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速电火花深小孔加工用电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0569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新型高速电火花深小孔加工用电极,所述电极的截面为非圆形,以使电极轴向形成导液排屑空间;加工时电极旋转并内冲工作液,由于电极与加工好的圆孔间增加了导液排屑空间,一方面排屑通畅,冷却效果好,加工蚀除物不易粘在电极的外侧,所以加工稳定性好;另一方面由于排屑通畅,电极侧面的蚀除物不易与工件发生二次放电,所以加工孔的锥度小,精度高。(*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火花加工用电极。高速电火花深小孔加工采用电火花放电工作原理,由作用于电极与工件之间的脉冲电源放电来蚀除工件以达到所需加工的孔型,电极中间通以高压工作液,起排屑和冷却作用。传统电极的截面为圆形,材料为黄铜或紫铜,有单孔和多孔(夹芯)电极。采用这种电极加工时,由于加工液及蚀除物只能从加工时电极与工件孔壁侧面较小的放电间隙排出,一方面,排屑不畅,冷却效果差,易使加工蚀除物粘在电极的外侧造成短路,使加工不稳定。另一方面,由于蚀除物由电极外侧排出,易造成蚀除物与工件发生二次放电,使加工孔的锥度大,加工深孔时尤其明显。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高速电火花深小孔加工用电极,该电极改变了现有电极的截面形状,使电极与孔壁之间沿轴向形成了导液排屑空间,该空间大大超过了采用圆电极时,其外表面与工件孔壁之间由放电间隙所形成的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加工稳定性,减小了孔的加工锥度。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高速电火花深小孔加工用电极,所述电极的截面为非圆形,以使电极轴向形成导液排屑空间。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高速电火花深小孔加工用电极,所述电极的截面为非圆形,以使电极轴向形成导液排屑空间;所述电极的截面为在圆形截面上至少削一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也可以是一种新型高速电火花深小孔加工用电极,所述电极的截面为非圆形,以使电极轴向形成导液排屑空间;所述电极的截面为多边形。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一种新型高速电火花深小孔加工用电极,所述电极的截面为非圆形,以使电极轴向形成导液排屑空间;所述电极在圆柱面上设有沟槽或螺旋槽。本技术的优点是1.由于本技术的电极截面为非圆形,可以是三角形或多边形,也可以在圆截面上沿轴向带沟槽或带螺旋槽,从而使电极与加工好的圆孔之间形成导液排屑空间,排屑通畅,冷却效果好,加工蚀除物不易粘在电极的外侧,所以加工稳定性好。2.另一方面由于本技术的加工电极与孔壁之间缝隙较大,排屑通畅,加工中蚀除物不易与工件发生二次放电,所以加工锥度小,精度高。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截面图。其中1.电极;2.导液排屑空间;3.工件;4.蚀除物;5.高压工作液输液孔。实施例如图所示,一种新型高速电火花深小孔加工用电极,所述电极的截面为非圆形,以使电极轴向形成导液排屑空间;所述电极的截面为在圆形截面上至少削一边;尤以削三边形成三角形为好。加工时电极旋转并内冲高压工作液,由于电极与加工好的圆孔间的间隙较大,形成导液排屑空间,一方面排屑通畅,冷却效果好,加工蚀除物不易粘在电极的外侧,所以加工稳定性好;另一方面由于排屑通畅,电极侧面的蚀除物不易与工件发生二次放电,所以加工孔的锥度小,精度高。另外,本技术所述电极也可以在圆柱面上设有沟槽;还可以在圆柱面上设有螺旋槽,同样能达到上述加工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高速电火花深小孔加工用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的截面为非圆形,以使电极轴向形成导液排屑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高速电火花深小孔加工用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的截面为在圆形截面上至少削一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高速电火花深小孔加工用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的截面为多边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高速电火花深小孔加工用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在圆柱面上设有沟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高速电火花深小孔加工用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在圆柱面上设有螺旋槽。专利摘要一种新型高速电火花深小孔加工用电极,所述电极的截面为非圆形,以使电极轴向形成导液排屑空间;加工时电极旋转并内冲工作液,由于电极与加工好的圆孔间增加了导液排屑空间,一方面排屑通畅,冷却效果好,加工蚀除物不易粘在电极的外侧,所以加工稳定性好;另一方面由于排屑通畅,电极侧面的蚀除物不易与工件发生二次放电,所以加工孔的锥度小,精度高。文档编号B23H7/00GK2363821SQ98225298公开日2000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1998年10月7日 优先权日1998年10月7日专利技术者杨海斌, 叶军, 王建国, 韩加玉, 叶秋琴 申请人:机械工业部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高速电火花深小孔加工用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1]的截面为非圆形,以使电极[1]轴向形成导液排屑空间[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海斌叶军王建国韩加玉叶秋琴
申请(专利权)人:机械工业部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