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环形魔轮,包括前轮(1)、轮圈(6)、轮圈内弧面(14)、轮桥架(3)、滚轮(4)、后轮(2)、踏板(5)、后轮连接架(12),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1)内侧设有供滚轮(4)滚动的轮圈内弧滚动面(14);所述滚轮(4)安装固定在轮桥架(3)上;所述轮桥架(3)在轮圈(6)的内弧滚动面(14)上与轮圈(6)作相对转动运动;所述轮桥架(3)上设置有踏板(5);所述前轮(1)后设置有后轮(2);所述后轮连接架(12)与轮桥架(3)相连。环形魔轮结构更简便轻巧,受力更合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滚动行走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魔轮滑行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魔轮滑行器采用带中心轴和轮辋的前轮,将踏板悬挂在前轮的中心轴上, 踏板连接到后轮架,后轮架上再设置转向后轮。由于前轮中心轴和轮辋以及悬臂的重量,让 该滑行器显得较为笨重;传统魔轮的单后轮结构使之缺少横向上的稳定;滑行时的安全系 数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魔轮结构笨重,滑行时横向稳定性差,安全 系数较低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重量更轻,横向稳定性能更强,更加安全可靠的环形魔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环形魔轮,包括前轮、后轮、轮 桥架、滚轮、踏板、轮圈、轮胎、滚轮轴、转轴、挡泥板、挡泥板固定螺钉、后轮连接架、后轮轴、 内弧滚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为主要支重轮,在前轮的轮圈内侧设有供滚轮滚动的轮 圈内弧滚动面;所述滚轮安装固定在轮桥架上;所述轮桥架在轮圈内弧滚动面上与轮圈作 相对转动运动;所述轮桥架可以是一个整体,也可以是分段连接;在轮桥架上设置有呈等 边三角形分布的滚轮,所述滚轮在轮圈的内弧滚动面上滚动,所述滚轮通过滚轮轴固定在 轮桥架上;所述前轮后设置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后轮,后轮用后轮轴连接固定在后轮连接架 上;所述后轮起转向作用和辅助支重作用,后轮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所述后轮 通过后轮轴固定在后轮连接架上,后轮连接架固定在前面的轮桥架上;所述后轮连接架上 设置有连接后轮的万向转轴;所述转轴可以是垂直的,也可以是倾斜的;采用可转向后轮, 在左右摆动后轮时,能施放一个向后剪切地面的推力,使滑行器能在扭摆运动中前行;所 述轮圈内弧滚动面可为凹形的截面,供垂直滚轮滚动,也可以是凸形的截面,供H形滚轮滚 动,也可以是V形截面,供倾斜的滚轮和垂直滚轮滚动,所述轮圈内弧滚动面还可以是其它 任何适于横向固定和纵向滚动的截面形状,所述滚轮的外弧面与轮圈内弧滚动面的截面形 状相吻合;所述滚轮固定在轮桥架上,在轮圈内弧滚动面作滚动运动,滚轮的放置可以是垂 直安放,也可以根据轮圈内弧滚动面的形状作适合纵向滚动和横向稳定的垂直安放或倾斜 安放;所述轮桥架可直接与踏板连接固定,踏板的重心位置应尽量从前轮触地点处向后靠; 所述挡泥板在轮桥架上连接固定呈半包围前轮状。所述轮桥架或踏板可绕过轮圈体,从两侧向后延伸充作后轮连接架,在连接架上 可加装两个以上的后轮。所述踏板下方为轮桥架,所述轮桥架下方设置有配合轮圈内弧截面形状的滚轮, 所述滚轮在轮圈内弧滚动面做相对配合滚动运动,所述轮桥架可延伸到轮圈上部,由作等 边三角形分布的滚轮将轮桥架固定在轮圈内弧滚动面上。所述踏板可根据需要设置成向前 轮的两侧伸出,也可设置成从前轮后方环形包围前轮的形状,还可设置成其它任何有益美观和双足踩踏的形状。在本专利技术环形魔轮中,所述前轮内侧设有滚轮,所述滚轮安装在轮桥架上,并在轮圈的内弧滚动面上滚动,所述轮桥架上设置有向前轮两侧伸出的踏板,所述轮桥架与后轮相连。在本专利技术环形魔轮中,所述内弧滚动面与滚轮的外弧面吻合。在本专利技术环形魔轮中,所述轮桥架上设有作等边三角形分布排列的滚轮。在本专利技术环形魔轮中,所述轮桥架上设有挡泥板。 在本专利技术环形魔轮中,所述后轮安放在活动转轴上。在本专利技术环形魔轮中,所述后轮为至少两个,在前轮纵向后方作左右排列。在本专利技术环形魔轮中,所述轮桥架上设有倾斜安放的固圈滚轮和垂直安放的承重滚轮。在本专利技术环形魔轮中,所述轮圈和后轮上安装有减振防滑胶条或轮胎。在本专利技术环形魔轮中,所述轮桥架与后轮连接架相连。在本专利技术环形魔轮中,所述轮桥架上设有方便搬运的提手。实施本专利技术的魔轮滑行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魔轮滑行器中,轮桥架安装固定在轮圈的内侧,轮桥架下安装有滚轮,滚轮可以只是垂直滚轮,也可以是垂直加倾斜的滚轮共同构成,轮桥架用于固定滚轮,轮桥架上加装有踏板,踏板向前轮的两侧突出, 以便于双足踩踏站立,踏板重心尽量纵向靠近后轮触地点。轮桥架可以绕过前轮后部轮圈实体,由两侧向后延伸连接后轮连接架,在后轮连接架上可加装能转动的后轮,后轮可以是一对,也可以是一对以上,由于采用无轮辋的轮圈作为前轮,减少了中心轴、轮辋和悬臂,踏板直接作用在轮圈底部内弧滚动面上,因而在结构上变得更轻巧,由于采用了一对以上的后轮,使魔轮滑行器在横向上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增加了滑行的安全系数。