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式空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511081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30 08: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热泵式空调系统。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热泵式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节流元件,串联设置在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蓄热换热器,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调节阀;四通阀具备第一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的第一状态,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连通的第二状态;第一截止阀,设置在与第二通道并联设置的连接压缩机与四通阀的通道中。通过控制各个阀体及相关液压控制元件的动作实现利用压缩机直接排出的高温制冷剂进行蓄热,在除霜时,相应除霜速度也会加快,且除霜时,室内机还在同步制热,因此对于室内温度波动影响小,舒适性高,提高了除霜时的加热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热泵式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常用的热泵式空调系统是在单冷空调系统基础上增加一个四通阀,制冷、制热是通过四通阀换向实现转换。由于机组在制热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室外换热器表面会出现结霜的情况,特别是随室外环境温度的降低,以及湿度的增加,结霜情况会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到制热效果和舒适性。通常为了恢复机组的制热效果,机组需要转换为制冷运行进行除霜,这时室内机将无法制热,温度降低。另外在除霜结束转换到制热模式时,由于室内机出风温度低,很难达到快速制热的效果。上述因素都将严重影响到制热舒适性效果。现有技术中公布了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利用经过室内机冷凝之后的制冷剂来对蓄热换热器进行蓄热,但是这样就会导致了蓄热相变温度较低,从而导致蓄热换热器在除霜放热时的速度缓慢,使得除霜时间延长。同时这也会使得液态制冷剂在蓄热换热器内无法完全蒸发,导致大量液态制冷剂吸入到压缩机内,对其可靠性产生严重的影响。另夕卜,在制热运行过程中蓄热换热器会始终处于蓄热状态,无法进行单独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泵式空调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系统除霜时加热制冷剂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热泵式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通过四通阀与压缩机相连通;节流元件,串联设置在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蓄热换热器,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调节阀;第一通道的第一端接口设置在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第一通道的第二端接口与四通阀相连通,调节阀串联设置在蓄热换热器的第一通道中;四通阀的第一阀口与室外换热器相连通,第二阀口与压缩机的进口相连通,第三阀口与室内换热器相连通,第四阀口与压缩机的出口和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相连通;四通阀具备第一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的第一状态,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连通的第二状态;第一截止阀,设置在与第二通道并联设置的连接压缩机与四通阀的通道中。进一步地,热泵式空调系统还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热泵式空调系统的工作状态的切换。进一步地,热泵式空调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的进口与蓄热换热器相连通,气液分离器的出口与压缩机的进口相连通。进一步地,热泵式空调系统还包括油分离器,油分离器的进口与压缩机的出口相连通;油分离器的出口与四通阀的第四阀口和/或蓄热换热器的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相连通。进一步地,气液分离器的出口与油分离器的出油口相连通。进一步地,热泵式空调系统还包括毛细管,串联设置在蓄热换热器的第二通道中。进一步地,热泵式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截止阀,与室外节流元件并联设置。进一步地,热泵式空调系统还包括加热装置,设置在蓄热换热器中。进一步地,节流元件包括室内节流元件和室外节流元件,室内节流元件和室外节流元件依次串联设置在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控制各个阀体及相关液压控制元件的动作实现利用压缩机直接排出的高温制冷剂进行蓄热,因此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点可以提高,在除霜时,相变材料与制冷剂的温差加大,相变材料的放热速度快,相应除霜速度也会加快,且除霜时,室内机还在同步制热,因此对于室内温度波动影响小,舒适性高,提高了除霜时的加热效率。