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塑壳断路器的分断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14955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30 14: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塑壳断路器的分断单元,其能够有效对齐动、静触头的触点,并且当动触头在运动过程中时,会极大减小用于动触头的导向面对动触头的摩擦力。一种用于塑壳断路器的分断单元,包括:动触头、静触头和用于动触头的两个导向面,该两个导向面分别位于塑壳断路器壳体内侧,在动触头运动过程中,该两个导向面分别位于平行于动触头运动平面的动触头的两个侧面外部,用于引导动触头的运动方向,其中:用于动触头的每个导向面相对于平行于动触头运动平面的动触头的每个侧面向外倾斜。其提高了塑壳断路器的机械操作寿命,电寿命及短路分断能力。(*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断路器领域,尤其涉及用于塑壳断路器的分断单元
技术介绍
塑壳断路器是用于接通和分断电流并在过电流及短路的情况下对线路和设备提供保护的一种低压电器。机械操作寿命,电寿命及短路分断能力都是塑壳断路器的重要性能指标,这些性能指标与塑壳断路器的分断单元的动、静触头的触点的有效面积成正相关性。触点的有效面积就是动、静触点相重合的面积。因此,通常来说,动、静触头的触点的有效面积越大,塑壳断路器的机械操作寿命,电寿命及短路分断能力都越好。但是在现有技术中的塑壳断路器中分断单元的动、静触头的触点是错位的,通常为静触头的触点大于动触头的触点,一般静触头的触点比动触头的 触点宽(如果静触头触点是矩形的)或大(如果静触头触点是圆柱形的)以保证一个确定的触点接触面积,即动触头触点的面积。因为如果改变现有设计中动、静触头触点错位的设计,则需要减少动触头与导向面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动触头在远离静触头运动时由于与导向面存在较大的摩擦力而影响其运动速度,从而降低其分断性能。因此,在现有技术的塑壳断路器的分断单元中,动、静触头的触点的有效面积小于动、静触头的触点的实际面积,其导致了动、静触头的触点的制造材料的增加,并因此导致制造成本的上升,除此之外,因为存在动、静触头接合时不能利用的动、静触头触点的面积,会导致塑壳断路器的体积的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塑壳断路器的分断单元,其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能够有效对齐动、静触头的触点,并且当动触头在运动过程中时,会极大减小用于动触头的导向面对动触头的摩擦力,提高了塑壳断路器的机械操作寿命,电寿命及短路分断能力。本技术的用于塑壳断路器的分断单元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塑壳断路器的分断单元,包括动触头、静触头和用于动触头的两个导向面,该两个导向面分别位于塑壳断路器壳体内侧,在动触头运动过程中,该两个导向面分别位于平行于动触头运动平面的动触头的两个侧面外部,用于引导动触头的运动方向,其中用于动触头的每个导向面相对于平行于动触头运动平面的动触头的每个侧面向外倾斜。两个导向面对平行于动触头运动平面的动触头的两个侧面的导向能够有效保证动、静触头触点的对齐。每个导向面相对于平行于动触头运动平面的动触头的每个侧面向外倾斜,使得每个导向面距离对应的平行于动触头运动平面的动触头的侧面距离不一样。在动触头与静触头分开的运动过程中,动触头在来自于静触头的电动斥力的作用下作远离静触头的运动,但是由于电动斥力的复杂性,该力的方向并不是单一的方向,还伴随有向着导向面的力的分量,因此,导向面在动触头的运动过程中始终与动触头呈线接触而非面接触,减少了动触头与导向面之间的摩擦力。因为每个导向面相对于平行于动触头运动平面的动触头的每个侧面向外倾斜,所以每个导向面与对应的平行于动触头运动平面的动触头的侧面的距离从动、静触头接合处向着远离动、静触头接合处逐渐变大。离动、静触头接合处越远,每个导向面与对应的平行于动触头运动平面的动触头的侧面的距离越远,即动触头的运动通道越宽,该布置结构使得在动触头与静触头分开的运动过程中,动触头与静触头快速分离。优选地,动触头在塑壳断路器壳体内部作旋转运动。优选地,每个导向面相对于平行于动触头运动平面的动触头的每个侧面向外倾斜的角度为2至3度。综上所述,本技术的用于塑壳断路器的分断单元借助导向面使得动、静触头的触点有效对齐,并且当动触头在运动过程中时,会极大减小用于动触头的导向面对动触头的摩擦力,提高了塑壳断路器的机械操作寿命,电寿命及短路分断能力。