρΗ7· 2[0032]4号培养基(g/L):可溶性淀粉2,葡萄糖O. 5,酵母提取物O. 3,玉米浆1, MgS04 · 7H200. 2,用氢氧化钠调 ρΗ6· 5[0033]5号培养基(g/L):葡萄糖3,可溶性淀粉3,玉米浸液1,[0034]棉籽浓缩粉1. 5,酵母粉1. 5,碳酸钙O. 1,用氢氧化钠调pH7. 0-7. 2[0035]储存培养基(g/L):尿素4,EDTA螯合钙7,硫酸镁+EDTA螯合镁7,硫酸锌+EDTA螯合锌3,硫酸锰+EDTA螯合锰I,螯合铁3,硼酸4,硅藻土 10[0036](2)斜面菌种用无菌水分别洗八株菌斜面,然后倒入三角瓶中,震荡30分钟,稀释处理,用活菌计数法计数菌数为IO8个/ml,分别制成菌悬液。[0037](3) 一级种子培养将八株菌分别用各自种子培养基进行种子培养,菌悬[0038]液接种量为5%。巨大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解钾解蛋白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分别用I号培养基培养37°C,21h,活菌计数法计各菌种数均可达到IO8个/ml。褐球固氮菌用2号培养基培养37°C,24h,菌种数达到IO8个/ml ;刺糖多胞菌用4号培养培养6天后,菌种数可达到IO8个/ml。[0039](4)上罐发酵培 养将巨大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解钾解蛋白菌、解[0040]淀粉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一级种子液混菌,6种菌液混合的重量份数为巨大芽孢杆菌10-20、荧光假单胞菌10-30、解钾解蛋白菌10-30、解淀粉芽孢杆菌10-30、胶质芽孢杆菌10-30、苏云金芽孢杆菌10-20 ;按照接种量10%大小接入I号发酵罐中,发酵培养基为I号培养基,300r/min,37°C,培养21h。褐球固氮菌按照10%接种量接入II号发酵罐中,发酵培养基为3号培养基,,28°C,200r/min。刺糖多胞菌按照接种量10% 接种到III号发酵罐中,发酵培养基为5号培养基,240r/min,29°C,培养时间7d。[0041]I号发酵罐发酵结束,菌体数量为4. 5X IO8个/ml; II号发酵罐发酵结束,菌体数量为3. 6X IO8个/ml; III号发酵罐发酵结束,菌体数量为2. 7X IO8个/ml。[0042](5)将I号发酵罐、II号发酵罐中菌体液按照质量配比3 1进行混合,将混合液与储存培养基按照质量配比1:1进行混合,制成A型液体菌肥,III号发酵液与储存培养基按照质量配比1:2. 6进行混合,制成B型液体菌肥。[0043](6)将A型菌液和B型菌液按照4:1质量比例混合,稀释300倍后施用于白菜、油菜、萝卜,可明显降低鳞翅目害虫危害,如小菜蛾。产量增产30%以上。[0044]菌种来源[0045]巨大芽孢杆菌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编号CGMCC1. 223[0046]荧光假单胞菌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编号GIM1. 209[0047]解钾解蛋白菌中国微生物菌种网,编号ATCC14580[0048]褐球固氮菌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编号GM GIM1. 272[0049]解淀粉芽孢杆菌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编号ATCC23845[0050]胶质芽孢杆菌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菌种编号CGMCC1. 153[0051]苏云金芽孢杆菌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菌种编号CICC23706[0052]刺糖多胞菌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5546[0053]实施例2[0054](I)培养基配置[0055]I号培养基(g/L):葡萄糖12,磷酸氢二钾6,磷酸二氢钾3[0056]尿素1. 5,酵母粉6,硫酸镁O. 41,用氢氧化钾调pH7. O[0057]2 号培养基(g/L):蔗糖 30,K2HPO4 · 3H201, KH2PO4O. 3[0058]MgSO4 · 7Η200· 3,CaC0s3, FeCl3 · 6H200. 2,Na2MoO4 · 2Η200· 3,蛋白胨 2,用氢氧化钾调 ρΗ7· 2[0059]3 号培养基(g/L):葡萄糖 30,K2HPO4 · 3Η201· O, KH2PO4O. 2,MgSO4 · 7Η200· 3, CaCO3O. 8,FeCl3 · 6Η200. 2,Na2MoO4 · 2Η200· 3,NH4NO3L 0,用氢氧化钾调 ρΗ7· 2[0060]4号培养基(g/L):可溶性淀粉3,葡萄糖O. 6,酵母提取物O. 4,玉米浆2, MgS04 · 7H200. 3,用氢氧化钠调 ρΗ6· 5[0061]5号培养基(g/L):葡萄糖4,可溶性淀粉4,玉米浸液1. 5,[0062]棉籽浓 缩粉2,酵母粉2,碳酸钙O. 2,用氢氧化钠调pH7. 0-7. 2[0063]储存培养基(g/L):尿素5,EDTA螯合钙8,硫酸镁+EDTA螯合镁8,硫酸锌+EDTA螯合锌4,硫酸锰+EDTA螯合锰2,螯合铁4,硼酸5,硅藻土 12[0064](2)斜面菌种用无菌水分别洗八株菌斜面,然后倒入三角瓶中,震荡30[0065]分钟,稀释处理,用活菌计数法计数菌数为IO8个/ml,分别制成菌悬液。[0066](3)—级种子培养将八株菌分别用各自种子培养基进行种子培养,菌悬[0067]液接种量为5%。巨大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解钾解蛋白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分别用I号培养基培养37°C,21h。褐球固氮菌用2号培养基培养28°C,24h...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长晟张苗苗李雪王凡盖丽丰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北洋百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