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热泵式空调系统制冷时的运行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热泵式空调系统制热时的运行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热泵式空调系统制热和蓄热时的运行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热泵式空调系统制热和除霜时的运行示意图;以及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热泵式空调系统具有其他热源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参见图1至图5,根据本技术的热泵式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I ;室内换热器4和室外换热器8,通过四通阀3与压缩机I相连通;节流元件,串联设置在室内换热器4和室外换热器8之间;蓄热换热器11,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调节阀12 ;第一通道的第一端接口设置在室内换热器4和室外换热器8之间,第一通道的第二端接口与四通阀3相连通,调节阀12串联设置在蓄热换热器11的第一通道中;四通阀3的第一阀口与室外换热器8相连通,第二阀口与压缩机I的进口相连通,第三阀口与室内换热器4相连通,第四阀口与压缩机I的出口和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相连通;四通阀3具备第一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的第一状态,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连通的第二状态;第一截止阀9,设置在与第二通道并联设置的连接压缩机I与四通阀3的通道中。通过控制各个阀体及相关液压控制元件的动作实现利用压缩机直接排出的高温制冷剂进行蓄热,因此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点可以提高,在除霜时,相变材料与制冷剂的温差加大,相变材料的放热速度快,相应除霜速度也会加快,且除霜时,室内机还在同步制热,因此对于室内温度波动影响小,舒适性高,提高了除霜时的加热效率。参见图1至图5,热泵式空调系统还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热泵式空调系统的工作状态的切换。热泵式空调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10,气液分离器10的进口与蓄热换热器11相连通,气液分离器10的出口与压缩机I的进口相连通。热泵式空调系统还包括油分离器2,油分离器2的进口与压缩机I的出口相连通;油分离器2的出口与四通阀3的第四阀口和/或蓄热换热器11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相连通。热泵式空调系统气液分离器10的出口与油分离器2的出油口相连通。热泵式空调系统还包括毛细管13,串联设置在蓄热换热器11的第二通道中。热泵式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截止阀6,与室外节流元件7并联设置。热泵式空调系统还包括加热装置14,设置在蓄热换热器11中。节流元件包括室内节流元件5和室外节流元件7,室内节流元件5和室外节流元件7依次串联设置在室内换热器4和室外换热器8之间。在热泵空调系统开始进行制热运行时与普通的空调系统制热运行方式一样。开始时,与室内换热器4相并联的蓄热换热器流路第一截止阀9开通,因此从压缩机I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在通过四通阀3之前一分为二,一路制冷剂进入蓄热换热器11内,高温制冷剂与蓄热换热器11内填充的相变材料进行热交换,相变材料吸收热量,并发生相变,将热量存储在换热器内;另一路制冷剂经过四通阀3进入室内换热器4进行换热,为室内环境提供热量。这两路制冷剂分别进行热交换之后在室外换热器8入口前汇合,然后一起流入室外换热器8、四通阀3、气液分离器10,最后返回压缩机I内,实现制热、蓄热运行循环。当控制系统检测到蓄热换热器11内热量存储足够时,则该蓄热回路第一截止阀9断开,制冷剂不再经过蓄热换热器11内,此时空调系统只进行单纯的制热运行。当空调系统制热运行一段时间之后需要进行除霜时,控制系统进行相应的控制。从压缩机I排出的高温制冷剂继续流入室内换热器4,为室内提供热量。为了加快除霜速度,一般此时室内风机需转换为最低档运行。此时从室内换热器4出来的制冷剂还具有一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泵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1);室内换热器(4)和室外换热器(8),通过四通阀(3)与所述压缩机(1)相连通;节流元件,串联设置在所述室内换热器(4)和所述室外换热器(8)之间;蓄热换热器(11),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调节阀(12);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接口设置在所述室内换热器(4)和所述室外换热器(8)之间,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接口与所述四通阀(3)相连通,所述调节阀(12)串联设置在所述蓄热换热器(11)的所述第一通道中;所述四通阀(3)的第一阀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8)相连通,第二阀口与所述压缩机(1)的进口相连通,第三阀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4)相连通,第四阀口与所述压缩机(1)的出口和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相连通;所述四通阀(3)具备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四阀口连通的第一状态,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二阀口连通的第二状态;第一截止阀(9),设置在与所述第二通道并联设置的连接所述压缩机(1)与所述四通阀(3)的通道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秋平黄春刘合心李兆东高威陈华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