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其它优点和特征将从接下来的仅以非限制性示例的目的给出的并表示在附图中的本技术的特定实施例的说明变得更加清楚明显,在附图中图1是在使用本技术的分断单元的塑壳断路器的内部结构的透视图,其中,分断单元的动触头触点与静触头触点相接触。图2是使用本技术的分断单元的塑壳断路器的分解视图。图3是图2中使用本技术的分断单元的塑壳断路器在组装状态下内部结构的A向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动触头2、静触头3、动触头触点4、静触头触点5、导向面6、导向面7、塑壳断路器壳体8、平行于动触头运动平面的动触头的侧面9、平行于动触头运动平面的动触头的侧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3对本技术的用于塑壳断路器的分断单元作详细地说明。图1示出了在使用本技术的分断单元的塑壳断路器的内部结构的透视图,其中,分断单元的动触头触点3与静触头触点4相接触。该分断单元包括动触头1、静触头2和用于动触头I的两个导向面5、6 (导向面6在图3中不出),导向面5、6位于塑壳断路器壳体7内侧,分别位于平行于动触头运动平面的动触头的两个侧面8、9外部(侧面9在图3中示出),动触头I在塑壳断路器壳体7内部作旋转运动,在动触头I运动过程中,导向面5位于平行于动触头运动平面的动触头的侧面外部,导向面5用于在动触头I的运动过程中,引导动触头I的运动方向,导向面5相对于平行于动触头运动平面的动触头的侧面8向外倾斜,即相对于动触头I的运动平面具有向外的夹角。为了保证良好的导向性能,该夹角优选2至3度。图2示出了使用本技术的分断单元的塑壳断路器得分解视图。其中,动触头I和静触头2没有安装在塑壳断路器壳体7上。从图2可以清楚地看见导向面5。图3是图2中使用本技术的分断单元的塑壳断路器在组装状态下,内部结构 的A向视图。在图3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两个导向面5、6,以及两个平行于动触头运动平面的动触头的侧面8、9,其中导向面5与侧面8相对应,导向面6与侧面9相对应。 两个导向面5、6对平行于动触头运动平面的动触头的两个侧面8、9的导向作用能够有效保证动、静触头触点3、4的对齐。导向面5、6相对于动触头I的运动平面具有夹角,使得每个导向面5、6与对应的平行于动触头运动平面的动触头的侧面8、9的距离从动、静触头接合处向着远离动、静触头接合处逐渐变大。。在动触头I与静触头2分开的运动过程中,动触头I在来自于静触头的电动斥力的作用下作远离静触头2的运动,但是由于电动斥力的复杂性,该力的方向并不是单一的方向,还伴随有向着导向面5、6的力的分量,因此,导向面5、6在动触头I的运动过程中始终与动触头I呈线接触而非面接触,减少了动触头I与导向面5、6之间的摩擦力。从图3可以清楚地看出,导向面5、6与对应的平行于动触头I运动平面的动触头2的侧面8、9的距离从动、静触头1、2接合处向着远离动、静触头1、2接合处逐渐变大。离动、静触头1、2接合处越远,导向面5、6与对应的平行于动触头运动平面的动触头的侧面8、9的距离越远,即动触头I的运动通道越宽,该布置结构使得在动触头I与静触头2分开的运动过程中,动触头I与静触头2的快速分离。现在结合图1至图3对使用本技术的分断单元的塑壳断路器的机械操作性能及电操作性能实验结果作如下说明。图1示出了动触头I与静触头2闭合的状态,即塑壳断路器的“合”状态,当动触头I与静触头2相分离,并处于设定的稳定状态为塑壳断路器的“分”状态。塑壳断路器的机械操作即为不带电情况下,动、静触头1、2的合、分操作。塑壳断路器的电操作性能即为动、静触头1、2在承受额定电流的情况下的合、分操作。塑壳断路器的“分”操作,即动触头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塑壳断路器的分断单元,包括:动触头(1)、静触头(2)和用于动触头(1)的两个导向面(5、6),所述两个导向面(5、6)分别位于所述塑壳断路器壳体内侧,在所述动触头(1)运动过程中,所述两个导向面(5、6)分别位于平行于动触头运动平面的动触头的两个侧面(8、9)外部,用于引导所述动触头(1)的运动方向,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动触头(1)的每个导向面(5、6)相对于平行于动触头运动平面的动触头的每个侧面(8、9)向外倾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振忠孙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