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盘用振动阻尼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22982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4 02:05
一种转向盘用的振动阻尼结构,包括:气囊,其安装在转向盘中;充气器,其布置于气囊前方;以及支撑件,其在充气器的前方位置处弹性方式支撑充气器。充气器包括周壁部和形成在周壁部中的气口。支撑件具有面对充气器的孔。设置密封部以围绕该孔。在密封部处通过充气器与支撑件之间的接触,阻止气体经由该孔泄漏。充气器在气口附近具有承压部,以将从气口于周壁部径向向外排出的气体的流动方向改变至朝后方的方向。通过承受来自气体的压力,承压部产生向前作用的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振动阻尼结构,这种振动阻尼结构在交通工具转向装置中使用, 以衰减具有气囊装置的转向盘的振动。
技术介绍
当交通工具高速行驶或者交通工具的发动机惰转时,会出现转向盘于竖向以及左 右方向的振动,这种振动降低了驾驶的舒适感。因此,已经开发并提出了用于减弱这种转向 盘振动的技术。一种这样的技术采用了动力阻尼器。动力阻尼器由作用为阻尼质量块的配 重以及弹性件构成,弹性件用于相对于部件诸如转向盘的金属盘芯支撑配重。在这种技术 中,在接近或等于动力阻尼器固有频率的频率下,安装于转向盘的动力阻尼器承受来自转 向盘的振动。这导致动力阻尼器共振,因此,吸收来自转向盘的振动能量。结果,转向盘的 振动得以减弱。气囊装置安装在转向盘的垫板中,以在汽车碰撞事故中保护驾驶人员。气囊装置 包括气囊以及给气囊供气用的充气器。汽车碰撞事故发生时,气囊装置将气体从充气器送 至气囊,以使气囊向后充气膨胀,因此,保护驾驶人员免遭冲击。然而,由于在转向盘内部需要较大空间安装气囊装置,在近来的转向盘中难以安 装上述动力阻尼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转向盘用的振动阻尼结构,包括气囊装置的充气 器起到动力阻尼器中阻尼质量块的作用(例如,参见日本专利未审查公开No. 2006-96127)。 具体而言,转向盘的充气器包括圆筒状周壁部以及形成在周壁部中的气口。通过从气口于 周壁部径向向外排出气体,充气器使气囊向后充气膨胀。支撑件布置在充气器前方,并具有 弹性支撑部用于弹性方式支撑充气器。因此,充气器起到动力阻尼器中阻尼质量块的作用, 而弹性支撑部则起到动力阻尼器中的弹簧作用。在支撑件中面对充气器的位置处形成连通孔。在围绕连通孔的位置处,在充气器 和支撑件中布置环形密封部。因此,充气器通过密封部接触支撑件,因此,限制气体通过连 通孔泄漏。在日本专利未审查公开No. 2006-96127所描述的转向盘中,气囊没有充气膨胀 时,通过密封部避免充气器与支撑件接触。在接近或等于动力阻尼器固有频率的频率下,如 果动力阻尼器承受(充气器和弹性支撑部承受)来自转向盘的振动,弹性支撑部弹性方式变 形,并且随同充气器一起振动。因此,动力阻尼器吸收来自转向盘的振动能量,并且减弱转 向盘的振动。交通工具受到冲击时,从充气器周壁部中所形成的气口于周壁部径向向外排出气 体。藉此,将气体馈入气囊以使气囊充气膨胀。这增大了气囊中的压力,因此,给充气器施 加向前作用的力。该力导致充气器使弹性支撑部弹性方式变形并向前移动,因此,介由密封 部接触支撑件。这密封了充气器与支撑件之间的空间,因此,阻止气体通过连通孔泄漏。然而,在日本专利未审查公开No. 2006-96127所描述的转向盘中,只有在气囊充气膨胀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阻止气体自连通孔泄漏。具体而言,只有气囊内的压力升高到 一定程度之后,才向充气器施加向前作用的力。结果,在气体开始从充气器排出时到气囊中 压力升高至一定程度时期间,充气器与支撑件之间的空间保持为非密封状态。这会导致气 体通过连通孔泄漏。
技术实现思路
据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盘用的振动阻尼结构,在气体开始自充气器 排出之后,这种振动阻尼结构允许在早期对气体通过连通孔的泄漏构成阻断或妨碍。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以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使用动力阻尼器的转 向盘用振动阻尼结构。该振动阻尼结构具有气囊,其安装在转向盘中;充气器,其布置于 气囊前方;支撑件;以及密封部。充气器具有周壁部和形成在周壁部中的多个气口。充气 器从气口于周壁部径向向外排出气体,以使气囊向后充气膨胀。充气器起到动力阻尼器中 阻尼质量块的作用。支撑件具有弹性支撑部,该弹性支撑部用于在充气器的前方位置处弹 性方式支撑充气器。支撑件具在面对充气器的位置处形成的连通孔。弹性支撑部起到动力 阻尼器中弹簧的作用。在充气器和支撑件的至少一个中形成密封部,以使密封部围绕连通 孔。充气器在密封部处接触支撑件,因而阻止气体经由连通孔泄漏。在靠近于充气器气口 的位置处,使承压部与充气器结合成一体。承压部将从气口于周壁部径向向外排出的气体 流动方向改变至朝后方的方向,并且通过承受来自气体的压力产生向前作用的力。根据下文结合附图进行详细描述,以示例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原理进行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其它方面和优点将更为明了。