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环形魔轮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2是本专利技术环形魔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3是本专利技术环形魔轮的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4是本专利技术环形魔轮的第二实施例的斜视下面是本专利技术说明书附图中主要附图标记说明I——前轮 2——后轮 3——轮桥架 4——滚轮5——踏板 6——轮圈 7— —轮胎 8——滚轮轴9——转轴10——挡泥板 11——挡泥板固定螺钉12——后轮连接架 13——后轮轴 14——内弧滚动面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为无轴心的环形魔轮,包括前轮(I)、后轮 ⑵、轮桥架⑶、滚轮⑷、踏板(5)、轮圈(6)、轮胎(7)、滚轮轴⑶、转轴(9)、挡泥板(10)、 挡泥板固定螺钉(11)、后轮连接架(12)、后轮轴(13)、内弧滚动面(14)。在前轮(I)的轮圈(6)上设置有一截面上凸的内弧滚动面(14),用于供起垂直支重和横向固定作用的滚轮(4)在其上滚动,滚轮(4)的外弧面与轮圈(6)的内弧滚动面(14)吻合,以起到垂直支重和横向固定的作用。滚轮⑷中心的滚轮轴⑶固定安放在轮圈(6)内侧的轮桥架(3)上,至少有三个滚轮(4)作等边三角形排布,紧贴内弧滚动面(14)固定在轮桥架(3)上,滚轮(4) 的外弧面与轮圈(6)的内弧滚动面(14)相互契合紧贴作纵向滚动运动,并起到横向框扶固定轮桥架⑶的作用,避免轮桥架⑶从轮圈(6)上横向脱落。将后轮连接架(12)绕过轮圈(6),固定在轮桥架(3)上,在后轮连接架(12)上设置有活动转轴(9),转轴(9)下面安放后轮(2),后轮(2)中心的后轮轴(13)固定在转轴(9)下方。在轮桥架(3)上设置有向前轮(I)两侧突出的踏板(5)供滑行者双足踩踏,踏板(5)的重心向后轮靠拢以分散压力, 增加纵向稳定性。在前轮(I)和后轮(2)上安装有起减振防滑作用的胶条或轮胎(7)。在轮桥架(3)上设置有包围前轮(I)的挡泥板(10),挡泥板(10)使用挡泥板固定螺钉(11) 固定在轮桥架(3)上。根据图1、图2、图3、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为无轴心的环形魔轮三轮滑行器,包括前轮⑴、后轮⑵、轮桥架⑶、滚轮⑷、踏板(5)、轮圈(6)、轮胎(7)、滚轮轴⑶、 转轴(9)、挡泥板(10)、挡泥板固定螺钉(11)、后轮连接架(12)、后轮轴(13)、内弧滚动面(14)。在前轮(I)的轮圈(6)上设置有一截面上凸的内弧滚动面(14),用于供起垂直支重和横向固定作用的滚轮(4)在其上滚动,滚轮(4)的外弧面与轮圈(6)的内弧滚动面(14) 吻合,以起到垂直支重和横向固定的作用。滚轮(4)中心的滚轮轴(8)固定安放在轮圈(6) 内侧的轮桥架(3)上,至少有三个滚轮(4)作等边三角形排布,紧贴内弧滚动面(14)固定在轮桥架(3)上,滚轮(4)的外弧面与轮圈¢)的内弧滚动面(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环形魔轮,包括前轮(1)、后轮(2)、轮桥架(3)、滚轮(4)、踏板(5)、内弧滚动面(14),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1)内侧设有滚轮(4)所述滚轮(4)安装在轮桥架(3)上,并在轮圈(6)的内弧滚动面(14)上滚动,所述轮桥架(3)上设置有向前轮(1)两侧伸出的踏板(5),所述轮桥架(3)与后轮(2)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环形魔轮,包括前轮(I)、后轮(2)、轮桥架(3)、滚轮(4)、踏板(5)、内弧滚动面(14),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I)内侧设有滚轮(4)所述滚轮(4)安装在轮桥架(3)上,并在轮圈¢)的内弧滚动面(14)上滚动,所述轮桥架(3)上设置有向前轮(I)两侧伸出的踏板(5),所述轮桥架(3)与后轮(2)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形魔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弧滚动面(14)与滚轮(4)的外弧面吻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形魔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桥架(3)上设有作等边三角形分布排列的滚轮(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形魔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桥架(3)上设有挡泥板(10)。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继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能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