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双联直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它包括一低压大流量的前泵、一高压小流量的后泵和一泵轴,所述前泵和后泵设置在所述泵轴上,所述前泵上设置有前泵进油口和前泵出油口,所述后泵上设置有后泵进油口和后泵出油口;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双联泵结构,每个泵各成一个单独液压回路,即每个泵的压力可根据负载的需要设定其数据,每个泵的排量可根据负载的流量的需要预选进行组合,节省空间,降低成本,节能高效,实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联直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
本技术涉及一种齿轮泵,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件液压传 动用动力元件的双联直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
技术介绍
液压传动与控制的动力源为液压泵,液压泵的种类有很多,比如有齿轮泵、叶片泵 和柱塞栗等。目前,国内生产的齿轮泵中,其齿轮齿形为直线型与其啮合的齿环为直齿共轭齿 形的直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都是单联泵,空间较大,成本较高,能耗较大。因此,特别需要一种双联直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以解决上述现有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联直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针对现有技术的不 足,采用双联泵结构,节省空间,降低成本,节能高效。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种双联直齿共轭内哨合齿轮泵,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低压大流量的前泵、一高 压小流量的后泵和一泵轴,所述前泵和后泵设置在所述泵轴上,所述前泵上设置有前泵进 油口和前泵出油口,所述后泵上设置有后泵进油口和后泵出油口。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泵和后泵之间通过一连接体互相连接,所 述前泵出油口和后泵进油口设置在所述连接体上。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泵的前端通过轴承与所述泵轴连接,所述 轴承的前端设置有轴封,所述轴封通过前盖连接在所述前泵和泵轴之间。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泵的后端设置有配有盘。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泵包括前泵壳体、前泵齿环和前泵齿轮;所 述前泵齿环和前泵齿轮设置在所述前泵壳体内,所述前泵齿环通过所述前泵齿轮设置在所 述泵轴上,所述前泵壳体与所述连接体互相连接。在本技术的Iv实施例中,所述后栗包括后栗壳体、后栗中壳体,后栗齿环、 后泵齿轮、后泵中齿环和后泵中齿轮;所述后泵齿环和后泵齿轮设置在所述后泵壳体内,所 述后泵齿环通过所述后泵齿轮设置在所述泵轴上;所述后泵中齿环和后泵中齿轮设置在所 述后泵中壳体内,所述后泵中齿环通过所述后泵中齿轮设置在所述泵轴上,所述后泵中壳 体的前端与所述连接体互相连接,所述后泵中壳体的后端与所述后泵壳体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泵轴上所述前泵齿轮的前端位置、所述前 泵齿轮的后端位置、所述后泵中齿轮的前端位置、所述后泵中齿轮的后端位置和所述后泵 齿轮的后端位置设置有自润滑轴承。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前泵壳体、后泵壳体、后泵中壳体和连接体 之间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O型圈。本技术的双联直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双联泵结构,每 个泵各成一个单独液压回路,即每个泵的压力可根据负载的需要设定其数据,每个泵的排 量可根据负载的流量的需要预选进行组合,节省空间,降低成本,节能高效,实现本实用新 型的目的。本技术的特点可参阅本案图式及以下较好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而获得清楚 地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双联直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 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双联直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它包括一低压大流量的 前泵100、一高压小流量的后泵200和一泵轴300,所述前泵100和后泵200设置在所述泵 轴300上,所述前泵100上设置有前泵进油口 a和前泵出油口 C,所述后泵200上设置有后 泵进油口 b和后泵出油口 d。在本技术中,所述前泵100和后泵200之间通过一连接体400互相连接,所述 前泵出油口 c和后泵进油口 b设置在所述连接体400上;前泵100和后泵200工作是独立 的,前泵100和后泵200的排量可根据负载工作流量进行适当的组合,前泵100和后泵200 的工作压力可分别设定。在本技术中,所述前泵100的前端通过轴承500与所述泵轴300连接,所述轴 承500的前端设置有轴封600,所述轴封600通过前盖700连接在所述前泵100和泵轴300 之间。在本技术中,所述后泵200的后端设置有配有盘800。在本技术中,所述前泵100包括前泵壳体110、前泵齿环120和前泵齿轮130 ; 所述前泵齿环120和前泵齿轮130设置在所述前泵壳体110内,所述前泵齿环120通过所 述前泵齿轮130设置在所述泵轴300上,所述前泵壳体110与所述连接体400互相连接。在本技术中,所述后栗200包括后栗壳体210、后栗中壳体220,后栗齿环230、 后泵齿轮240、后泵中齿环250和后泵中齿轮260 ;所述后泵齿环230和后泵齿轮240设置 在所述后泵壳体210内,所述后泵齿环230通过所述后泵齿轮240设置在所述泵轴300上; 所述后泵中齿环250和后泵中齿轮260设置在所述后泵中壳体220内,所述后泵中齿环250 通过所述后泵中齿轮260设置在所述泵轴300上,所述后泵中壳体220的前端与所述连接 体400互相连接,所述后泵中壳体220的后端与所述后泵壳体210连接。在本技术中,在所述泵轴300上所述前泵齿轮130的前端位置、所述前泵齿轮 130的后端位置、所述后泵中齿轮260的前端位置、所述后泵中齿轮260的后端位置和所述 后泵齿轮240的后端位置设置有自润滑轴承310。在本技术中,在所述如栗壳体110、后栗壳体210、后栗中壳体220和连接体 400之间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O型圈900。工作时,从液压流体传动上看,前泵100和后泵200工作是独立的,可分别设定各 自的工作压力,前泵100和后泵200的排量可根据负载工作流量进行适当的组合;但从机械 角度上看,一个电机通过泵轴300可带动前泵100和后泵200同时工作。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 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 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 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 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联直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低压大流量的前泵、一高压小流量的后泵和一泵轴,所述前泵和后泵设置在所述泵轴上,所述前泵上设置有前泵进油口和前泵出油口,所述后泵上设置有后泵进油口和后泵出油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联直齿共轭内哨合齿轮泵,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低压大流量的前泵、一高压小流量的后泵和一泵轴,所述前泵和后泵设置在所述泵轴上,所述前泵上设置有前泵进油口和前泵出油口,所述后泵上设置有后泵进油口和后泵出油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联直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泵和后泵之间通过一连接体互相连接,所述前泵出油口和后泵进油口设置在所述连接体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联直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泵的前端通过轴承与所述泵轴连接,所述轴承的前端设置有轴封,所述轴封通过前盖连接在所述前泵和泵轴之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联直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泵的后端设置有配有盘。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联直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泵包括前泵壳体、前泵齿环和前泵齿轮;所述前泵齿环和前泵齿轮设置在所述前泵壳体内,所述前泵齿环通过所述前泵齿轮设置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世震,李敦和,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科鑫电液控制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