附图说明参照下面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以及附图,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及其目的和优 点,其中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图,该图是示出转向盘中安装气囊装置所在部分 的后视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一些部件(包括后保持架、杯状护圈、以及充 气器)的正视图3A是沿图1的3A-3A线的剖视图,示出转向盘的一部分;图3B是示出图3A中所示P部分的放大剖视图4A是沿图1的4A-4A线的剖视图,示出转向盘的一部分;图4B是示出图4A中所示Q部分的放大剖视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图,该图是示出转向盘中安装气囊装置所在部分 的后视图6是从斜前方观察的轴测图,示出第二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一些部件(包括支 撑件和充气器);图7是沿图5的7-7线的剖视图,示出转向盘的一部分;图8是从斜后方观察的轴测图,示出具有接地端子的气板;以及图9是示出承压部中变化部分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例)下面,參照图1至图4,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其为交通工具转向盘用的振动阻尼结构。如图3A至图4B所示,垫板部11是转向盘10的一部分,垫板部11包括垫板罩12和下罩(未示出)。垫板罩12布置在面对驾驶人员ー侧(图3A至图4B中观察时为左侧),而下罩位于垫板罩12前方。金属盘芯B由铁、铝、镁或这些金属的合金制成,金属盘芯B安装在转向盘10中。金属盘芯B是转向盘10的框架。图3A不出金属盘芯B的一部分。除了金属盘芯B,气囊装置20也安装在垫板部11的内侧,此内侧是由垫板罩12和下罩包围的空间。气囊装置20具有振动阻尼结构,其用于减弱转向盘10的振动。由于例如前碰撞使交通工具承受来自前方的冲击吋,气囊装置20使气囊27在驾驶人员的前方位置处充气膨胀,因此,削弱了对驾驶人员的冲击。具体而言,气囊装置20从充气器(气体发生器)21向气囊27供给气体G,使气囊27充气膨胀。除了上述的垫板罩12、充气器21、以及气囊27之外,气囊装置20还包括后保持架31、杯状护圈41、支撑件46、以及气板61。垫板罩12是转向盘10 (垫板部11)与气囊装置20的公共部件。下文中,说明气囊装置20的部件。< 垫板罩 12>垫板罩12具有盖部13和大体矩形框架状容纳壁部14,容纳壁部14自盖部13向前伸出。垫板罩12整体由合成塑料形成。盖部13和容纳壁部14相对于后保持架31形成容纳空间15。在盖部13的前表面形成低强度的易破部16。易破部16的厚度小于盖部13中其余部分的厚度。易破部16构造成,气囊27展开并充气膨胀时,易破部16可在盖部13中破裂。參照图1、图4A和图4B,容纳壁部14包括多个接合爪17,接合爪17与容纳壁部14整体方式形成,并且布置于容纳壁部14前端部中的对应(六个)位置。各接合爪17具有矩形板状本体部18和爪部19,爪部19形成于本体部18的前部,并且分别自容纳空间15凸出。< 充气器 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使用动力阻尼器的转向盘用振动阻尼结构,所述振动阻尼结构包括:气囊,其安装在所述转向盘中;充气器,其布置于所述气囊前方,其中,所述充气器具有周壁部和形成在所述周壁部中的多个气口,所述充气器从所述气口于所述周壁部径向向外排出气体,以使所述气囊向后充气膨胀,以及,所述充气器起到所述动力阻尼器中阻尼质量块的作用;支撑件,其具有弹性支撑部,用于在所述充气器的前方位置处弹性方式支撑所述充气器,其中,所述支撑件具有在面对所述充气器的位置处形成的连通孔,以及,所述弹性支撑部起到所述动力阻尼器中弹簧的作用;以及密封部,其形成在所述充气器和所述支撑件的至少一个中,以围绕所述连通孔,其中,所述充气器在所述密封部处接触所述支撑件,因而阻止气体经由所述连通孔泄漏,所述结构特征在于:在靠近于所述充气器气口的位置处,使承压部与所述充气器结合成一体,以及,所述承压部将从所述气口于所述周壁部径向向外排出的气体的流动方向改变至朝后方的方向,并且通过承受来自气体的压力产生向前作用的力。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9.21 JP 2011-206269;2012.03.30 JP 2012-07871.一种使用动力阻尼器的转向盘用振动阻尼结构,所述振动阻尼结构包括 气囊,其安装在所述转向盘中; 充气器,其布置于所述气囊前方,其中,所述充气器具有周壁部和形成在所述周壁部中的多个气口,所述充气器从所述气口于所述周壁部径向向外排出气体,以使所述气囊向后充气膨胀,以及,所述充气器起到所述动力阻尼器中阻尼质量块的作用; 支撑件,其具有弹性支撑部,用于在所述充气器的前方位置处弹性方式支撑所述充气器,其中,所述支撑件具有在面对所述充气器的位置处形成的连通孔,以及,所述弹性支撑部起到所述动力阻尼器中弹簧的作用;以及 密封部,其形成在所述充气器和所述支撑件的至少一个中,以围绕所述连通孔,其中,所述充气器在所述密封部处接触所述支撑件,因而阻止气体经由所述连通孔泄漏,所述结构特征在于 在靠近于所述充气器气口的位置处,使承压部与所述充气器结合成一体,以及,所述承压部将从所述气口于所述周壁部径向向外排出的气体的流动方向改变至朝后方的方向,并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村纪夫石井力重田晃辅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